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玲,黃文興
(柳州市中醫醫院檢驗科,廣西 柳州 545001)
近年來,肝衰竭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該病可導致肝臟實質細胞與巨噬細胞壞死,且隨著病情進展,將會對肝臟功能造成嚴重的損害。通過臨床研究顯示,在肝衰竭進程中,機體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和肝功能指標將會出現顯著升高的情況,從而使機體免疫力降低,因此若能夠對免疫球蛋白含量與肝功能指標進行有效的檢測,則能夠明確患病情況[1-2]。γ-谷氨酰基轉肽酶(GG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是常見的肝功能指標,可有效反映肝細胞受損程度[3]。本研究選取了柳州市中醫醫院80例肝衰竭患者與同期健康體檢者80例,分析了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指標與免疫球蛋白水平的變化與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柳州市中醫醫院診治的80例肝衰竭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女患者分別為60、20例;年齡42~60歲,平均(50.59±2.01)歲。納入標準: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2012年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臨床、生化及影像學檢查確診者;無心、肺、腎、腦等重要器官病變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患有全身代謝性疾病者;患有嚴重的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等。另選取80例同時期健康體檢人員,將其作為對照組,開展前瞻性研究。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59例,女性21例;年齡42~61歲,平均(50.51±1.98)歲。比較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本研究在柳州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下實施,且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告知所有研究對象禁食12 h,抽取其空腹靜脈血5 mL,將其放置于生化管內保存,并且于2 h內送檢。對標本進行離心處理,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取上層清液。使用免疫比濁法及其配套試劑對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進行檢測,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德國西門子有限公司,型號:AU5800)對肝功能生化指標進行檢測,包括GGT、AST、ALT。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研究對象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進行對比,包括IgA、IgG、IgM,其中IgA的正常值為0.70~4.00 g/L;IgG 的正常值為 6.94~16.20 g/L;IgM 的正常值為0.40~2.30 g/L。②將兩組研究對象肝功能指標進行對比,包括GGT、AST、ALT,其中GGT的正常值為 < 50 U/L;AST 的正常值為 < 40 U/L;ALT 的正常值為< 40 U/L。③比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肝功能指標與免疫球蛋白水平,其中早期27例,中期29例,晚期24例。病情程度判定標準:30%<凝血酶原活動度(PTA) ≤?40%為早期,20%<PTA ≤?30% 為中期,PTA ≤?20% 為晚期[4]。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兩組研究對象免疫球蛋白水平、肝功能指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免疫球蛋白水平 觀察組患者IgA、IgG、IgM水平均較對照組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 g/L)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 g/L)
注:IgA:免疫球蛋白A;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
組別 例數 IgA IgG IgM對照組 80 3.12±1.27 10.73±1.57 1.36±0.54觀察組 80 10.57±1.74 26.19±5.32 3.94±0.19 t值 30.559 24.929 40.311 P值 <0.05 <0.05 <0.05
2.2 肝功能指標 觀察組患者GGT、AST、AL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肝功能指標比較(?±s, U/L)
表2 兩組研究對象肝功能指標比較(?±s, U/L)
注:GGT:γ-谷氨酰基轉肽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組別 例數 GGT AST ALT對照組 80 25.87±3.03 15.21±3.02 10.27±2.12觀察組 80 208.52±9.41 118.87±8.64 81.21±3.21 t值 165.254 101.301 164.941 P值 <0.05 <0.05 <0.05
2.3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肝功能指標與免疫球蛋白水平 隨著病情程度的加重,肝衰竭患者GGT、AST、ALT、IgA、IgG、IgM水平均呈逐漸升高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肝功能指標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
表3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肝功能指標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
注:與早期比,*P < 0.05;與中期比,#P < 0.05。
病情程度 例數 GGT(U/L) AST(U/L) ALT(U/L) IgA(g/L) IgG(g/L) IgM(g/L)早期 27 198.96±4.16 108.36±4.17 69.34±2.47 8.19±1.32 22.23±2.39 3.37±0.48中期 29 208.39±5.49* 115.28±6.48* 82.36±2.79* 10.28±1.39* 26.27±3.47* 4.03±0.58*晚期 24 217.37±8.94*# 129.58±8.47*# 91.19±3.12*# 12.46±1.68*# 30.07±5.18*# 4.71±0.63*#F值 53.068 69.240 397.819 54.308 27.344 35.82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在機體內具有合成、分解、轉化、免疫等多方面的功能,當其受到病毒、藥物等有害因素損害時,可引起肝細胞大量壞死,從而導致肝臟正常代謝功能紊亂,由此引發的內毒素血癥可破壞肝細胞,使肝衰竭病情加重。乙肝病毒感染是肝衰竭發生的主要原因,當疾病發展至中晚期時,病情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且治療費用較為昂貴,從而使患者與家屬的心理、經濟負擔增大。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體活性和抗體樣結構,主要由漿細胞產生。慢性乙型肝炎在向肝硬化、肝衰竭進展中,肝臟Kupffer細胞功能發生障礙,不能及時清除從腸道吸收的抗原和自身抗原,使抗原、抗體產生過多,引起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IgM為接觸外源性抗原后產生的抗體,在肝衰竭早期或急性期升高較為顯著,而在慢性期變化則并不明顯。隨著患者疾病程度的加重,肝臟Kupffer細胞不能起到吞噬作用,從而使抗體形成增多,IgG、IgM、IgA水平均明顯升高[5]。臨床研究顯示,肝細胞受到不良損傷后,將會對肝功能造成直接性的不良影響,其中重要的一項表現即為IgA、IgG、IgM水平均明顯升高[6]。因此若能夠對免疫球蛋白含量進行有效的檢測,則能夠有效明確患病情況。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IgA、IgG、IgM 均較對照組升高,提示免疫球蛋白指標可作為診斷肝衰竭的主要指標。
AST、ALT、GGT多被用于評估肝功能,其中AST、ALT常用于肝衰竭的診斷與預后判斷,其可直接反映肝細胞損傷。GGT主要參與了機體蛋白質與氨基酸的分泌、吸收及合成的過程,能夠反映肝細胞和肝內毛細膽管上皮的損傷程度[7]。相關研究顯示,高水平的AST、ALT、GGT能夠增加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風險,且AST、ALT、GGT水平能預測肝臟疾病相關病死率[8]。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肝功能指標AST、ALT、GGT水平較對照組升高,提示肝功能指標的水平變化在判斷肝衰竭中意義重大。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病程的不斷進展,隨著病情程度的加重,肝衰竭患者GGT、AST、ALT、IgA、IgG、IgM水平均呈逐漸上升趨勢,表明聯合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與肝功能指標有助于區分慢性乙肝、肝衰竭與肝癌,從而評估病情程度,原因在于隨著病程的進展,肝臟損傷程度不斷嚴重,使其各項功能不斷變化,無法對肝功能指標與免疫球蛋白水平進行抑制,從而導致指標水平不斷升高。
綜上,通過檢測免疫球蛋白水平與肝功能指標可反映肝細胞受損程度,有助于病情程度的評估,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