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月樺,梁臘梅,曾秋月,莫國歡
(陽江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廣東 陽江 529500)
新生兒肺炎主要是由細菌、病毒、原蟲及真菌等病原體感染引起肺部炎癥,可發生在宮內、分娩過程中或出生后,是常見的新生兒疾病,也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患兒感染肺炎后,臨床上常給予抗感染、吸痰吸氧、濕化氣道、補液等常規治療,雖能暫時控制病情,但止咳化痰效果不佳,且無法改善患兒預后[1]。鹽酸氨溴索是臨床上常用的化痰藥物,其主要作用是改善人體呼吸道黏液分泌,稀釋痰液、黏液,促進纖毛擺動,便于痰液吸收,適用于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急、慢性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難,也用于早產兒、術后肺部并發癥的預防性治療[2]。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要采取一定的護理方式幫助患兒暢通呼吸,轉變體位護理通過幫助調整新生兒的姿勢與體位,可減少新生兒對于細菌和塵埃的吸入,防止因口腔低于幽門而致使胃食管反流的情況發生[3]。本研究旨在探討氨溴索聯合轉變體位護理對新生兒肺炎患兒肺功能與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陽江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新生兒肺炎患兒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中男、女患兒分別為21、19例;日齡4~19 d,平均(12.65±5.11) d;早產兒27例,足月兒13例;肺炎類型:吸入型肺炎15例,感染型肺炎25例。觀察組(40例)中男、女患兒分別為22、18例;日齡3~20 d,平均(12.57±5.13) d;早產兒28例,足月兒12例;肺炎類型:吸入型肺炎16例,感染型肺炎2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實用新生兒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者;經肺部X線檢查確診者;伴有呼吸困難、發熱、發紺、氣促、肺部濕啰音等癥狀者;首次接受治療者等。排除標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者;臨床需行機械通氣者;胎糞吸入綜合征者;先天性畸形或伴有產傷者;產婦孕期伴有其他妊娠并發癥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且經患兒法定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治療,包括抗感染、吸痰吸氧、濕化氣道、補液等對癥治療[5]。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鹽酸氨溴索注射液(福安藥業集團慶余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035,規格:4 mL∶30 mg)治療,7.5 mg鹽酸氨溴索注射液與1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勻,進行靜脈滴注,2次/d。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7 d。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均于治療期間給予臨床轉變體位護理。調整患兒為俯臥位使其面部向下,同時抬高患兒的頭部,可采用較為松軟的嬰兒枕頭抬高29°左右,并放置一軟枕于患兒的臀部下方,使其頭部自然的偏向左側,彎曲并舉高患兒上臂至頭部,下肢彎曲,保持30 min后可給予自由舒適體;2~3 h后,取29°頭低腳高右側臥位,四肢中線呈屈曲位,并在頭、臀、背等部位墊軟枕,保持頭低腳高位與臀背部傾斜29°;2 h后給予患兒頭高腳低朝上臥位,保持30 min后再給予面部朝下,每隔2 h按照以上各體位依次進行轉變。在進行體位轉變前應對患兒背部進行有規律的叩擊,從上至下順著患兒支氣管的走向進行叩擊;同時密切觀察患兒的面部及肢體反應,及時調整叩擊力度,其中抬手距離以4~5 cm為宜,110~120次/min。兩組患兒均連續護理7 d。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并比較兩組患兒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哮喘消失時間、體溫穩定時間、吸氧時間。②采用嬰兒肺功能測定儀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最大呼氣流速(PEF)、功能殘氣量(FRC)、25%潮氣量時呼氣流速(TEF25%)水平進行檢測。③采集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兩組患兒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進行檢測。④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心肌酶譜指標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脫氫酶(LDH)水平進行檢測,血樣采集、血清制備、檢測方法同③。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的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哮喘消失時間、體溫穩定時間、吸氧時間均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比較(?±s, d)
組別 例數 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哮喘消失時間體溫穩定時間 吸氧時間對照組 40 6.99±1.37 6.12±1.13 5.16±0.78 5.98±1.03觀察組 40 4.16±1.03 3.68±0.52 4.12±0.56 3.23±0.66 t值 10.443 12.406 6.850 14.218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2 肺功能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兒PEF、FRC、TEF25%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PEF:最大呼氣流速;FRC:功能殘氣量;TEF25%:25%潮氣量時呼氣流速。
組別 例數 PEF(L/s) FRC(mL) TEF25%(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4.23±0.24 6.18±0.67* 65.36±8.13 84.26±8.46* 41.22±5.28 49.66±5.06*觀察組 40 4.26±0.29 7.43±0.81* 65.28±8.11 90.79±8.73* 41.16±5.37 55.27±5.31*t值 0.504 7.521 0.044 3.397 0.050 4.83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炎性因子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IL-6、IL-10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而血清IL-2水平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兒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 0.05。IL-2:白細胞介素-2;IL-6:白細胞介素-6;IL-10:白細胞介素-10。
組別 例數 IL-2(pg/mL) IL-6(ng/L) IL-10(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22.46±4.55 32.16±5.16* 585.66±47.31 234.26±28.41* 26.58±3.68 16.32±2.13*觀察組 40 22.37±4.41 38.69±5.27* 585.43±47.28 141.28±20.16* 26.49±3.67 12.10±1.78*t值 0.090 5.600 0.022 16.881 0.110 9.61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心肌酶譜指標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CK、CK-MB及LDH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心肌酶譜指標比較(?±s, U/L)

表4 兩組患兒心肌酶譜指標比較(?±s, U/L)
注:與治療前比,*P<0.05。CK:肌酸磷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LDH:乳酸脫氫酶。
組別 例數 CK CK-MB LDH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394.28±24.28 204.84±17.28* 68.12±9.26 36.74±4.19* 492.68±42.23 295.79±23.31*觀察組 40 394.79±24.27 174.13±12.23* 68.14±9.28 27.87±3.31* 492.69±42.22 220.06±22.32*t值 0.094 9.175 0.010 10.506 0.001 7.78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期較為常見的疾病,新生兒免疫防御功能低下,且新生兒呼吸道短,氣管及支氣管相對狹窄,產生氣道阻力大,氣道軟骨柔軟管壁易變形;氣道黏膜血管豐富,纖毛運動差,不僅易受感染,且可致阻塞性改變而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由于新生兒肺炎早期癥狀不夠明顯,致使患兒的病情加重,從而出現呼吸循環衰竭危及患兒生命。新生兒肺損傷后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損傷的肺泡上皮發生脫落壞死,血漿滲出,于肺泡內形成透明膜,蛋白質漏出后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質失活導致肺不張,引起通氣功能障礙。因此,除了抗感染、吸痰吸氧、濕化氣道、補液等治療,還需進行祛痰處理,且及時清除氣道分泌物對于新生兒獲得良好預后意義重大[6]。
CK、CK-MB、LDH均為心肌組織內的胞漿酶,具有不同程度的活性,而當機體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心肌遭到細菌、病毒、機械損傷等作用時,會引發心肌損傷,導致CK、CK-MB、LDH水平提升。氨溴索屬于黏液溶解劑,具有抗炎、抗細胞凋亡、抗氧化等作用,有助于減少黏液腺體分泌,增強支氣管纖毛活動,降低痰液黏度;同時,轉變體位護理通過拍背使原本黏附在肺泡周圍與氣管內的痰液發生松動并脫落排出,將患兒進行不同的側臥位改變,以提高患兒膈肌收縮力,促進其肺通氣,從而改善患兒肺功能,調節心肌酶譜指標水平[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兒PEF、FRC、TEF25%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血清CK、CK-MB、LDH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新生兒肺炎患兒給予氨溴索聯合轉變體位護理治療,可加快患兒臨床癥狀恢復,調節患兒心肌酶譜指標水平,從而改善肺通氣功能與心功能,促進病情恢復。
當機體受到病毒侵襲時,T細胞受抗原刺激,激活IL-2基因的表達,并與IL-2受體發生正反饋反應,從而誘導T細胞增殖,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患兒病情康復;IL-6、IL-10是組織中吞噬細胞的主要來源,IL-6可提高血液中血凝素加工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水平,從而加快病毒復制和炎癥的擴散,加重患兒病情;IL-10在正常情況下,屬于一種抗炎因子,若機體的抗炎與促炎水平的平衡被打破,IL-10水平可伴隨IL-6水平的變化而變化[9-10]。氨溴索可抑制巨噬細胞等炎性細胞在非細胞的聚集和中性粒細胞反應,還可以減少體內細胞與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的產生,從而抑制炎癥反應,促進患兒病情恢復[11]。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血清IL-6、IL-10水平均降低,而血清IL-2水平升高,提示新生兒肺炎患兒給予氨溴索聯合轉變體位護理治療,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進病情恢復。
綜上,新生兒肺炎患兒給予氨溴索聯合轉變體位護理治療,可加快患兒臨床癥狀恢復,調節炎性因子水平與心肌酶譜指標水平,從而改善肺通氣功能,促進病情恢復,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