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娣


賴蕾是貴州土生土長的侗族姑娘,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后回鄉教書,看到侗族土布瀕臨絕跡,她從頭學起,織布、染布、高價收購土布,為此欠債300萬元,最終把傳統印染技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
她離家上大學時,媽媽整整織成了100匹優質侗布送給她,讓她好好保存,將來做嫁妝和給孩子用
賴蕾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是貴州省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古州鎮章魯村人,媽媽是傳統侗布制作手工藝人。從小,媽媽就用土布背帶背著她織布、印染。聰明伶俐的賴蕾,受到媽媽的熏陶,7歲就經常幫助媽媽織土布、印染土布。當時,章魯村村民的生活模式還是自給自足,男人養牛耕地,女人種棉織布。賴蕾兄妹5人,家里很窮,她從小就懂得生活的艱辛,幫著媽媽給全家人縫制衣服鞋襪。
賴蕾學習很用功。18歲那年,她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學,抱著媽媽喜極而泣。
媽媽一邊為女兒高興,一邊又為小兒子擔憂,小兒子學習成績不如賴蕾,沒有考上大學,只能花高價讀技校。為了讓哥哥能夠繼續上學,懂事的賴蕾忍痛割愛,主動選擇了離家最近、費用最低的云南藝術學院油畫專業。
面對懂事的女兒,媽媽既高興又心酸,決心彌補對女兒的虧欠。之后,媽媽沒日沒夜地伏在織布機上,織出了一匹又一匹上好的侗布。在賴蕾離家上大學時,媽媽整整織成了100匹優質侗布,送給她,讓她好好保存,將來做嫁妝和給孩子用。
侗族有這樣的傳統:女兒出嫁,要用土布做嫁衣;小孩出生,外婆要拿最好的土布做背帶的背扇,用來做孩子的保護傘。媽媽給賴蕾的土布,圖案各種各樣,色彩有濃有淡,紋路精美細膩。這凝聚著媽媽心血的土布,是媽媽對女兒的愛,更是媽媽對女兒的無限祝福。
可那時候的賴蕾,根本沒有領悟到媽媽的良苦用心,也沒覺得這些布有多么珍貴。
賴蕾在學校學油畫,每天畫呀畫,買畫紙需要一大筆開銷。盡管她省吃儉用,生活費還是很快就用光了。
當時,賴蕾想創作一幅大型的山水油畫,需要大幅的紙張,而這種紙張價格不菲。賴蕾進退兩難,不畫,心中涌動的創作靈感時不時撞擊著心房;畫,需要錢,她無法向已經拼了命為她攢學費的父母再開口。
在這種激烈的思想斗爭中,賴蕾回到了家,看到媽媽依舊在織布。織布機流瀉下來的土布讓賴蕾眼前一亮:可以用媽媽給的土布當畫紙呀。
很快,賴蕾拿出媽媽之前給她的素色土布,開始畫畫。她發現:在細膩的土布上畫畫,效果特別好。她把精心畫好的畫卷帶到學校,老師看了也贊不絕口。賴蕾大受鼓舞,在媽媽給的土布上畫了一幅又一幅油畫。油畫內容既有城市中高大的建筑,又有他們村寨的小橋流水,更有媽媽織土布時的場景。油畫中的媽媽,織出的土布像藍天白云般賞心悅目。
面對家里堆得整整齊齊的土布,她開始反思:如果要讓土布走入市場,進入千家萬戶,就必須對土布進行改良,不僅要提高土布的質量,還要讓土布更時尚
大學畢業后,賴蕾回鄉教書。幾年后,她發現昔日“唧唧復唧唧”的織布聲在家鄉消失了。老人們織不動了,大娘們嫌太費事,直接去買來成衣,年輕的姑娘們都走出大山,或讀書,或打工,再也沒有人愿意學習織布染布了。大多數人家的織布機都廢棄不用,甚至被當作柴火燒掉了。村里僅存的幾個上了年紀的織娘,雖然自己織布,但已經不再用植物染料染布,而是用市面上出售的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的化學染料代替。
那時候,賴蕾的媽媽因操勞過度身體虛弱,已經蹬不動織布機了。賴蕾這才知道媽媽留給自己的土布有多珍貴。那100匹手工土布只剩下幾匹顏色特別鮮亮的,因為當時實在不能當畫布,才幸存下來。
一天,賴蕾回村,見到一位老奶奶坐在村口織布,便跟她聊天。奶奶說:“我兒媳婦要生孩子了,我已忙碌3個月,織好布做了幾條背帶;如果是個女孩,我還要再花一年時間,為她繡套盛裝。”賴蕾問:“現在不都可以買嗎?”奶奶搖了搖頭:“那不一樣,我是奶奶。”賴蕾明白:那真是不一樣,土布是侗寨人文化的傳承。
奶奶的話如醍醐灌頂,點醒了賴蕾。村民們不知道這些手織土布的價值,但賴蕾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學油畫的她,懂得土布的美和文化傳承的意義。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挽救土布,讓它發揚光大。
從此,賴蕾迷上了用侗族最傳統的方法織布、染布。為鼓勵老婆婆們手工織布,她開始高價收購老婆婆們織的土布。
除了堅持手工織布,賴蕾還堅持用純手工、純天然材料染布。她用果皮、中藥、樹根等純草木顏料給布匹染色,絕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她在深山中種植板藍根作為藍靛染料的原料,然后加入米酒發酵,制成純天然的藍靛染料。板藍根從種植到采摘,歷時7個月,賴蕾一有時間就去山里看看。染缸每日都需要喂米酒滋養,賴蕾從來沒忘記過。傳統染布,一年只能染三季,染出的布料做成衣服,抗靜電、防螨止癢,對皮膚沒有任何刺激性;用來做包,韌性強,耐磨扛用。
賴蕾一邊高價收購村里老婆婆們織的土布,一邊嘗試向社會推銷這些土布。然而,幾年過去了,她賣出的布少得可憐,而老婆婆們送來的土布,她又不好不收,怕打擊她們織布的熱情。結果,賴蕾收滿了幾倉庫的侗布,因此欠下了300萬元的債務。
面對家里堆得整整齊齊的土布,賴蕾開始反思:過去織娘們按照傳統方法織出來的布,只是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祖宗留下來的老方法,沒有人真正精細地去做。如果要讓土布走入市場,進入千家萬戶,就必須對土布進行改良,不僅要提高土布的質量,還要讓土布更時尚。
賴蕾創新制作的“靛藍二十四節氣土布”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做出的高端定制包包——“囧囧有神”手織侗布包,兩次驚艷巴黎時裝周
之后,賴蕾歷時幾年,煞費苦心,專門研究藍靛染料新技術,改變了一年只能染三季布的傳統。
在賴蕾的手工布藝作坊里,掛著溫度計和濕度計,賴蕾每日認真觀察,悉心記錄各種數據:氣溫、濕度、水溫、染缸材質、布料、pH值……她像做化學實驗一樣嚴謹有序地一步步進行著。賴蕾說:“要想完全掌握藍色變化的規律,就必須詳盡地記錄這些數據。”
通過連續3年的數據積累,從靛泥的選擇,到染缸材質的選擇,再到染布時的天氣、水溫、濕度等,賴蕾進行了大量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發現在不同的溫度和氣候條件下所染出來的藍色都會有所不同。于是,她利用二十四節氣將侗布染出24種不同的藍。
春天雨水多,染出來的藍偏綠;夏天天氣炎熱,染出來的藍偏灰;秋天天高氣爽,染出來的藍是藏青藍,最漂亮;冬天氣溫低,染出來的藍偏黃。
從紡線、染色到排線織布,整個過程需要經過72道純手工工序,每一道都有各自的巧妙之處。織娘們用手工紡出每一根棉線,然后手工排線,把線穿晾在竹竿上,直到根根分明,彼此不糾纏,再采用套織工藝上機織造。織造時,織娘們需要一只腳踩三個踏板,技藝要求非常高。
這一整套工藝,當時只有7位織娘會,她們每人每天只能織出來3米布。雖然慢,但是這樣織成的布能夠很好地保留棉纖維的特性,觸感柔滑細膩,而且布上的紋路清晰明顯。
2015年7月,為了更多更好地織出優質土布,賴蕾在榕江縣古榕社區成立貴州娘美布彩印染坊,改良傳統織布機和傳統染布技藝,把現代時尚元素融入其中,生產布匹、服裝、女式包、床上用品、茶席等文創產品。
以前村里的婦女們做土布,主要是給自己做衣服穿,現在賴蕾做的產品,面對的是對品質有要求的時尚青年。時尚青年們喜歡什么樣的風格,賴蕾不知道,織娘們更不知道。摸著石頭過河,賴蕾和小伙伴們一起精心紡織、印染、繡花。她還給每一位織娘、染娘、繡娘建立檔案,發掘她們的特點,讓她們都能發揮特長。
2017年,賴蕾創新制作的“靛藍二十四個節氣土布”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博物館評價賴蕾生產的新式土布承襲傳統理念與工藝制作技術,兼具科學、藝術與審美價值。
漸漸地,賴蕾生產的新式土布打開了國內外市場,遠銷到北京、上海、廣州以及美國、法國等地,年產值達1000萬元,帶動榕江、從江等周邊地區1萬多名婦女就業。
接著,賴蕾的作品引起了很多世界奢侈品品牌的興趣,被各大獨立設計師相中,成為卓爾不群的代名詞。
如今,賴蕾用織染出來的土布,做成天然“牛仔”,深受人們喜愛。她還與設計師合作,做出的高端定制包包——“囧囧有神”手織侗布包,沉穩大氣,還散發著草藥馨香,讓人拿在手里就不舍得放下。賴蕾帶著這些融合民族風情和現代元素的包包兩次參加巴黎時裝周,將民族之美展現在世界舞臺上,引得參賽的時裝精英們紛紛下單。
賴蕾說,她在村里創辦侗布作坊,不僅僅是為了保留那份記憶中的傳統,更是因為一個愛心計劃——讓母親回家。
為了生活,侗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村寨里有特別多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她作坊里會全套工藝的那7位織娘,也都曾經因為織的布賣不出去,不得不離開孩子,外出打工。賴蕾希望她的侗布作坊能讓更多的女性在家門口工作賺錢,不用再背井離鄉,不用再和孩子骨肉分離。
對未來,賴蕾說,她企盼年輕的設計師們能用侗布做出更多的暢銷品,讓更多的母親可以回家,讓更多的織女染娘憑借手藝,不僅過上好日子,更成為受人尊敬的工匠。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