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煒
(江門市五邑中醫院骨三科,廣東 江門 529099)
脊柱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科損傷,臨床發生率較高,通常脊柱骨折多是因外部暴力造成的,常見的骨折部位有腰椎、胸椎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傳統后路手術治療脊柱骨折雖有一定治療效果,但是患者在恢復期,很容易因鍛煉因素導致錯位發生,對患者的預后造成不利影響[1]。可擴張套管通道是脊柱后路微創手術系統,系統底部和頂部、縱向和橫向都可以擴張撐開,且無需附加內窺鏡,因此采用可擴張套管下椎弓根內固定后路椎體間融合術進行治療,不僅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還能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促進患者預后[2]。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可擴張套管下椎弓根內固定后路椎體間融合術對脊柱骨折患者術后疼痛與腰椎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收治的64例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齡21~63歲,平均(38.18±2.86)歲;交通事故18例,高空墜落9例,墜物砸傷5例;骨折損傷部位:胸椎12例,腰椎10例,腰胸椎10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22~62歲,平均(38.67±3.01)歲;交通事故20例,高空墜落8例,墜物砸傷4例;骨折損傷部位:胸椎14例,腰椎13例,腰胸椎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3]中的相關標準者;無嚴重顱腦損傷或嚴重胸腹腔破損者;耐受手術者等。排除標準: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障礙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后路手術治療,全麻,術前需進行鋪巾消毒。于病變平面取正中縱形切口,顯露腰背筋膜、棘突,從骨質上剝離椎旁肌,經棘突開始剝離,至椎間小關節。剝離過程中采用干紗布填塞進行止血,剝除椎間小關節囊后,牽開兩側椎旁肌,保留病灶,并選擇合適的椎弓根螺釘植入,同時沿著肌間隙置入連接棒;根據患者傷椎情況,撐開或壓縮連接棒,C型臂X光機下探查植入情況,滿意后擰緊螺帽,沖洗創口,放置引流,常規縫合包扎。試驗組患者給予可擴張套管下椎弓根內固定后路椎體間融合術,具體手術方式為微創管道下椎間融合與椎弓根固定技術。全麻,取病變間隙部位建立3 cm縱行切口,逐層分離,沿肌肉間隙入路,采用擴張器擴張肌肉組織,建立通道充分暴露橫突、椎板、突出關節,輕度牽引,充分暴露突出椎間盤,為椎間盤中部患者實施潛行減壓。切除終板軟骨與髓核,植入異體骨,實行椎間融合器植入前,需要先測定患者間隙寬度。在管道下,置入椎弓根螺釘和連接棒,加壓、擰緊,完成固定。兩組患者均術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均于術后3個月進行復查,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患者后脊柱創傷位置得到固定,術后未見并發癥發生;有效:患者術后固定效果良好,有輕微的并發癥狀;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③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4]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3個月疼痛程度,其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術前與術后3個月在患者的影像膠片上畫直線,用直尺量角器測量Cobb角,比較兩組患者Cobb角改善情況;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5]評估兩組患者胸腰椎恢復情況,其分值范圍為0~50分,評分越低,代表恢復情況越好。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腰脊疼痛、切口感染、固定松動。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隨訪3個月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手術指標 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 手術時間(h)對照組 32 302.19±23.72 13.56±2.09 2.88±2.09試驗組 32 199.65±11.25 9.01±1.16 2.01±1.24 t值 22.095 10.768 2.025 P值 < 0.05 < 0.05 < 0.05
2.3 VAS評分、Cobb角、ODI評分 與術前比,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VAS評分、Cobb角、ODI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Cobb角、ODI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Cobb角、ODI評分比較(?±s)
注:與術前比,*P < 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ODI: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
組別 例數 VAS評分(分) Cobb角(°) ODI評分(分)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 32 7.64±1.43 4.82±0.56* 19.72±1.51 3.94±0.78* 31.43±1.14 16.27±1.52*試驗組 32 7.58±1.51 2.47±0.29* 19.84±1.35 2.28±0.33* 31.89±1.21 10.64±1.67*t值 0.163 21.080 0.335 11.087 1.565 14.10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并發癥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例(%)]
一般脊柱骨折患者在患病后會破壞正常的脊柱三維空間,導致椎管狹窄、脊柱出現畸形等,患者脊柱喪失承載力,就會影響到其負重和行走功能,如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癱瘓。目前臨床治療脊柱骨折的主要治療方式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目的是為了改善患者錐節后凸畸形和側凸畸形問題,幫助患者減輕神經壓迫,緩解神經癥狀,同時緩解患者慢性腰痛。傳統的后路手術治療中,需要廣泛剝離牽拉椎旁肌及軟組織,很容易在術后導致患者出現缺血壞死和纖維化,引發長期腰背部疼痛等癥狀,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6]。
可擴張套管下錐體融合椎弓根固定術是近年來臨床研究出來的新型微創治療方式,對降低神經牽拉程度有顯著作用,并且還能持續維持減壓,有利于穩定腰椎生理曲線,穩定脊柱重建,控制繼發性退變等。椎弓根螺釘技術治療胸腰段骨折時,還能有效降低患者椎旁肌損傷,避免損傷脊神經后支以及節段動靜脈后支等,臨床微創手術效果較為顯著[7]。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3個月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可擴張套道下椎間融合椎弓根螺釘固定手術能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術中對患者的創傷較少,安全性好。
腰胸椎骨折多因外界因素導致,出現胸椎局部腫脹、疼痛及運動障礙等病癥,而后凸畸形Cobb角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在治療脊柱骨折患者中,采取可擴張套管下椎弓根內固定后路椎體間融合術可有效恢復患者脊柱原有解剖結構,減少神經管壓力,有效者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和運動障礙,該術式準確置入的椎弓根螺釘能貫通患者脊柱三柱,固定和穩定三柱結構,創造良好條件支持脊柱重建[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3個月VAS評分、Cobb角、ODI評分均顯著小于對照組,提示可擴張套管下椎弓根內固定后路椎體間融合術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改善患者胸腰椎,對后凸畸形Cobb角具有良好的矯正效果。
綜上,可擴張套管下椎弓根內固定后路椎體間融合術應用于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療,不僅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疼痛,而且可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促進患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