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武子棟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六汪鎮堅持以黨建為統領,探索推進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新路徑,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鄉村振興煥發新活力。
在全鎮努力下,六汪鎮重大刑事案件發生率連續5年為零,無越級信訪事件發生,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位列青島市前列,主要經濟指標連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2020年,六汪鎮村集體平均收入達33.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萬元。
“原來都是逢年過節時候村里才會統一發一些福利,現在有了‘汪德銀行,遵紀守法、打掃衛生、助人為樂等好人好事都能獲得積分。”8月中旬,在六汪鎮柏鄉一村的“汪德銀行”里,村民管延芬正帶著4歲的小孫女兌換商品。
與傳統銀行不一樣,汪德銀行沒有自助取款機,沒有工作人員,倒像個小型的社區超市,貨架上的商品擺放得整整齊齊,有油鹽醬醋、洗護用品、包裝食品等日用百貨,對應的積分兌換價格標注得清清楚楚。
柏鄉一村網格支部書記王明軍介紹,汪德銀行是個善治惠民的好工程,在鎮黨委發出號召以后,村支部立即行動,村中鄉賢也出錢出力,最終在全鎮第一個投入運營。截至目前,柏鄉一村的汪德銀行已經兌換3次,共1.3萬積分。
六汪鎮社會治理網格員朱艷華給村民講解汪德銀行存折積分情況。
汪德銀行的行長由各網格村支部書記擔任,并組建評審小組,設立評分規則,每個村莊由指定村干部進行統計并公開,每月月底統一開展積分兌換活動,貨架商品費用由村集體負責。
隨著汪德銀行的開業,現在村民基本能自覺管理好自家房前屋后的衛生,亂排污水、亂堆亂放等不文明現象幾乎銷聲匿跡,村里組織的公益活動更是人人爭相參與,僅人居環境整治一項,每年就可為村莊節省機械人工費五六萬元。
汪德銀行為每一位村民定制了一張存折,采用“1+5+N”的指標體系,“1”指黨建引領,“5”指環境保護、睦鄰和家、鄉村發展、公益奉獻、尚德守法等“五美公約”,“N”指各村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制定的計分標準,經過系統的認定工作,做好事加分,違規違紀扣分,數據聯網存檔,并向全體村民公示,村民持存折使用積分兌換商品。
據了解,在六汪鎮目前已有27家汪德銀行開業,共一萬余人參與,預計9月底開業規模將超過60家,覆蓋率達85%以上。
汪德銀行是六汪鎮在鄉村治理之路上的探索實踐,是六汪鎮鄉村治理工作數字化的靈活體現,給崇德向善的村民帶來實惠,給鄉村治理工作帶來巨大轉變,給鄉村振興帶來新的活力。
當地百姓紛紛點贊,有村民說,汪德銀行把群眾的道德隱形價值變現為物品獎勵,成為鄉村治理的新杠桿。
汪德銀行設計者、六汪鎮黨委書記李海波說,汪德銀行就是要以德治教化人心,改變村集體以往雨露均沾的福利發放形式,讓奉獻增值,讓德者有得,提高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發現著火點報警!發現著火點報警!”一天上午,六汪鎮社會治理智慧平臺報警系統突然響起,社會治理中心主任楊斌第一時間趕到大屏幕前查看,發現周南山出現著火點。
與此同時,對應連接的森林防火隊員的手機也接到報警信號。防火隊員迅速趕到現場,經調查,一名挖掘機司機在田地里施工,休息期間吸煙時引發平臺報警系統,到場的防火員對該司機進行了批評教育并收繳了火種。
楊斌介紹,六汪鎮的社會治理智慧平臺接入了熱成像攝像頭,設備24小時360度無死角自動巡航,自動捕捉熱源,一旦發現熱源,系統就會自動報警,人員可以第一時間響應處置,從而有效降低火災發生率。
“智治”,是六汪鎮鄉村治理的重要法寶。目前,六汪鎮已建成一處鎮級社會治理中心和13處鄉村治理工作站,搭建了鄉村治理智慧平臺。在全鎮144處重要路段安裝了614個攝像頭,各村安裝高清攝像頭1500個,全部接入平臺,實現了天眼全覆蓋。
六汪鎮鎮長張震介紹,全鎮劃分為75個治理網格,每個網格“一長兩員”,全部配備智慧終端,將社會治安、信訪穩定、民生服務等事項全部納入,實現一網統籌。
事件提報、轉辦、反饋形成閉環,鋪設了一張縱到底、橫到邊、無死角、全覆蓋的鄉村治理網絡,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矛盾糾紛化解率達100%。
6月20日,金牛湖村70歲村民吳孟相騎三輪車在村東側被一輛過路面包車撞倒在地,當時并未感覺身體不適,便讓肇事司機離開了。回家后,吳孟相開始感覺身體疼痛,家人緊急將他送到醫院,經檢查,確診為肋骨骨折,需住院治療。
但是,吳孟相并沒有留下肇事司機的電話號碼,老人的家人向網格員求助,通過智慧平臺查看監控后找到肇事司機。
社會治理智慧平臺提高了六汪鎮的治安水平,同時,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升,實現積“小安”為“大安”的治理效果。
不久前,六汪鎮找字莊村65歲的王道忠老人拿到了剛剛更新的殘疾證。
“感謝黨和國家,我和老伴兒都是殘疾人,國家每月給我們發2000多元的救助金,讓我們不愁吃不愁穿。我們走路不方便,村干部專門把證送到家里,真是做夢都沒想到,還能過上這種好日子。”王道忠說。
在六汪鎮六汪村便民服務站,一進門就能看到立在門旁的《六汪鎮便民服務事項指導目錄清單》,130個鎮級服務事項、50個村級服務事項全部實行代辦代理便民服務,群眾最多跑一次,可實現就近能辦、多點可辦、少跑快辦。
村記賬員王江明說,能在村里辦的事,絕不讓村民往外跑;一次能辦完的,不讓村民跑第二次。殘疾人證到期換證的,帶齊所需資料到服務站,需復印的資料由服務站免費復印。行動不便的,工作人員會上門辦理,然后統一送到殘聯辦理。村民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業務,基本都由村里代辦,不用村民來回跑。
六汪鎮在鎮駐地建成集成化、規范化的便民服務中心,在村居設立便民服務點和網上服務站點,建立鎮村兩級《便民服務事項指導目錄清單》,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六汪鎮柏鄉一村汪德銀行。
通過網上服務,解決了在外務工村民辦事的麻煩,全鎮“面對面”業務辦理量下降30%。該鎮針對百姓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開展“辦好百姓身邊事”集中行動,累計受理辦結群眾關心事500余件,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
此外,各村全部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設立“四會一室”。創新“九點說事”制度,各村每天9點開放村民說事室,引導村民主動說事、議事、主事,增強村民主人翁意識,讓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說了算,把共治共享的同心圓越畫越大,真正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
六汪鎮黨政辦副主任王玉軍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鎮村兩級還配備了法律顧問,落實法律顧問“六個一”制度;發揮“互聯網+”功能,根據群眾需要精準普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全鎮矛盾糾紛逐漸減少,5年以上信訪積案全部清零。
六汪鎮通過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凝聚協同共進的發展力量,激發出鄉村振興活力,青島萬畝糧田項目從簽約到一期3000畝小麥播種完僅用了10天,二期流轉土地6000余畝,未發生一例糾紛。
目前,全鎮引進現代農業項目115個,流轉土地6萬余畝,形成花、果、林、茶、藥、肉、菜、蛋八大特色產業,14個園區規模居青島之最,每年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兩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