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在探討語言學習者文化差異的對比中發現部分英語學習者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較少。中文教材文化因素解析較少對英語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能力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從文化的語言表面層面到意識形態政治、社會、文化深層層面分析,求同存異,研究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有利于進一步了解社會,有利于增進相互了解和交流提高我國話語的能效性。
【關鍵詞】語言學習;文化差異;對比研究
【作者簡介】范藝(1983-),男,湖南郴州人,湘南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基金項目】2017年湖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中美官方話語的對比研究”(項目編號:17C1495)階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的研究發現,部分英語學習者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較少,交流中不乏引起誤會。大多數語言學習者不能說出兩種或更多與現代文化相關的信息的文化內容。毫不奇怪,語言學習者在表達中會遇到困難。外語中關于文化的內容是恰當的。了解自己,更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因此,理解本土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目標文化。這是正是語言課程目標的內在要求。
作為對上述結論的回應,教師自己也應該加強文化推廣,并承擔起培養民族文化的責任,重視本土文化。只有通過增加輸入和輸出,母語文化對學生的交際能力才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面臨的問題
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不僅包括目標文化,還包括本土文化。然而,人們重視目標文化教學;本土文化教學更應該重視。在與當地人交流的過程中,很難傳達文化的內容。因為僅僅涉及目標文化的內容是不可能與當地對話者交流; 就像當下的中文語境一樣,交流者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傳統文化的內容。例如,前幾天筆者和學生聊天。在談論兒童節,他們用英語談論了很多關于如何慶祝這個節日,比如如何裝飾房子,甚至如何制作蛋糕;關于重陽節,他們不知道如何用英語描述重要的節日活動,如登高望遠等,所以他們在交流時顯得很緊張。
二、產生的原因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其文化內容難以在英語中傳播。在正式的教學中,教材被認為是一種文化信息資源。人們普遍認為文化是一個有爭議且難以捉摸的范疇。文化是一種共享的學習行為,它是從一個人身上傳播的。為了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生存和適應,有利于成長和發展。文化教學已成為目標文化教學中越來越受關注的焦點,調查文化教學仍然非常有限,大多數都集中在大學,但是只有少數。大學階段可能是他們人格發展和完善的關鍵時期,研究文化值得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
文化差異表現如以下方面:
1.古老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的文化。中國哲學家們留下豐富的歷史寶藏,但同樣也留下沉重的歷史負擔。中國廣闊而深遠的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國土地。中國所有的現代文明只能嫁接到這棵大樹上,離不開歷史這一看不見的手對現實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的理論基礎,對中國社會關系有著不可抗拒的影響?,F代文化,是一群現代人按照現代意志和思維方式建立的一座代表現代文明的宮殿?,F代人只是在創造現代人想要的科學,財富和民主制度。社會的關系同樣也是按照現代標準建立。發達的商業文化和科學技術是其現代文化的重要標志。
2.民族性的傳統文化和多元化的現代城市文化。漢族占中國總人口的90%以上, 儒、佛、道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主導性影響。 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 但是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口構成極其復雜,世界各地的人才聚集在這里,多種文化相得益彰,形成了多種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爐。 因此,現代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與時俱進。
3.政治性的傳統文化和經濟性的現代文化。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的大統一國家。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的最重要的兩大事件——穩定與統一,以政治為總司令,以集中統一為靈魂。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基礎,也是對上層建筑的政治統治的補充,大篇幅講解勸說統治者施仁政。在中國古代,重點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使文化和政治緊密聯系在一起,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在整個社會關系中,人際關系也存在著強烈的政治色彩。但現代都市經濟高度發達,文化具有很強的經濟性。并且經濟在科學,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地位很高。發達的商業文化則是世界關注的焦點。
4.集體主義的傳統文化和個人主義的現代文化。許多討論文化差異的文章都指出,中國文化更注重集體主義,而現代文化則更強調個人主義。然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感到困惑。在當代,我們發現許多人也很個人主義。在過去,我們同樣發現許多人關心社會和個人。據觀察,當代人舉行會議時,會議之前將進行激烈的辯論,但是會議正式開始后,會場比較安靜。然而過去人們一起開會時,卻往往是在會議現場小聲討論不斷。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社會不僅需要統治階級弘揚的主要文化,還需要民間流行次要文化。次要文化通常是對主要文化的一種補充。因為文化重視國家和集體文化,忽視了個人文化?,F代社會十分重視個人主義。若要真正充分了解一個地區,不僅要從書本上了解主要文化,而且要在那里生活一段時間,要從當地人民那里了解這個國家的多種文化。另一方面,有些本性是所有人共有的,例如個人主義。
5.兩級化的傳統文化的和多極化的現代文化。中國古代哲學高度關注陰陽的辯證統一,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陰陽對立的統一,例如:上下、左右、多少、正反等等。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與道教文化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兩極化。儒家文化提倡積極進取,道教文化則提倡消極避世,這就構成對立統一。青年時期,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都崇尚儒家文化,并竭盡所能。在暮年,他們退回到道教文化中,從思想中去尋求內心的平靜。儒家文化就像一個階梯,激勵有志之士攀登并收獲自己的事業成果,而道教文化就像一個安全網,可以抓住那些從階梯上掉下來的人。因此,儒,道兩種對立統一的文化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文化體系的穩定發展?,F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F代文化是多極分化,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6.內向性的傳統文化和開放性的現代文化。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中國傳統文化是在這片內陸文化的廣闊土地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一直遭受外族的入侵,建造長城來抵御。因此,中國文化也慢慢地形成一種保守的內陸文化。了解文化差異,然后看看彼此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就會有清晰感。 因此,研究文化差異,有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彼此的社會和社會關系,有利于增進相互了解和交流。 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吸收他人的優勢,相互學習,發展自己的文化。
三、建議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增加和提高鞏固學習者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不斷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镜氖钦Z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文化意識與實際使用語言的恰當性密切相關。簡而言之,五個維度功能的統一實現最終目標——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文化意識主要涉及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人類學、生物學和教育學。受此影響,英語教學中對文化內容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然而,中國特殊的教育環境塑造了不同的英語教育課程。直接為交際能力服務的交際方式還沒有仍然完全改變了英語教學的現狀,尤其是在英語教學的關鍵階段。應試教學思想使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大多數情況下,英語學習者都在強調英語語言的結構和詞匯。為了尋求實質性的效果,英語學習者變得文化意識淡漠,必然影響外語學習的整體素質。從長遠來看,在這種情況下,正好給我們留下了努力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丁朝蓬.教材結構分析與內容質量評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 (8):61-64.
[2]胡壯麟等.提高教材評估工作的科學性[J].外語界,1995(1):11-16.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文秋芳.編寫英語專業教材的重要原則[J].外語界,2002(1):8-13.
[5]周雪林.淺談外語教材評估標準[J].外語界,1996(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