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國家的科技強國的號召提出,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不斷深入。在理論的架構下,打造科普類文本的閱讀教學勢在必行。從走“近”、走“進”、走“精”的三步曲來不斷推入科普類文本的閱讀教學廣、實、深。并從教師、學生、家長的生長“三步曲”中重點闡述科普類文本的教學開展實踐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科普類文本閱讀;read to learn;實現科普類文本閱讀
【作者簡介】王丹,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
引言
英語閱讀的重要意義已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廣泛達成共識,小學英語教學也積極開展了大量閱讀教學的研究和實踐。目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正逐步實現激發興趣,因材施教、科學分級和培養習慣的目標。但是更多的閱讀教材還是強調 learn to read 的理念,即怎么學會學習閱讀;而實現 read to learn,即通過閱讀去學習,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也發展其他方面的知識,如世界知識、百科知識。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未必已經具備此類中文知識,但通過英語閱讀也可以獲得此類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只是為了學語言,學詞匯或者學語法結構,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豐富的內容。
實現“Read to learn”的科普類文本閱讀的確是我們現在閱讀教學的短板,閱讀教學中涉及較少。基于這一閱讀教學的問題,梳理了以下的原因與現狀:
1.教材內容少:目前,在譯林牛津小學英語整個學段的64個單元中,僅有五、六年級段的4個單元是科普類文本,分別是5A Unit 8“At Christmas”、5B Unit7 “Chinese Festival”、6AUnit7 “Protect the earth”、6BUnit4“Road safety”。這些科普文本涉及簡單的知識性內容,配圖以人物動畫效果圖為主。整體來說,教材中涉及的科普類文本及知識性的照片較少。
2.教師關注少:5G、人工智能、太空探索這些科技成果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但是大部分英語教師缺乏對科技等時事的科普類文本的關注和了解。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對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普遍忽略,此類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很少。
3.學生接觸少:教師的教學的忽略,導致學生對科普類文本也知之甚少。擔心學生年齡小讀不懂,在閱讀評價中缺少科普類文本的閱讀輸入。只做學生的應試考慮,學生在學習中幾乎接觸不到科普類文本的閱讀資源。
一、 走“近”科普類文本 ?發現閱讀教學的“待墾地”
科普類文本,其包括了廣泛的話題、題材和文本類型,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將類文本看做百科類文本,但百科類文本或許不能完全涵蓋這個概念,非虛構類文本的概念應該范圍更廣。科幻作品不屬于非虛構類文本;該類文本是一個廣義的范疇,涵蓋了諸多文本類型,如手冊、地圖、指南、歷史、社會研究、主源文件、傳記或一手資料。可見科普類文本的閱讀學習更指向我們人類的真實生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科普類文本占據重要地位(王薔 2018)。閱讀和學習科普類文本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詞匯,提高讀寫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王薔教授在2016年出版的《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一書中也明確了非故事類文本的科學分級,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實現科普類文本的閱讀目標。在理論架構下,真正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一線開展的教學工作確實沒有充分開展,長期以來,依然是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一塊“待墾地”。
二、走“進”科普類文本 ?實現科普類文本的生長“三步曲”
沒有真實地開展各項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如果憑空假想我們的閱讀路徑,只會是割裂無力的。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閱讀推廣的精細化,抓住科普類繪本閱讀的土壤墾荒,我們將科普類文本分解成三步,既依次又平行地遞進,達成科普類文本的閱讀的教學實踐。
第一步:開荒拓地——教師的自覺探索 氛圍營造。
1.多關注科普類文本閱讀的繪本資源:收集科普類文本資源,科學分級,推薦適合各年齡段學生閱讀的繪本資源。
(1)《阿爾伯特的奇妙世界》:幽默搞笑的科普類書籍,從圖畫到示例,從文字到獨特的冷知識,視角獨特。
(2)《麗聲英語百科分級讀物》:整套叢書分為十一個級別,每個級別含有五本書。內容包括動物、人與動物、植物、建筑、天氣、農業、機械、身邊的生活等知識。
(3)I am十本拼貼畫的小冊子,顏色明麗,配圖生動。內容上與自然學科相關,如,種子成長、毛毛蟲的演變、石頭、星星等。文字簡明,朗朗上口。
(4)The solar system一本介紹太空的科普書籍,介紹了很多行星名字的來歷,對浩瀚的宇宙做一些了解。
(5)英文版“十萬個為什么”,圖畫排版精美,內容全面,從自然到科技,從人文到歷史。語言簡單生動有趣。
2.多開展科普類文本閱讀的實踐研究:關注科普類文本課型的研究方向,觀摩學習科普類文本課堂實踐的方法指導。
科普類文本的課例可以關注“中閱院播種閱讀”這一公眾號,其會不定期推送一些科普類文本的課例,筆者關注了推送的課例有:多維閱讀6級Living in space、領先閱讀X計劃Rubbish、大貓英語分級閱讀二級3The oak tree、大貓英語分級閱讀三級1Light等數節課例,在一些課堂案例的先行引領下,在閱讀課堂可以采取切題、簡單、直接的導入語;讓學生帶有明確的目的去閱讀和查找信息,同時讓“問題—對策”的方法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關鍵。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朗讀和分享答案;每節課都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McKeown, Beck & Worthy,1993);讓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所閱讀的內容,撰寫自己的小科普文章,根據所讀內容進行訪談、制作海報、創立班級博物館或制作班級大事記等;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反思;回顧課堂所學內容以及學習的過程等;力求在故事類文本和非故事類文本的選材中取得平衡。
第二步:稚芽破土——學生的激發興趣 ?習慣養成。
1.Read to find展示自己的科普類文本“我最愛的科普繪本”。在學生共讀科普類文本的基礎上,激發興趣濃厚的學生擴大自己閱讀范圍,展示自己的閱讀書單,自主推薦科普類文本等。請他們制作科普類文本好書推薦卡。積極輔助教師發現更多更適合學生閱讀的科普類文本。有的學生推薦《小氣球翻翻書系列》:翻翻書立體形象的介紹知識,特別有趣,幫助學生積累科普類詞匯。
2.Read to like 關注積累,共享科普類文本形式多樣的輸出成果“我是這樣讀科普繪本的” —— 我的科普類繪本書架、科普類文本的閱讀存折、科普類閱讀文本的時間管理安排、科普類文本的閱讀摘記等等。展示學生們在閱讀中的效果策略,通過展示,讓學生增強自信心,喜歡并堅持日常的科普類文本的閱讀。
3.Read to learn 善于抓住節點,及時表揚學生在科普類閱讀中學會的知識積累,積極評價“我變成了科普小達人” —— 花式科普小達人展示、自然科學小達人、太空知識小達人、動物科學小達人等。
第三步:陽光雨露——家長的積極配合 ?能力夯實。
在英文繪本閱讀中,關鍵的一環是家庭閱讀習慣的養成,應緊緊抓住家長資源,合理利用溝通。我們發放了一系列閱讀指導調查表;
在明確習慣養成的指南中,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再進一步實踐改善。每學期科普類文本書單推薦,家長及時購買,督促家長評價從詞匯量、本數、定期朗讀反饋給予交流。
教師、學生、家長一直以來都是學習成果保證的三角關系模式,在科普類文本的這塊待墾地里,依然也扮演著重要的關系搭建。走好,走實科普類文本的閱讀效果,由教師先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長后勤配合。這一緊密關系是實現科普類文本閱讀的不二法寶,在開展的科普類文本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中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收獲。
三、走“精”科普類文本 ?收獲科普類文本的“價值果實”
1.科普類文本的“金手指”——探究科學問題的能力。在日積月累的科普類文本的閱讀中,由少及多,由外及內,達到豐富的知識性科普類文本的掌握積累。學生能夠擁有這支掌握科普類文本的“金手指”,面對我們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科學發現、病菌病毒等有探究科學問題的能力,能夠從定義、特征、起源、發展、本質等一系列的科學概念、范圍等客觀知識性進行探究。由科普類文本走出來,真正具備探索各種科學問題的能力與精神。
在2019年的新型冠狀病毒—NCP大肆襲擊人類的時候,也激發了學生們的探究精神,他們從科學家不斷地研究發現中,也開始用英文書寫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科普性短文,還收集到了一些科普類文本。主動去探究這一病毒的科普問題。
2.科普類文本的“達人秀”——展現科學能力的舞臺。科普類閱讀的不斷開展,讓學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自信心,他們成了一些知識領域的小專家,并開始了一些制作小發明,他們能用簡單的英文說明展示自己的科技發明,并能嘗試手繪這些過程,用英文演示過程。
這些展示過程是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知識,英文,才藝等多方面綜合性展示了學生的能力,開辟了新的展示舞臺,還有很多學生還開展了科普類文本閱讀與科技小發明的社團活動。
3.科普類文本的“夢想棒”——搭建科學夢想的翅膀。我們國家一直號召科技強國,而實現這一夢想,需要從娃娃抓起,從我們的基礎教育抓起,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科技強大的自豪感, 5G擁抱未來、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太空探索的越來越多……樹立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從小培養實現國家科技夢想的理想,科普類文本的閱讀就是能夠讓學生不斷實現夢想的“夢想棒”。
結語
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科技與英語教學的相融合,一定是未來教育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國家的發展的戰略未來就是要培養全球視野、有科學探究精神的融合性人才。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英語素養的融合,也是為了學生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
參考文獻:
[1]王薔.非故事類英語讀物教學的意義與有效途徑[J].英語學習, 2018(2):44-48.
[2]王薔.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