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太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把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課堂知識學習緊密聯系起來,以創設出生動的富有吸引力的數學情境。為了讓低年級數學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具體、直觀,培養學生的數學視野,教師應努力構建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
一、“活化”教材,構建生活化情境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通過生活化、直觀化、形象化的數學情境把數學知識展示出來,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的距離,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如何創造性地設計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他們體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顯得尤其重要。
例如,教學人教版一下“連加連減”的內容時,教材中展示了一群小雞在吃食的圖片,筆者結合學生善于想象、愛講故事的天性,課堂上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請大家認真觀察教材中的第一幅圖,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2)誰能根據圖中的信息編個故事?(3)通過觀察圖片,誰能編一道與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有關的數學題?這三個問題,把枯燥的數學計算和靜態的情境圖變成讓學生主動發現、挖掘有用數學信息,再到應用數學、形成數學思維的活動。學生觀察與思考后作出回答,生1:“我知道,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飯,第一次跑來了2只,第二次又跑來了1只,它們一起分享美食。”生2:“一天,幾只小雞一起出去找吃的,過了一會兒,5只找到了食物,另外2只看到也跑來了,最后1只可孤獨了,也急匆匆地跑來,加入了它們。”生3:“我會出連加的數學題,原來有5只小雞,第一次跑來了2只,第二次又跑來了1只。現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雞?”生4:“我知道怎么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雞,要用5+2+1=8來計算。”
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懂得收集一些數學信息,會發現各個信息之間的聯系,初步感知了連加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筆者提問:“大家看看教材中的第二幅圖,誰還能用剛才的方法來編幾道數學題?比一比,看誰能提出與別人不同的數學問題?”過了一會,有個學生提出:“可以反著來看,一共有8只小雞在吃飯,2只吃飽跑開了,然后又有1只也跟著走了,現在還剩多少只?”可以看出,在趣味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既調動了學生動腦想、動口說的積極性,也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學生既體會了連加的意義,也懂得了應用逆向思維對信息進行提煉,感知了連減的知識。
二、模擬表演,營造生活化情境
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要求師生共同做生活的有心人,懂得把生活中日常事件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起來,以數學的眼光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上面“連加連減”的內容,在學生初步感知了怎么用連加連減的算式解決教材中的問題后,筆者又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買門票參觀動物園”的情境:媽媽只給你10元錢,你打算參觀動物園中的哪些園區(松鼠園1元、猴子園2元、熊貓園3元、老虎園4元、大象園5元)呢?10元都能參觀哪些園區?還有剩余嗎?然后讓學生獨立設計買票方案,生1:“先參觀老虎園4元,再參觀大象園5元,最后參觀松鼠園1元。”生2:“我也用了10元,先參觀老虎園用去4元,再參觀熊貓園用去3元,還剩下3元。”生3:“先算參觀猴子園2元+熊貓園3元+老虎園4元,一共用了9元,再算10-9=1(元)的方案。”最后,筆者讓學生同桌模擬售票員和游客買賣門票的場景,讓同桌間進行連加連減的計算練習。這一過程學生根據自己想參觀的園區的價錢,運用連加或連減的方法解決“能參觀哪些園區”及“還有剩余嗎”這兩個問題。雖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買票行為,但一旦成為數學問題,學生立馬感受到數學好玩、有趣,同時感受到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重要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運用課件,再現生活化情境
利用多媒體文字變化多、動畫奇妙等特點進行教學,符合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此,教師要把數字的“靜”與教學方法的“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數學知識轉化為更加形象、更加具體、更加直觀、更加生活化的動態情境,緊緊抓住小學生的“眼球”,把抽象的數學概念、數學邏輯、數學思維形象化地展現出來,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如教學人教版一下“找規律”的內容,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有規律性的事物并不陌生,但不能完整地表達出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希沃的“蒙層”功能,直觀展現教材中彩旗的排列規律,學生在觀察和討論中得出彩旗是按照一面黃顏色一面紅顏色的規律逐個排列的。而對于教材中的學生圍成一圈的情境,筆者利用希沃的“移動”功能,將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圈的畫面轉化成一排的畫面,這樣將復雜的圖形簡單化,讓學生直觀地回答出畫面中的是以“男女、男女……”的規律排列,也可以是“女男、女男……”的方式進行排列。這樣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體會到簡單情境中的變化規律,也讓學生懂得對規律進行簡單的表達,從而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四、學用結合,回歸生活化情境
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為了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與主動性,除了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作為構建教學情境的元素外,還應該把數學知識與隨堂練習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設計有層次性的、實用性的、生活性的練習,使學與用互相促進,充分體現出數學的應用價值。
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為了改變計算題純粹的加與減練習,筆者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實際接受能力,抓住連加、連減的含義及運算順序這一教學重點,對教科書上的練習適時予以刪減,然后通過多媒體把3+4+1、6-2-1等算式設計成“小鳥找家”的游戲。在每只小鳥的身上寫一個算式,然后在幾只小鳥的家門上寫上得數,讓學生按照小鳥身上算式的得數找到家。當有的小鳥找不到家時,要幫助它造一座房子,以此滲透分類思想。最后再設置一個門上寫著10的房子,提出“里面可以住著哪些小鳥”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并出示10=( )+( )+( ),讓學生思考哪三個數相加可以得出10。這樣不僅使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得以復習與鞏固,還把書本中的“死知識”變成了“活應用”,既讓學生學有所得,又能夠感受到學有所用,從而愛上數學。
總之,教師要重視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情感和態度的培養,走入教材,活用教材,不斷創造生活化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情境中學好數學、用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