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文化遺產與“三農”》作者:徐旺生、閔慶文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ISBN:9787802098152
秦漢時期長安城接通了世界文明,黃河流域開辟了世界沿海的奇跡。跨越千年歷史,西方車馬街道上,王公貴族、平民百姓,身著古老中國的絲綢,印刷、造紙技術運用于世界各地,白樂天的詩集從西方人的口中吟詠而出。這樣一幅中華文化大放光彩于世界各地中的盛景,得益于古老“絲綢之路”的交往。延續文明傳統,繼承大國外交,直至今時今日,古老的“絲綢之路”衍化為“一帶一路”海陸貿易活動,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農業不僅是中國現代農業經濟決策執行意愿的代表,更是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集中體現,作為藝術的接受對象,農業由此也成為音樂藝術創作的重要內容。音樂不僅是一種聽覺取悅的藝術,還是中國文化表現的承載者,農業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有賴于一定的傳播載體,音樂藝術就是其傳播載體之一。農業音樂藝術包含著濃厚的中國民俗文化,延續人類原始勞動文化傳統,中國農業文化特立獨行,融合了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經濟建設,立足傳統小農經濟文化,應對現代化國家農業經濟建設的要求,是中國寶貴的經濟文化。農業音樂創作如何實現農業文化傳播與交流,關鍵在于對農業文化的認可以及學習,徐旺生、閔慶文聯合編著的《農業文化遺產與“三農”》一書可為農業音樂文化創作提供科學的參考。該書立足農業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從農業文化基礎知識入手,以農業文化遺址、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產工具、農業民俗、農業工藝技術等優秀農業文化為論述內容,詳細介紹了中國農業文化的具體內容。
農業音樂文化在“一帶一路”文化建設中的運用需要結合農業文化和音樂藝術創作,通過藝術創作來傳播文化。農業文化是新時代發展背景之下“一帶一路”將國家經濟發展、政治社交、文化因素通過“陸”與“海”的貿易活動進行跨國交往的文化交流表現,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一部分,農業文化在“一帶一路”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歷史文化遺址大部分挖掘于農業生產地區,歷史文化氣息濃厚,伴隨著歷史遺留下來的還有傳統工藝,傳統工藝制作基本上在農業地帶盛行。其次,就農業發展本身來說,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傳統農業工具、農業技術承載了寶貴的古代農業生產文化,即便是現在,中國農業也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淵源。最后,在農業民俗文化中,許多民俗文化同農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民間文化的代表,民俗文化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寫照。除去基本的農業文化,農業景觀文化、農業品牌、農業文獻等都是農業文化的重要內容。
從藝術勞動起源論來說,音樂藝術生產于人類早期的勞動,原始生產勞動以狩獵和基本勞作為主,原始人類為便于記錄,將勞動畫面記錄下來,由此產生了繪畫藝術;為便于交流,他們會用特殊的符號傳遞信息,將勞動畫面進行簡單的記錄,由此產生了語言和文學;勞動時發出的吆喝聲具有很強的節奏性和音律性,由此產生了音樂藝術。文明時期農業社會底層百姓將音樂作為基本的娛樂方式,將農業生產文化內容進行歌謠、詩歌等藝術創作,直至現代,農業仍然是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農業音樂文化具有明顯的民歌特征,具有很強的民俗氣味和文學意蘊。農業音樂文化作為中國農業文化的傳播者,將農業基本情況及其文化因素通過音樂符號呈現于世,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是音樂藝術創作中不可忽視的內容。
農業音樂文化在一帶一路文化經濟建設中充當形象大使,以藝術形式進行文化傳播和經濟貿易。時至今日,“一帶一路”已成為中國全球合作與發展路線的代言詞,拋去國際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一帶一路”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蘊,是歷史文化遺產,是東方文明璀璨的明珠。農業音樂文化作為一帶一路文化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需要提高其藝術價值和交流功能,在農業音樂藝術中,農業文化是其核心靈魂,藝術則是表現文化內涵的表現工具,唯有將藝術與文化融合,才能將中國農業文化運用到一帶一路建設中。農業音樂藝術創作中要避免“庸俗化”,整體呈現為詞的“雅俗結合”、曲的“高亢清麗”以及配樂的民俗化,農業音樂配樂可采用中國傳統樂器如嗩吶、二胡、笛子等,傳統樂器的使用可增加音樂作品醇厚的文化底蘊。
距今幾千年的歷史傳統依然不變,古代“絲綢之路”為“一帶一路”文化經濟建設提供了基本路線,這是繼承歷史傳統的方式,也是順應全球化趨勢的表現。“一帶一路”雖是經濟政策,然而其身上帶有多元化的建設內容,合作、共贏、交流之下的“一帶一路”建設本身是一種貿易活動,其跨越經濟領域,將文化與政治融合。農業音樂文化兼備三者,從我國農業經濟決策實際出發,融合藝術與傳統,展示東方中國獨特的農業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