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上課的學問——語文教學優質資源的獲取和運用(教學篇)
作者:黃玉峰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
ISBN:9787553752112
定價:36元
新時代、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重視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黃玉峰著的《上課的學問——語文教學優質資源的獲取和運用(教學篇)》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為基礎,以作者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語文是‘人的教育”為切入點,通過其經典的語文教學實錄,對不同類型的語文課堂進行了分析和探究,并重點闡述了如何對優質的語文教學資源的獲取和運用。本書凝聚了作者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踐行了語文教學的本真和要義,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沒有復雜的結構設置和冗長的理論構架,只是收錄了作者十二篇具有代表性的語文課堂教學實錄,如《世間最美的墳墓》《邊城》《拿來主義》《阿房宮賦》等。根據語文教材中常見的體裁分類,全書分為散文教學、小說教學、議論文教學、文言文教學、古詩教學五個部分。每個部分、每一篇沒有刻意的聯系,但仔細讀后就會發現,這看似零散無序的背后,被一條無形的主線串聯著,將全書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條線就是作者語文教學的精髓所在,是沒有模式的“模式”,沒有法則的“法則”。在筆者看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使語文課堂回歸“人文”底色。一直以來,語文學科受到“工具論”的影響,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沿用的也是“填鴨式”教法。學生們像學習其他學科一樣,記知識點,記條條框框。而作者在上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語文的差距是‘人的差距”這樣的觀點,大膽改革創新,力求破除語文教學的僵化、陳舊,讓學生走出“應試”的藩籬,真正獲得文化的滋養,這與當前素質教育、語文教學改革不謀而合。
第二,指出語文教學的要義是“多讀書”作者認為,教師即教材,教師本身就應該是一本書,這本書是否能讓學生“愛讀”,取決于教師的基本素質,如深厚的人文素養以及文化底蘊。在總結自己40多年的教學經驗時,作者將其概括為“教在課內,學在課外”,并進一步指出,教師的素質與教學的成功與否息息相關,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那么,“多讀書”的教師改怎樣引導學生也“多讀書”呢?作者認為,一方面,要讓語文課“還我瑯瑯讀書聲”。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去與文本對話,細細咀嚼品讀,充分發揮學生自主閱讀和分析作品的能力,這遠勝于教師的直接灌輸。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是一個好作者,要用自己的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并上好寫作課。
第三,強調教師的獨立精神。作者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是思想者。想讓學生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教師必須以身作則。這種獨立的精神品格要滲透到課堂和教學中,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敢于創新,敢于獨立思考。如積極主動地根據學生實際特點開發優質資源,使課堂豐富多彩,以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綜上可知,本書體現了作者對“教無定法”“言傳身教”等我國優秀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揚,顯示出其對語文學科本真的執著的追尋,以及對教師這一職業定位的回歸和重塑。本書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讀和反思。
(山東省臨沂市機電工程學校 譚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