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英,蘇麗珍,代炳梅,黃錫純,陳錦秀,曾金媚
(東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廣東 東莞 523001)
剖宮產手術是產科解決不能經陰道分娩如難產、嚴重并發癥、合并癥等的主要手術方式,以達到改善母嬰預后,降低孕產婦及新生兒的死亡率[1]。隨著臨床醫學發展,剖宮產手術安全性雖然不斷提高,但手術對機體創傷較大,術后容易影響產婦胃腸功能恢復,引發尿潴留、下肢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癥。給予產婦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加快產婦術后康復進程非常重要[2]。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法,以循證醫學為基礎,制定綜合護理方案,有效預防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以達到加快手術后康復進程的目的[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產婦100例,經隨機分組對比,旨在探討應用FTS護理的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選取在我院行剖宮產術的產婦100例,時間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34歲,平均(29.68±3.09)歲;孕周37~41周,平均(38.86±1.03)周;受教育程度:本科學歷及以上20例,大專學歷14例,高中學歷及以下16例;研究組產婦年齡21~34歲,平均(29.76±2.94)歲;孕周37~40周,平均(38.70±0.81)周;受教育程度:本科學歷及以上13例,大專學歷15例,高中學歷及以下22例。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納入標準
(1)在我院擇期行剖宮產術的產婦;(2)符合手術適應證;(3)無麻醉禁忌證;(4)均為單胎頭位妊娠;(5)無凝血功能異常;(6)無體溫調節異常;(7)依從性良好,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2 排除標準
(1)存在內外科、血液系統或其他系統傳染性疾病等合并癥者;(2)存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特有疾病者;(3)下肢存在運動功能障礙者;(4)精神障礙患者;(5)語言溝通、認知存在障礙者。
1.3.1 對照組
給予產婦實施圍手術期的常規護理干預措施。(1)術前護理:產婦入院后完善相關入院及術前檢驗、檢查項目,責任護士給產婦詳細講解剖宮產手術前的準備事項,評估產婦的心理狀態,實施心理護理。(2)術中護理:控制好手術室的溫濕度,配合麻醉醫師和手術醫師做好麻醉配合和手術配合工作,手術過程中產婦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告知手術醫師,并嚴格依照醫囑予以處理。(3)術后護理:按護理常規頻次監測產婦術后的生命體征、子宮收縮、陰道流血等情況并記錄,及時評估產婦下肢感覺得到恢復之后,鼓勵產婦早期自主活動,取正確的體位休息,指導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等。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FTS護理模式。(1)術前護理:給產婦提供詳細的入院介紹和術前健康教育,介紹FTS護理的具體方法和重要性,指導患者進行術前練習肺功能鍛煉的方式,如進行爬樓梯、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的具體實施方法,縮短術前禁食禁飲時間[4]。評估產婦的心理狀態并進行個體化的心理護理,舒緩其焦慮、緊張情緒,提高產婦對FTS護理干預的認識和重視,增強其對手術和術后康復的信心。(2)術中護理:確保手術室內溫度及濕度適宜,為產婦采取必要的保暖措施,對有需要的產婦采用加熱毯保溫,術中所需輸注或沖洗液體均使用加溫儀加溫,術中監測產婦體溫情況,保持體溫≥36℃,避免低體溫的發生[5]。在麻醉成功后留置導尿管,降低產婦不適感。同時配合做好術中預防性鎮痛、體液管理。加強新生兒管理,延遲斷臍時間30s以上,出生后1h內進行肌膚接觸,維持腋下體溫36.5℃-37.5℃。(3)術后護理:調節室內溫濕度,注意保暖,維持產婦體溫≥36 ℃。術后產婦意識清醒后可咀嚼口香糖以刺激腸蠕動,術后6h進食流質飲食,根據胃腸耐受量增加食量及進食次數并逐漸過度至普食,有助于促進腸道功能的早期恢復,降低靜脈輸注液體量。術后即指導家屬協助產婦按摩其雙下肢肌肉,遵醫囑予行壓力抗血栓治療,鼓勵產婦進行早期床上活動,雙足能活動時指導其進行踝泵運動。術后6h即予半坐臥位,指導患者至少每2h床上活動,如在床上進行踝泵運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使用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進行肺功能鍛煉,進行床上翻身以促進全身活動同時避免同一部位皮膚受壓時間過長。術后12h為產婦拔除導尿管,鼓勵產婦盡早自主排尿及協助其早期離床活動,有利于降低呼吸系統并發癥及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
(1)記錄兩組產婦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并進行比較。(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產婦術后1、2、3d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并進行比較,總分0~10分,評分越高,疼痛度越高。(3)采用自理能力評估量表(Barthel指數)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理能力,總分100分,評分100分無需依賴,61~99分輕度依賴,41~60分中度依賴,≤40分重度依賴,評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強;采用Morse跌倒評估量表(MFS)評分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跌倒風險,總分125分,0~24分無風險,25~45分低風險,>45分高風險,評分越高,發生跌倒的風險就越高。(4)記錄兩組產婦的各項并發癥發生例數,并比較其發生率。
研究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排氣時間(h) 排便時間(d) 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d)對照組 50 27.60±5.59 3.08±0.72 35.06±6.04 4.92±0.88研究組 50 15.76±3.67 2.24±0.48 18.80±2.26 4.22±0.58 F 156.892 46.976 317.397 22.125 P<0.001 <0.001 <0.001 <0.001
研究組術后1、2、3d VAS評分較對照組低,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VAS評分(±s,分)

表2 VAS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術后1d 術后2d 術后3d對照組 50 2.12±0.48 1.70±0.51 1.06±0.51研究組 50 1.82±0.39 1.20±0.40 0.62±0.49 F 11.817 29.878 19.281 P 0.001 <0.001 <0.001
干預后,研究組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MFS評分較對照組低,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Barthel指數、MFS評分(±s,分)

表3 Barthel指數、MFS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Barthel指數 MFS評分對照組 50 68.90±9.60 33.40±12.22研究組 50 91.00±4.95 24.70±10.37 F值 209.398 14.726 P<0.001 <0.001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2.00%(1/50)低于對照組16.00%(8/50),且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1<0.05)。見表4。

表4 并發癥發生率[n(%)]
剖宮產術是臨床中實施比較普遍的產科手術,可有效解決高危妊娠等問題,但產婦術后恢復情況較自然分娩產后恢復情況慢。常規護理干預對產婦圍手術期的護理內容不夠細化,整體實施效果不夠理想[6]。
FTS護理為護理新趨勢,詳細制定和改進圍手術期的各項護理措施,有效預防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加速產婦的術后恢復速度[7-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產婦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證明應用FTS護理模式對產婦術后進行護理干預可以促進產婦術后康復的進程。FTS護理術前向產婦講解FTS護理方法和重要性,可提高產婦對FTS護理干預措施的重視程度,為能夠順利實施后續的護理計劃提供保障;重視產婦的心理狀態并通過醫護的正面引導,可有效減輕產婦的顧慮和心理壓力,能提高產婦手術信心和手術應對能力,有利于手術順利進展;加強產婦的體溫管理和保溫護理,可避免因低體溫影響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有利于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9]。同時,FTS護理術后早期對產婦雙下肢等部位進行按摩,可加快血液流動,恢復肢體功能,可使產婦清醒后能及早下床活動;加強飲食指導和早期下床運動指導,有利于加快胃腸蠕動,縮短排氣時間、排便時間[10]。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1d、術后2d、術后3d VAS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干預后,研究組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MF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FTS護理能促進術后早期恢復,減輕術后疼痛,提高自理能力,降低跌倒風險。
產婦剖宮產后因術后臥床、切口疼痛活動量減少,易引起胃腸障礙、排便功能障礙,導致胃腸脹氣、腸梗阻,且術后留置導尿管易引發泌尿系統疾病。FTS護理注重產婦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術后盡量做到早期恢復飲食,有利于促使胃腸功能恢復,降低胃腸脹氣、腸梗阻發生風險。術后及時拔除導尿管,鼓勵產婦自主排尿,可有效減少尿潴留并發癥的發生。本次研究數據表明,研究組產婦的各項并發癥發生率為2.00%,與對照組的發生率16.00%相比,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應用FTS護理干預能降低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增加產婦產后的舒適度,促進產后康復。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術后產婦實施FTS護理模式,可有效減輕產婦的術后疼痛程度,提高其術后的自理能力,降低跌倒的發生風險,降低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加速產婦的術后恢復速度,增加產婦的舒適度,促進產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