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教育情景中手勢對語言學習的影響是國際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采用權威計量工具CiteSpace, 對手勢與語言學習領域在2004-2020年發表的83篇國際核心文獻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1)發文量分布上,總體呈現顯著上升趨勢。(2)高頻關鍵詞上,當前研究熱點是language、communication、hand等。(3)文獻共被引上,聚類主題為mandarin Chinese tone、universal development、reference tracking等。(4)作者共被引上,國際領軍學者是McNeill、Gullberg、Golden-Meadow 等。與國際研究相比,國內在該領域研究起步較晚,研究較少,關注的主題也較為局限,未來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手勢;語言學習;CiteSpace
【作者簡介】郭瀅,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外國語學院。
一、引言
近年來,教育情景中手勢對語言教學和學習過程的影響問題引起了國際學者的廣泛關注,并產生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例如,有研究發現教師使用圖式手勢可以促進單詞學習效果[1],使用語調手勢可以提升語音語調的學習效果。然而,當前國內的相關研究仍比較匱乏。本文通過使用可視化計量工具CiteSpace,分析該領域的國際核心文獻,探尋其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并對國內外研究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為日后的相關研究提高一些參考與借鑒。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的國際數據來源于SSCI(社會科學文獻索引)期刊與SCI(科學引文索引)期刊,采集于WOS(Web of Science)官網。國內數據來源于CSSCI (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期刊,采集于中國知網官網。
通過CiteSpace 軟件5.7.R2版本 ,對選取的國際核心文獻的可視化數據進行總結與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數據語料均經過去重處理,檢索時間為2020年10月6—7日。
三、結果與討論
1.發文量分布。對國際17年來(2004—2020年)核心期刊發文的數量進行統計,發現國際發文趨勢總體呈現顯著上升趨勢,2017年及2019年發文量達到巔峰,年發文均為10篇。國際首篇研究是明尼蘇達大學教授Anne Lazaraton的文章“Gesture and Speech in the Vocabulary Explanations of One ESL Teacher: A Microanalytic Inquiry ”。該文提出,手勢和其他非言語行為是第二語言課堂上學習者的輸入形式,是影響學習的顯著因素。
2.高頻關鍵詞學術文獻的主題和研究重點可以通過關鍵詞來體現。高頻關鍵詞即被引用頻率較高的關鍵詞,考察高頻關鍵詞有助于了解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可視化數據顯示,從2004年至今,除去language、gesture、speech、acquisition這些主題詞條后,國際手勢與語言學習研究領域排名前五的高頻關鍵詞為:communication、hand、iconic gesture、psychology、experimental。具體來看,“communication”成為高頻詞的原因在于,教育情景中的語言學習離不開交流,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hand”,即手部動作,成為高頻詞表明,雖然手勢涵蓋多個身體部位的動作,如手部、肩部 頭部等動作,但當前研究主要考察手部動作。
從手勢類型上, “iconic gesture”成為高頻詞表明,當前相關研究熱點在于圖示手勢,對于其他手勢關注的相對較少。其原因可能在于,相比于其他手勢類型,圖示手勢更加形象具體。
從學科來看,手勢與語言學習的研究是交叉學科的,既屬于心理學又屬于語言學的研究范圍。“Psychology”成為高頻詞表明,當前的研究主要從心理學視角進行的,從語言學視角開展的研究相對較少。
從研究方法來看,當前研究多采用實驗方法,既有研究多是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對比不同方法的學習效果,從而探尋手勢在教學中的作用。
3.文獻共被引。兩篇或多篇論文同時被后來一篇或多篇論文所引證,則這兩篇論文構成共被引關系。共被引文獻影響力大小可以通過中心度這一指標來反映,中心度越高,則說明共被引文獻在手勢和語言學習領域的影響力越大。根據CiteSpace的分析結果,文獻共被引的中心度排名前五的文獻依次為:“Beat gestures modulate auditory integration in speech perception”“When gesture does and does not promote learning”“Gesture and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Postcards from the m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imagistic gesture, and thought”“Some reasons for studying gestur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ommage à Adam Kendon)”。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我們對共被引文獻的聚類主題進行分析。通過選取聚類(Cluster) 中的“indexing terms”選項,我們獲取了CiteSpace 生成的共被引文獻的聚類主題,即文獻所關注的共同主題。排名前五的主題為:mandarin Chinese tone、universal development、co-speech gesture、foreign language、cross-culture。
“mandarin Chinese tone”是上述研究關注的聚類主題之一。中文是一門有聲調的語言,聲調學習是外國人語言學習中的難點之一,引起了國際學者的極大興趣。“universal development”是指在學習者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對語法、語音、詞匯等方面表現出的共性。考察語言學習上存在的共同性與特殊性,以及手勢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進行研究,可以為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上提供更多關鍵有效的方法。其次,語言學習及手勢之間的研究大多數是關注于伴隨語言產出的手勢,而不是單獨的手勢,并且語言學習側重點在外語習得,而不是母語的學習。手勢的使用與國家的文化密切相關,跨文化研究也是該領域重要的一環。
4.作者共被引。兩位或多位作者同時被一篇或多篇論文所引證,則這兩位或多位作者構成共被引關系。通過分析共被引作者,我們可以得出在手勢與語言學習領域中影響力較高的學者。具體來講,作者共被引分析主要考察兩部分內容:一是共被引頻次;二是共被引中心值。高頻次說明該作者的影響力大;高中心值說明該作者研究成果的轉化速度快。可視化數據顯示,被引作者按頻次排序前五位的分別是McNeil、Gullberg、Goldin-Meadow、Kendon、Kita,即這些學者在該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按作者共被引中心度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Alibali、Allen、Bernardis、Goldin-Meadow、Baddeley,這說明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的轉化速度快。
5.國內研究現狀。在中國知網CNKI搜索手勢與語言學習得相關主題,共得到11 篇CSSCI(南京大學核心)文章。這些研究主要考察兩大問題:
第一是手勢對外國人學習漢語聲調或中國人學習英語語音語調時的作用。
第二是英語學習者在表達運動事件和時間隱喻時所使用的手勢問題,以考察手勢如何輔助語言表達。
與國際研究相比,國內研究存在以下特點或不足:
第一,國內研究數量較少,主題也較局限,即國際研究不僅考察手勢對語音語調學習的作用,還考察了手勢對單詞、語法學習的作用,而國內研究僅涉及了前者。
第二,國內研究目前主要采用行為實驗法,較為單一,而國外研究除此之外,還采用ERP方法考察手勢在教育情景中的作用。整體來講,當前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仍比較有限,未來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結語
本文選取了手勢和語言學習領域的83篇國際核心文獻,通過科學計量軟件CiteSpace分別從發文量分布、高頻關鍵詞、文獻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四個方面對該領域的研究情況進行了分析。
首先,“Gesture and Speech in the Vocabulary Explanations of One ESL Teacher: A Microanalytic Inquiry”一文發表,揭開了手勢和語言學習領域研究探索的序幕。在發文數量上,16年來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
其次,關于高頻關鍵詞,我們可以得出:手部動作是當前手勢與語言學習研究中主要考察的方面,并且圖示手勢是手勢類型當中的研究熱點。在此領域涉及的學科中,心理學視角涉及的較多,語言學視角開展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當前在研究方法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
再次,通過分析共被引文獻,我們得出了影響力較大的一些文章。對文獻共被引文獻進行聚類主題分析,我們得出了這些文獻共同關注的一些主題詞,如mandarin Chinese tone 、 universal development 和 co-speech gesture 。
此外,關于作者共被引,我們總結了在手勢和語言學習領域上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的學者以及研究成果的轉化速度快的學者。將視角轉向國內關于手勢和語言學習的研究:從發文數量上以及發文時間上,我國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研究較少,關注的主題也較為局限。這表明在未來,我國學者可以在手勢和語言學習問題上深入探索研究,有很多問題亟待得到關注與解決。
參考文獻:
[1]MACEDONIA M, MULLER K, FRIEDERICI A.D. The impact of iconic gestures on foreign language word learning and its neural substrate[J]. Human Brain Mapping, 2011(6):982–998.
[2]BAILLS F, SUAREZ-GONZALEZ N, GONZALEZ-FUENTE S, et all. Observing and producing pitch gestures facilitates the learning of mandarin Chinese tones and word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9(1):33-58.
[3]LAZARATON A. Gesture and speech in the vocabulary explanations of one ESL teacher: A Microanalytic Inquiry[J]. Language Leaning, 2004(1):79-117.
[4]LAW J.WHITTAKER J. Mapping acidification research: A test of the co-word method[J]. Scient metrics, 1992(3):417-461.
[5]王金偉,張賽茵,秦靜,等.京津冀研究的熱點與前沿——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劃分,2019(6):106-113.
[6]BIAU E, SOTO-FARACO S. Beat gestures modulate auditory integration in speech perception. Seeing and Perceiving[J]. Brain and Language, 2013(2):143–152.
[7]MEADOW S.G. When gesture does and does not promote learning[J].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10(1):1–19.
[8]DERUITER J P. Postcards from the m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imagistic gesture, and thought[J]. Gesture, 2007(1): 21-38.
[9]GULLBERG M. Some reasons for studying gestur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ommage à Adam Kendon)[J]. IR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2006(2):103-124.
[10]洪煒,何文華,黃億雯.手勢對初級漢語二語者聲調感知與產出的影響[J].漢語學習,2019(6):86-93.
[11]張園.手勢在語音教學中的作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6): 51-56.
[12]李恒,曹宇.中國高水平英語學習者運動事件的言語手勢表征[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6):886-896,961.
[13]MATSUMOTO Y, DOBS A.M. Pedagogical gestures as interactional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nse and aspect in the ESL grammar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2017(1):7-42.
[14]MACEDONIA M, KLIMESCH W. Long-Term effects of gestures on memory for foreign language words trained in the classroom[J]. Mind, Brain, and Education, 2014(2):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