陸忠富
(石柱縣人民醫院感染科,重慶 409199)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種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臨床治療主要以抑制病毒為主,而抗病毒藥物主要通過抑制影響丙型肝炎病毒生命周期的重要病毒蛋白,從而阻斷丙型肝炎病毒在不同階段的肝內復制,發揮抗病毒療效。利巴韋林屬于一種合成的核苷類藥物,具有廣譜強效的抗病毒作用,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復制,但存在諸多禁忌證,患者耐受性較差[1]。索非布韋是一種核苷類似物聚合酶抑制劑,可有效抑制丙肝病毒的復制,且安全性較高[2]。本研究旨在探討索非布韋聯合利巴韋林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石柱縣人民醫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4、17例;年齡24~65歲,平均(42.64±3.87)歲。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3、18例;年齡25~65歲,平均(42.70±3.9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A-RNA)陽性者;6個月內未使用免疫抑制劑、抗病毒藥物者;血紅蛋白>100 g/L、血小板計數 > 50×109/L者等。排除標準:艾滋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病者;器官移植者;失代償期肝硬化者;惡性腫瘤者;重要臟器病變與精神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利巴韋林片[國源國藥(廣東)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708,規格:20 mg/片]治療,100 mg/次,3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索磷布韋片(Gilead Sciences Ireland UC,注冊證號H20170365,規格:400 mg/片)治療,400 mg/次,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肝功能與病毒載量。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ALT、AST水平,使用熒光定量PCR法檢測HCA-RNA載量水平。②肝纖維化水平。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①,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透明質酸(HA)、Ⅳ型膠原(Ⅳ-C)、Ⅲ型前膠原(PCⅢ)水平。③不良反應。統計兩組患者頭痛、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乏力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肝功能與病毒載量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ALT、AST及HCA-RNA載量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與病毒載量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與病毒載量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HCA-RNA:丙型肝炎病毒核酸。
組別 例數 ALT(U/L) AST(U/L) HCA-RNA(lg 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96.46±9.81 42.63±2.97* 112.03±8.71 36.03±6.13* 6.31±3.11 2.83±0.75*觀察組 41 96.91±10.36 37.91±2.94* 111.82±9.15 27.87±5.05* 6.34±3.02 2.00±0.86*t值 0.202 7.232 0.106 6.579 0.044 4.65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2 肝纖維化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PCⅢ、HA、Ⅳ-C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PCⅢ:Ⅲ型前膠原;HA:透明質酸;Ⅳ-C:Ⅳ型膠原。
組別 例數 PCⅢ(μg/mL) HA(μg/L) Ⅳ-C(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111.33±9.06 59.64±4.94* 306.78±41.48 157.90±2.88* 117.69±18.38 99.36±8.14*觀察組 41 110.61±8.37 48.61±3.22* 309.46±40.28 128.61±1.83* 118.01±19.13 81.14±9.51*t值 0.374 11.977 0.297 54.963 0.077 9.320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慢性丙型肝炎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急性丙型肝炎治療不及時或者反復發作而演變,其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傳播途徑包括血液、母嬰、性行為及生活密切等。慢性丙型肝炎的臨床癥狀表現并不明顯,后期隨病情加重可能出現黃疸、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情況,因此,及時采取有效治療非常重要。目前,慢性丙型肝炎治療的主要目的為清除丙肝病毒,以減輕病毒對機體造成的損傷,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常見療法有抗病毒治療與對癥支持治療兩種,前者應用更為廣泛。利巴韋林屬于抗非逆轉錄病毒藥物,其見效快,不會與血漿蛋白作用,同時還可以進入紅細胞中,進而更為高效地發揮藥物作用,但其治療周期長,且不良反應大,致使患者生活質量水平下降[4-5]。
索非布韋是一種丙型肝炎病毒核苷類似物NS5B聚合酶抑制劑,可以對丙型肝炎病毒RNA聚合酶上的NS5B基因起到抑制作用,使丙肝病毒的RNA鏈無法復制,從而起到殺滅病毒的作用,且不會因為病毒基因型差異而存在作用變化[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ALT、AST、HCA-RNA水平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且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索非布韋聯合利巴韋林可有效抑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發展,且不增加不良反應,從而改善肝功能,促進病情恢復。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現肝纖維化的原因是由于患者沒有及時地清除病毒,導致患者肝臟受損狀況日益加劇,隨著丙肝病毒對肝臟的破壞,肝細胞不斷壞死與修復,久而久之導致肝臟出現纖維化,從而進一步加重肝臟的損傷,而肝纖維化是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的必經之路[7]。索非布韋聯合利巴韋林的治療周期更短,且其病毒清除率更高,有利于減少病毒對肝臟的損傷,從而抑制肝纖維化的發展[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PCⅢ、HA、Ⅳ-C水平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提示索非布韋聯合利巴韋林可降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體內丙肝病毒水平,從而抑制肝纖維化癥狀的發展。
綜上,索非布韋聯合利巴韋林可有效抑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體內丙肝病毒,減輕肝纖維化,從而改善肝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