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繪
(盱眙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 淮安 211700)
產后出血為產科臨床常見的并發癥,如未及時、有效干預,出血量過高難以控制可危及產婦生命,治療產后出血方法主要包括手術治療與藥物治療,但手術治療創傷大,可能加重產婦生理與心理負擔,藥物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案。縮宮素為產后出血基礎用藥方案,可改善子宮平滑肌收縮能力,但藥物代謝較快,對血漿滲透壓與循環血流量影響較大,且對產婦產后出血癥狀的控制效果較差[1]。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一種有機化合物,進入機體后可發揮前列腺素作用,刺激子宮肌層收縮,從而促使子宮收縮,在胎盤部位發揮止血作用,抑制血液外流,減少產后出血量[2]。本研究旨在探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對產后出血產婦產后出血量及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10月于盱眙縣人民醫院產科接受治療的產后出血產婦5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產婦年齡21~38歲,平均(29.15±2.42)歲;孕周36~41周,平均(38.51±1.02)周;經陰道分娩5例,行剖宮產術分娩20例;初產婦18例,經產婦7例。研究組產婦年齡22~40歲,平均(29.27±2.34)歲;孕周36~40周,平均(38.51±1.02)周;經陰道分娩6例,行剖宮產術分娩19例;初產婦17例,經產婦8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比。診斷標準:參照《產后出血預防與處理指南(2014)》[3]中的關于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單胎妊娠者;無本研究所用藥物相關禁忌證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輸卵管或子宮功能性障礙者;合并血液類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者等。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且產婦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產婦均順利完成分娩,對照組產婦胎兒娩出后,宮體注射縮宮素注射液(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281,規格:1 mL∶10 U),20 U/次,1次/d。研究組產婦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宮體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4183,規格:1 mL∶250 μg),250 μg/次,15 min 后若還有出血,可再次注射,總劑量不超過2 000 μg。兩組產婦應用藥物后,觀察止血情況,如無法止血則通過手術縫合甚至子宮切除進行止血。
1.3 觀察指標 ①產后24 h臨床療效。根據《產后出血預防與處理指南(2014)》[3]判斷治療效果,分為顯效(初次應用藥物后子宮出血情況明顯好轉,且在15 min內子宮明顯收縮)、有效(重復給藥后產婦出血情況受到控制,30 min內子宮收縮)以及無效(多次用藥,子宮出血難以控制,子宮收縮乏力)。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出血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產后2、24 h出血量,用吸引器收集產婦失血量,并采集于有刻度的采集瓶內,產前和產后2、24 h稱質量,以凈增質量折算出血量(1.05 g = 1.00 mL),記錄止血時間。③凝血功能。于產前、產后24 h抽取兩組產婦空腹靜脈血5 mL,抗凝處理后取血漿,通過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PT、APTT、FIB水平;④血紅蛋白。血液標本采集與血漿制備同③,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產前、產后24 h兩組患者血漿血紅蛋白含量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產后24 h,研究組產婦臨床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6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1。

表1 兩組產婦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出血情況 研究組產婦產后2、24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研究組產婦止血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產婦出血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產婦出血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產后2 h出血量(mL)產后24 h出血量(mL)止血時間(min)對照組 25 371.39±52.15 521.64±89.37 35.91±3.86研究組 25 239.64±21.37 411.39±71.15 16.70±2.31 t值 11.689 4.826 21.352 P值 <0.05 <0.05 <0.05
2.3 凝血功能與血紅蛋白 產后24 h,兩組產婦PT、APTT均較產前縮短,且研究組均短于對照組;FIB、血紅蛋白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FIB水平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兩組產婦凝血功能與血紅蛋白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產婦凝血功能與血紅蛋白水平比較(?±s)
注:與產前比,*P < 0.05。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
組別 例數 PT(s) APTT(s) FIB(g/mL) 血紅蛋白產前 產后24 h 產前 產后24 h 產前 產后24 h 產前 產后24 h對照組 25 16.80±1.28 13.39±1.33* 40.94±3.05 32.23±2.62* 4.79±0.51 2.12±0.53* 113.06±12.65 86.96±8.31*研究組 25 16.72±1.39 11.11±1.46* 41.03±3.64 30.19±2.37* 4.75±0.58 3.85±0.57* 112.30±12.01 106.98±10.43*t值 0.212 5.772 0.095 2.887 0.259 11.114 0.218 7.50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產后出血是導致產婦圍產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產婦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縮宮素可促進宮縮,有效止血,但其半衰期僅為1~6 min,因此無法對產婦宮內平滑肌持續刺激,止血效果欠佳[4]。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作為天然前列腺素的衍生物,對子宮和血管有刺激作用,可促進子宮收縮,使得胎盤剝離面迅速縮小,對宮頸進行軟化與擴張,同時關閉血竇,有效促進子宮螺旋動脈與周圍微血管網閉合,抑制出血癥狀,且其半衰期長,可發揮長效刺激作用[5-6]。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產婦產后24 h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產婦產后2、24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止血時間短于對照組;研究組產婦產后血漿血紅蛋白高于對照組,提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產后出血,可顯著減少產婦產后出血量,改善血紅蛋白水平,提高臨床療效。
凝血功能異常為產后出血的發病原因之一,PT是反映血漿中凝血因子活性的指標,PT延長,代表凝血功能損傷;APTT反映內源性凝血因子,其在產后出血發生時會異常延長;FIB是一種急性期反應因子,其水平升高,代表凝血功能異常。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一方面為鈣離子的載體,可調節環腺苷酸活性,促進凝血因子分泌;另一方面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調節細胞通透性,同時促進細胞增殖,影響血液和相關細胞活性,產生血小板聚集效果,使血液的凝固過程縮短,達到改善凝血功能的效果[7-8]。本研究結果中,產后24 h研究組產婦PT、APTT均短于對照組,血漿FIB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產后出血,可改善產婦凝血功能,進而促進止血。
綜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產后出血,可顯著提高產婦臨床療效,減少出血量,改善血紅蛋白水平,調節機體凝血功能,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