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瑩,張成憲
(慶陽市人民醫院檢驗科,甘肅 慶陽 745099)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發于女性群體,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肝區壓痛、疲乏、脾臟腫大、蜘蛛痣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肝癌、肝硬化、出血等并發癥,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前期并無任何臨床癥狀,故盡早診斷、盡早治療,對于患者后期治療效果和預后改善至關重要。補體系統與人體免疫功能和炎癥反應均有關[1]。血清補體C3、C4為肝細胞合成,是組織、細胞穩態的重要調節因子,其水平變化與炎癥反應呈正相關[2],但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炎與血清補體C3、C4水平的關系尚未完全明確。本研究旨在探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補體C3、C4檢測對病情評估的臨床價值,以期對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慶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9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病情嚴重程度分為對照組(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動期,99例)和觀察組(自身免疫性肝炎緩解期,9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68例;年齡37~71歲,平均(51.43±2.74)歲;病程1~9年,平均(5.76±2.01)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67例;年齡38~72歲,平均(52.19±1.91)歲;病程2~9年,平均(5.67±2.37)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符合《2010年美國自身免疫性肝炎診療指南》[3]中關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經臨床癥狀檢查確診者;臨床表現為肝功能衰竭、肝炎者等。排除標準:伴有心血管、腎臟等疾病或損傷者;合并嚴重肺部感染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入院第3天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7 min,提取血清,用貝克曼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所有患者的血清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以及天冬氨酸轉氨酶(AST)水平。采用透射比濁法對血清補體C3、C4、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進行檢測;患者經B超進行肝穿刺,進行肝臟病理組織活檢,評估肝臟受損程度。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肝功能與免疫功能指標。分別檢測兩組患者血清 ALT、TBiL、DBiL、AST、IgG、IgA、IgM及補體C3、C4水平。②分析補體C3、C4水平和肝功能指標的相關性。③分析C3、C4水平與肝臟組織病理損傷的相關性。采用組織學活動指數(HAI)評分[4]對其進行分析:按病變部位炎癥或損害程度計0~10分,分值與炎癥程度呈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例(%)]表示,并分別采用t、χ2檢驗,補體C3、C4水平與肝功能指標和肝臟病理組織HAI評分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法。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肝功能與免疫功能指標 觀察組患者血清ALT、TBiL、DBiL、AST及IgG水平相比于對照組,均顯著降低;血清補體C3、C4水平較對照組均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而兩組患者血清IgA、IgM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肝功能與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清肝功能與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TBiL:總膽紅素;DBiL:直接膽紅素;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IgG:免疫球蛋白G;IgA:免疫球蛋白A;IgM:免疫球蛋白M。
組別 例數 ALT(U/L) TBiL(μmol/L)DBiL(μmol/L) AST(U/L) IgG(g/L) IgA(g/L) IgM(g/L) C3(g/L) C4(g/L)對照組 99 218.42±5.41 25.31±2.58 9.74±1.41 216.68±4.77 24.14±1.91 3.12±0.58 1.61±0.18 0.84±0.07 0.12±0.05觀察組 99 18.08±2.16 12.67±1.92 2.38±0.46 25.39±2.09 15.38±1.76 2.97±0.72 1.57±0.16 1.19±0.09 0.25±0.02 t值 342.192 39.106 49.376 365.474 33.559 1.614 1.653 30.543 24.019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2 血清C3、C4水平和肝功能指標相關性 血清補體C3水平與TBiL、DBiL、AST水平均呈負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0.366、-0.395、-0.251,均P< 0.05),而血清C3與ALT,C4與 ALT、TBiL、DBiL、AST水平的相關性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血清C3、C4水平和肝功能指標相關性
2.3 血清C3、C4水平與肝臟病理組織HAI評分的相關性 99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動期患者血清C3、C4水平與HAI評分均呈負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0.366、-0.190,均P< 0.05),見表 3。
表3 血清C3、C4水平和肝臟病理組織HAI評分的相關性(?±s)
表3 血清C3、C4水平和肝臟病理組織HAI評分的相關性(?±s)
注:HAI:組織學活動指數。
血清補體 血清補體水平(g/L)例數(例 )HAI評分(分 )r值P值C3 >0.88 50 7.54±0.41-0.366 P < 0.05≤?0.88 49 8.58±0.76 C4 >0.16 60 6.34±0.91-0.190 P < 0.05≤?0.16 39 8.38±0.86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臟炎癥疾病,病情發展較隱匿,若不及時診斷會加速病情惡化,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威脅,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患者預后尤為重要[5]。補體是一種血清蛋白質,亦是免疫系統的重要成分,補體C3和C4存在于人體血清和組織液中,不耐熱,活化后,對炎癥和免疫指標有介導作用;機體發生病變,補體隨之波動,因此檢測患者體內的補體水平對臨床疾病診斷和病情評價具有積極意義;補體主要產生于肝臟內,肝功能與補體水平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聯系[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血清ALT、TBiL、DBiL、AST及IgG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血清補體C3、C4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自身免疫型肝炎患者活動期相對緩解期,其肝功能指標較高,肝功能受損嚴重。
同時研究還表明,血清C3與TBiL、DBiL、AST水平均呈負相關,分析其原因在于,C3為補體激活系統的中心,經典激活及旁路激活后續補體成分的連鎖反應均以補體C3激活為基礎;此外,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在活動期補體被大量激活,補體活化過程與其活化產物可以介導細胞溶解、炎癥反應,導致患者炎性反應加劇,同時損害患者肝功能,導致自身肝功能水平下降,從而降低肝細胞合成能力[7]。此試驗中,99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動期患者血清補體C3、C4水平與HAI評分均呈負相關,提示血清C3、C4水平可反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炎癥反應,與何慶祥等[8]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相比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動期患者,活動期患者的肝功能損傷較為嚴重,血清C3、C4水平能夠反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炎性狀況,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