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巍巍
(長春市第二醫院神經內科,吉林 長春 130062)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腦部血管堵塞或短時間內血流緩慢以致腦組織供氧、供血不足,進而引發腦組織局部壞死的一種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臨床上多采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對缺血性腦卒中進行治療,其具有溶解血栓,改善腦血流高凝狀態的作用,但療效不甚理想,且其溶栓時間較長,易導致患者出現再缺血性灌注損傷,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1]。支架取栓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較為常見的介入手段,其作用機制是利用機械支架支撐責任血管的同時去除血栓,進而達到改善血流速度,提升血管再通率的作用[2]。本文旨在分析支架取栓聯合rt-PA動脈溶栓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長春市第二醫院收治的86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45~71歲,平均(58.24±3.26)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6 h,平均(4.34±1.24) h;基礎疾病:高血壓15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44~70歲,平均(58.51±3.0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3~7 h,平均(4.86±1.41) h;基礎疾病:高血壓18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頭顱CT確診者;年齡 < 80歲者;可適應支架取栓與動脈溶栓手術者等。排除標準:伴有嚴重重要器官病變者;存在顱內出血傾向者;入組前7 d內接受溶栓治療者等。本研究經長春市第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術前兩組患者均給予控制血壓、降糖及降低顱內壓等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rt-PA動脈溶栓進行治療,方法:患者取平臥體位后,予以10 mL 1.0%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應用改良經皮穿刺技術對患者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處理,置入6F的動脈鞘,采取5F導管對頸總、頸內以及椎動脈的位置行全腦血管造影,確定患者腦動脈血栓和側支循環建立情況后,采用微導絲將Tracess頂端部位送至到患者動脈病灶位置,以1 mg/min的速度注入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注冊證號S20160054,規格:20 mg/支),劑量應控制在25 mg內,再次造影對患者血管開通情況進行觀察,整體操作完成后將導管徹底去除,同時對穿刺口給予包扎處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支架取栓治療,方法:采取10 mL 1.0%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待麻醉成功后應用經皮穿刺技術在股動脈方向穿刺,置入6F動脈鞘,將5F導管引至病變動脈近端,并在導絲引導下置入閉塞血管當中,后以Tracess微導絲穿過閉塞動脈段配合Rebar 27微導絲通過閉塞段血管達到閉塞動脈遠端,撤出微導絲后增加Solitaire AB支架至血管閉塞地方,待完成一系列操作后,將Solitaire AB支架釋放,完全覆蓋到患者閉塞的血管處,停留5 min后,對5F導管進行負壓抽吸的同時進行Solitaire AB支架撤回操作,并立刻予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待閉塞血管遠端血流恢復后,停止取栓操作。整體操作完成后將導管徹底去除,同時對穿刺口給予包扎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參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診療指南: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卒中協會為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制定的指南(第七部分)》[4]判定療效,痊愈:治療后1個月患者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各項癥狀基本消失,血管完全再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5](NIHSS)評分減分率 > 90%;顯效:治療后1個月患者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各項癥狀顯著改善,血管再通率≥?80%,NHISS減分率46%~90%;有效:治療后1個月患者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各項癥狀有所改善,血管再通率50% ~ 79%,NHISS減分率為18% ~ 45%;無效:治療后1個月患者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各項癥狀未改善或加重,血管再通率<50%,NHISS減分率<18%。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S100β)水平進行測定。③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6]和NIHSS評分進行評價,mRS分為6個等級,總分6分代表死亡,3~5分為殘疾,<3分為結局良好;NIHSS評分總分為42分,得分越高代表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血清NSE、S100β水平 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血清NSE、S100β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血清 NSE、S100β 水平對比 (?±s, μg/L)

表 2 兩組患者血清 NSE、S100β 水平對比 (?±s, μg/L)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β: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
組別 例數 NSE S100β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對照組 43 18.75±1.84 10.12±1.41* 1.64±0.08 1.03±0.06*觀察組 43 18.84±1.95 7.26±1.02* 1.66±0.10 0.47±0.04*t值 0.220 10.777 1.024 50.924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mRS、NIHSS評分 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mRS、NIHSS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 3 兩組患者 mRS、NIHSS 評分對比 (?±s, 分 )

表 3 兩組患者 mRS、NIHSS 評分對比 (?±s, 分 )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mRS:改良Rankin量表;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組別 例數 mRS評分 NIH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對照組 43 4.42±0.64 2.16±0.28* 13.64±1.95 6.31±2.64*觀察組 43 4.33±0.70 2.03±0.14* 13.56±2.00 4.86±1.47*t值 0.622 2.723 0.188 3.147 P值 >0.05 <0.05 >0.05 <0.05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動脈粥樣硬化、心源性腦梗死,且以急性腦梗死最為常見。rt-PA動脈溶栓為臨床上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進行治療的常用方法,其可與血栓上的纖維蛋白結合形成復合物,對血栓進行溶解,從而提高對患者血管的再通率,但其無法完全改善腦部血流高凝狀態。
支架取栓主要是利用微導管技術,在支架取栓設備下經肢體動脈進入,并通過機體內的動脈通道至顱內動脈,利用導管前端的取栓裝置清除血管內血栓,從而恢復血管的通暢性[7]。支架取栓也可促進肢體血流的灌注,減少因缺血、缺氧而造成的肢體損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mRS、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支架取栓聯合rt-PA動脈溶栓可提高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治療效果,且可減輕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減低其殘障率。
NSE、S100β可有效調整人體腦部細胞之間的聯系和細胞內信號傳導、能量代謝、細胞結構、神經元分化,一旦患者腦部出現膠質細胞或者神經元損傷等情況,兩者可經過細胞間液進入到血液和腦脊液當中;同時兩者也是反映中樞神經細胞損傷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診斷指標[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NSE、S100β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支架取栓聯合rt-PA動脈溶栓可減輕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認知障礙。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支架取栓具有支撐病變血管、防止血管壁塌陷、保持血管通暢性的作用,可在短時間恢復病灶區血供,進而減輕神經、認知功能的損傷,利于患者病情恢復。
綜上,支架取栓聯合rt-PA動脈溶栓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治療效果,減輕神經、認知功能的損傷,降低殘障率,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