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翔,王玉瑾
(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甘肅 蘭州 730050)
間歇性外斜視是介于外隱斜與共同性外斜視之間的一種斜視,指視軸常常分開,雙眼視線軸時常不在同一個位置,且隨著年齡增長,眼球的調節集合功能逐漸減弱,最終失去代償能力,發展為恒定的外斜視。傳統斜視矯正術是臨床上治療間歇性外斜視的常用治療手段,可以有效矯正間歇性外斜視,但伴有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多及術后并發癥多等情況[1]。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其具有傷口小、疼痛輕、愈合快等特點,且視野也比較清晰,血管處理也更加精細,有利于控制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后感染[2]。本研究旨在研究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雙眼視功能與術后正位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6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8例。對照組中男患兒41例,女患兒37例;年齡4~12歲,平均(7.56±2.12)歲;合并近視患兒8例,弱視患兒10例。觀察組中男患兒39例,女患兒39例;年齡3~12歲,平均(7.48±2.33)歲;合并近視患兒7例,弱視患兒9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眼科學》[3]中關于間歇性外斜視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經眼科檢查確診者;身體狀況良好,無手術禁忌證者。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疾病或凝血異常者;有家族遺傳史者;伴有神經系統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法定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術前檢查兩組患兒的斜視度、裸眼視力、矯正視力、代償頭位及眼外肌功能。對照組患兒行傳統斜視矯正術,患兒仰臥,全身麻醉,對儀器與眼部進行常規消毒,對肌止端后下方結膜穹窿部剪開結膜和筋膜后,使用斜視鉤勾出眼外肌并分離眼直肌,充分暴露患兒眼直肌,然后進行眼部治療,切斷眼直肌,縫合操作按照眼直肌縮短或者后徙情況進行,縫合完畢后在結膜下進行埋線。術后清洗切口,并進行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患兒采用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治療,患兒先仰臥于手術臺上,全身麻醉后,對眼部與儀器消毒,使用顯微鏡聯合手術進行操作,在5~15倍之間調節顯微鏡放大倍率,對肌止端后下方結膜穹窿部剪開結膜和筋膜后,使用斜視鉤勾出眼外肌并分離眼直肌,充分暴露患兒眼直肌,然后進行眼部治療,切斷眼直肌,縫合操作按照眼直肌縮短或者后徙情況進行,縫合完畢后在結膜下進行埋線。術后清洗切口,并進行抗感染治療。兩組患兒均于術后1個月復查。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兒術后1個月的臨床總有效率,參照《眼科學》[3]進行判定,顯效: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斜視度數 < 5°;有效: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斜視度數為5°~10°;無效:患兒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斜視度數 > 1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對比兩組患兒術前、術后1個月雙眼視功能,使用同視機對同時視、視覺融合及立體視功能水平進行檢測。③對比兩組患兒術后3 d和術后1個月的術后正位率,術前進行集合近點檢查:患兒雙眼注視30~40 cm視標,向鼻根部緩慢移動視標,雙眼向內聚集,直到一眼向外分離,該點距離為集合近點,參考值為6~8 cm,>10 cm為集合不足,<5 cm為集合過強。術后3 d和術后1個月進行眼位矯正評估:正位≤?5 cm,超出此范圍為過矯或欠矯,并計算術后正位率。④傳統斜視矯正術和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在間歇性外斜視中應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4.8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雙眼視功能 與術前相比,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兒同時視、視覺融合及立體視占比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雙眼視功能比較[例(%)]
2.3 正位率 術后3 d、術后1個月兩組患兒的欠矯率、過矯率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術后3 d、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兒手術正位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術后正位率比較[例(%)]
2.4 典型病例 對照組患兒蔣某,女,12歲,術前診斷:雙眼間歇性外斜視,局麻直視下行雙眼外直肌后退術治療,術后反應大,結膜水腫明顯,左眼輕度欠矯呈輕度外斜位,見圖1。觀察組患兒李某某,男,9歲,術前診斷為雙眼間歇性外斜視,雙眼屈光不正。全麻后顯微鏡輔助下行雙眼外直肌后退術治療,術后反應輕微,手術切口無水腫,眼位正位,見圖2。
圖1 對照組典型病例手術前后眼部圖片
圖2 觀察組典型病例手術前后眼部圖片
間歇性外斜視是中樞神經系統支配異常時雙眼的集合和分開出現不平衡,以及發育異常的解剖機械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屬于共同性外斜視中的一類,兒童發病率較高,顯斜期常出現疲倦、疾病、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間歇性外斜視可導致雙眼間抑制或影響立體視功能,因此需要及時治療。傳統斜視矯正術可以通過增強或減弱某些眼外肌的力量,使眼球恢復至正位,重建雙眼單視功能,并矯正外觀缺陷,但是其主要在肉眼條件下進行手術,觀察視野受限,手術傷口大且出血量多,術后恢復慢[4-5]。
隨著手術顯微鏡引進眼科手術,開啟了眼科顯微手術時代,相較于傳統斜視矯正術,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切口小、出血少、手術創傷輕微,且顯微鏡下分離血管清晰,對病變部位可以精準定位,提高手術療效,矯正效果維持時間長[6]。本研究中,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3 d與術后1個月手術正位率均高于對照組,而兩組患兒欠矯率與過矯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可以提升間歇性外斜視患兒矯正的臨床療效,提高術后正位率。雙眼同時視是正常雙眼視覺形成必需具備的最基本條件,雙眼具有同時注視并感知的能力,雙眼集合力不足可能導致斜視。雙眼融合是指同一物體在雙眼視網膜上的物象能融合為一個,而斜視、復視等情況由融合力不足產生[7]。
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可完全避開球筋膜與筋膜上粗大血管,且能清晰看到肌纖維,勾取肌肉充分,不會出現勾不全、誤勾及漏勾的現象,可有效矯正視力,恢復患兒視功能[8]。本研究中,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兒同時視、視覺融合、立體視所占比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可以促進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視功能恢復,有效矯正斜視,恢復雙眼正常視功能。
綜上,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可以提升間歇性外斜視患兒矯正的臨床療效,促進患兒正位率的提高,同時明顯改善患兒雙眼視功能,治療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