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舟 王福龍
摘要:生態林業建設中林業技術推廣起著重要作用,黑龍江林業部門要提高重視度,大力支持林業技術推廣工作。文中通過林業技術推廣重要性的分析,闡述了黑龍江省生態林業建設過程中林業技術推廣的應用。
關鍵詞:生態林業;技術推廣;應用措施
生態林業建設時,林業技術作用顯著,有助于提高生態林業的建設速度,推動生態林業的建設。黑龍江省林業部門要切實發揮技術推廣的職能作用,進一步加快當地生態林業建設。
1 ?林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
1.1 ?提高林業技術成果轉化率
黑龍江省通過推進生態林建設改善部分地區生態惡化情況,降低水土流失、泥石流等情況發生率。但黑龍江省地域遼闊,不同地區自然環境差異較大,生態林的建設方案也存在差異。想要提高生態林建設效率,離不開林業新技術的轉化與推廣。
通過林業技術推廣工作,可以顯著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生態林建設過程中利用更多新技術。黑龍江省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與調整技術方案。也可以提高技術轉化率,推動林業發展,實現生態環境的優化。
1.2 ?提高生態林建設質量與效率
提高生態林建設質量意味著生態環境的改善,繼而順利實現生態可持續改善的目標。而這一目標實現的前提就是做好林業技術推廣工作,林業技術推廣直接貫穿生態林建設全過程,每一個建設步驟都有著對應的技術內容。
落實林業技術,提高林業幼苗的成活率與苗木生長速度,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最短時間內實現樹苗郁閉,盡快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林過程中,林業技術人員會運用各種新的科學技術,大幅度改善原有立地條件,順利實現生態林建設目標。
2 ?黑龍江省生態林建設中林業技術推廣的應用
2.1 ?完善林業技術推廣工作
在林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林業部門需要做好牽頭工作,并積極引導科研部門以及林業企業部門的合作和溝通,從而不斷提升林業栽培的產量,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林業的科研部門需要爭取政府的支持,為林業品種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積極將相應的技術應用到日常的栽培管理中。
一方面,林業部門需要與相關部門保持聯系,共同制定技術推廣的策略,重視宣傳實踐,確保技術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還應該保持與林業企業的聯系,從而為栽培人員提供實際的技術指導,保證林產品的產量。最終根據林業企業的實踐反饋情況,及時對相關的技術進行更新,進一步提升技術與林業條件的匹配性。
2.2 ?定期開展林業技術培訓工作
林業部門在推廣林業科學技術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對林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具體可以通過定期舉辦講座的方式,傳播當前的主要林業技術,并及時對栽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收集,保證林業人員可以及時掌握林業栽培的有關知識和信息。
林業部門還應該聘請林業栽培技術專家,借助網絡宣傳的方式讓栽培人員進一步理解技術栽培的重要性,從而讓先進的技術信息為林業栽培服務,提升栽培的經濟效益。對于林業部門還應該制定相應的獎勵和扶持政策,從而鼓勵更多的林農和企業參與林業技術的學習,提升技術的應用水平。黑龍江省針對當前工作現狀專門成立了林業生態建設技術推廣部門,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對該部門的職能進行強化。技術推廣部門不僅能根據林業生態建設實際需求開展形式各樣的宣傳引導工作,同時能夠借助網絡信息的先進技術,在網絡中集結、號召并呼吁更多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愛好綠化的人們一起參與進來,通過編輯具有號召性的文字、感人的視頻等,進行相關宣傳教育工作。
2.3 ?重視技術推廣隊伍建設
就生態林業建設而言,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以及人力物力。黑龍江省在進行生態造林和撫育管理工作時,一定要長期堅持并推廣下去,才能有效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避免環境的再次惡性發展和循環。所以相關部門一定要認識到該工作的嚴肅性,做好相關工作人員的思想建設,強化工作人員的工作意識,同時處理好后續的一些宣傳推廣工作,堅持到底,打贏這場攻堅戰。
網絡傳輸不僅速度快,而且范圍廣,如果黑龍江省在后期宣傳過程中對其加以合理利用,相信必然會對林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起到意想不到的助力作用。最后,林業生態科技的推廣離不開人,而這些人主要指相關技術推廣人員,因此技術推廣人員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推廣效果。因此,在工作剛開始階段,技術推廣人員可以先由技術人員進行暫代,待培養出合格的推廣人員后再進行替換。因為技術人員不僅熟悉了解整個研究過程,在推廣過程中傳達的內容更科學、準確、具有信服力,而且能結合自身工作內容隨機應變,舉例更加切合實際,從而為廣大基層林業工作者和林農傳達更加詳細的林業新技術,促進基層林業技術的高效推廣與應用。
3 ?結語
黑龍江省生態林建設是一個長期性工作、系統性工程,需要每一位林業人員認真對待。同時要做好林業技術推廣工作,提高對林業宣傳工作的重視度,為林業技術推廣尋求新的機會。通過各方的不懈努力,有效推進黑龍江省生態環境的好轉,切實快速提高森林覆蓋率。
參考文獻
[1] 李海.林業技術推廣在黑龍江生態林業建設中的應用[J].林業勘查設計,2019(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