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應對期末測評解決學生“記單詞難”的問題,部分教師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機械抄寫單詞、反復朗讀背誦課文,導致有的學生對課后作業感到枯燥乏味,不想做作業,有的學生學會了單詞和句子卻不能在生活中用于交流,老師疲于批改大量的習題、抄寫作業。教學實踐和觀察表明,有效的小學英語課后作業要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合作學習、融合不同學科,增強學生完成作業的動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外作業;有效;多媒體教育;合作學習;跨學科
【作者簡介】陳書婷,廣州市白云區良田第三小學。
引言
課外作業是學生學習的必要組成部分。為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尤其是應對英語學習中“記單詞難”的問題,有的教師每天布置大量機械抄寫、背誦課文的作業,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想做這樣的作業,久而久之對英語產生厭惡心理。部分老師設計了大量語法、閱讀類專項訓練題目作為課外作業,久而久之,學生對做作業失去興趣,老師疲于批改練習題。探究有效的課后作業設計,能激發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為日后的學習作鋪墊,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課外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課外作業是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里,為完成學習方面的任務進行的獨立活動。有效的課外作業指教師設計的作業能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做到《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并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興趣。《學記》中稱:“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有效作業是課堂的延伸,是學生發揮個性、建立知識架構的舞臺。然而,教學實踐中存在很多無效的作業設計,如反復抄寫、機械背誦,學生在抄寫時感到枯燥無味,心不在焉,完全沒有實現記憶單詞的目標。課程單元的語言目標要求學生掌握若干個核心句型,老師布置學生反復背課文,有的學生會逃避做英語作業,長此以往形成對英語的厭學心理。有的老師認為只要學生多做習題就能掌握英語,于是布置大量的填空題、選擇題,不僅導致學生學成了“啞巴英語”,也增加了批改作業的負擔。
二、理論支撐
1. 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布魯姆將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六個層次: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對應學生學會知道、學會做到、學會發展的不同水平。知道是指能回憶、識別、陳述知識;領會是指能用自己的話解釋、描述知識;應用是指能實踐、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分析是指能把材料分解成組成它的元素,明確各元素的關系,使材料的架構更清晰;綜合是指在分析的基礎上加工要素,重新組成整體解決新問題;評價是指從本質出發,對事物本質提出評論、判斷。有效的課外作業能幫助語言能力較弱的學生達到知道水平,幫助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達到領會乃至應用水平,逐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
2.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思維和認識方式多種多樣,因此人有多種不同的智能。智能指的是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一種智能都對認識世界有改造世界由巨大的作用,重視學生的不同智能,有利于培養多種人才。每個人的優勢智能不一樣,老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智力特點因材施教,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避免“一刀切”,幫助學生開發優勢智能,補齊個人短板。
三、課后作業的設計原則
1. 適度性。適度性指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量要適度,不能超出學生身心能承受的范圍。《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中提出:“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容易疲勞,因此小學英語課外作業所耗費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為宜。小學生的手部小肌肉群還處于發展階段,力量較弱,老師不宜布置大量書面作業,可適當增加口語作業、聽力作業。
2. 層次性。目前我國的小學以40人左右的大班制為主,同一個班里的學生,由于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家庭教育存在差異,他們接受知識速度的快慢和接受知識的難度各有不同。老師設計課外作業應考慮知識掌握程度不同的學生,設計難度系數不同的作業供學生按照自己的水平來完成,既不能強迫全體學生完成較難的作業,導致學生害怕做作業,也不能統一布置容易的作業,導致能力較強的學生“吃不飽”。以提高寫作能力的作業為例,老師可設計A作業、B作業和C作業。A作業要求學生圍繞主題自己用英語寫一篇短文;B作業給出短文的框架,學生按照框架寫句子,按照框架的提示完成短文;C作業給出挖空的短文,要求學生按照語境填空完成短文。三個層次的作業由能力不同的學生自由選擇,真正面向全體學生。
3.? 趣味性。小學生愛玩、愛演、愛動手,重復抄寫單詞句子讓他們感到枯燥無聊。老師可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創設游戲情境,增添作業的趣味性。如教授一個單元的不同課時,每個課時結束布置作業時展示一個寶箱圖片,完成了一次作業可解鎖新的寶箱,讓學生體會玩“闖關游戲”的樂趣。老師還可以布置表演小話劇的作業,讓學生動手做小道具,用學過的單詞和句子自編自演一出小話劇,讓小學生享受當“小演員”的快樂。
4. 實踐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外語教育要注重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語言,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英語不是母語,小學生學習英語缺乏語言環境,但是生活本就是豐富的教育資源,老師要尋找一切機會讓學生運用英語,讓他們在體驗、實踐中提升語言技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老師可布置實踐類作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用課堂學到的英語介紹一個地點,或者做一次調查,或是用英語制作地圖和指示牌。學生在運用中檢查自己的知識漏洞,逐步形成“學以致用、用中復習、用中反思”的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課外作業設計方法
1. 利用多媒體技術。小學生活潑好動,十分喜歡表演。老師可以針對小學生的這個特征,設計視頻表演作業。對于語言水平較弱的學生,可以布置他們同伴合作,分角色表演課文,拍成角色扮演的視頻。在表演中,學生能記憶課文的句型,比背誦課文更有趣味,更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語言水平較高的學生,老師可以布置他們運用單元核心詞匯和句子介紹身邊的事物。例如廣州教育科學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1 “What's in your room?”一課的課外作業,老師可以布置學生拍視頻,介紹自己的房間,介紹時要用核心句型“What's in my room? There is a... It's next to/between the...”。學生在介紹的過程中運用了本單元核心的語言知識,從識記水平上升到應用,實現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要求的“語言學習要重視實踐性和應用性,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老師在布置這類作業時,要邀請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到班級學習群,老師及時點評學生的作品,要以正面評價為主,作品時長由學生自己決定,避免造成學生緊張、害怕出丑的心理壓力。為了鼓勵學生多表演,老師可以把學生的表演作品剪輯成一個合輯,展示給全班學生。
2. 開展合作學習。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能力要求學生能用英語建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習能力要求學生能使用學業求助策略,在和同伴的合作中積極學習英語。布置開展合作學習,能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成為“會學”的人。例如,在Unit 1 “What's in your room?”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布置學生組成小組,分別扮演記者和受訪者,用英語互相采訪,語言能力較好的學生幫助較弱的學生,共同完成問卷并提交調查結果。采訪中學生既能鞏固詞匯、句型,又能鍛煉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增進友誼。老師還可以設計“漂流瓶”作業,每名學生在一張紙上寫出自己的夢想房間,老師把紙收起來,再組織全體學生任意抽取一張紙,按照上面的描述畫出同學的夢想房間,學生通過“漂流瓶”作業增進了彼此的交流,培養了人際溝通智能。
3. 融合不同學科。人的左腦主要功能是邏輯推理、思維分析,右腦的優勢在于圖畫、想象。機械背誦沒有利用好右腦的潛能,把英語學習和音樂、美術學科融合則可以提高學生的感知力、記憶力、理解力。美育可以完善人的認識結構,發展智力。小學生對色彩和旋律極具創造性,充分發揮他們這一優勢,能有效提高課后作業的趣味性,激發他們的做作業的主動性。老師可以布置繪制單詞卡、思維導圖、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手抄報等作業,還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誦含有核心句型英語歌謠、把核心句型的改編成兒歌。學生記憶單詞、句型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審美能力。特長不同的學生可以各自發揮優勢,語言能力不同的學生可以自己把握難度。
結語
有效的課外作業具有適度性、層次性、趣味性、實踐性,能鞏固課堂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針對小學生喜愛表演、歌唱、繪畫的特點,老師設計課外作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合作學習、融合美術和音樂學科,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不再害怕做作業、厭惡做作業。另外,老師還應注意批改作業時給予正面的具體的評價,避免空洞隨意的批改,讓作業起到真正的反饋作用。
參考文獻:
[1]江茹祎.小學英語作業有效設計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吳樹芳,朱杰,王梓懿.淺析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體系[J].教育現代化雜志,2018(46):22-23.
[4]史璐瓊.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設計的研究——以中高年段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9.
[5]李箭,周海明.基于核心素養的英語教學課例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6]吉桂鳳.思維導圖與小學英語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4.
[7]王崗峰.美育對德育和智育的促進作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