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爾古麗·努爾買買提
摘要:玉米種植密度群體質量關系較為密切,相關人員應將關注點放在密度優化方面,注重提升單位畝產量。本文以新疆伊犁河谷玉米種植區為例,研究玉米種植密度與產量之間關系,全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新疆伊犁玉米種植現狀;第二部分研究玉米種植密度與豐產方法,總結種植密度不合理具體原因,并且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法,以此促進豐產增收,改善玉米種植密度不合理問題。
關鍵詞:玉米;種植技術;種植密度
0 ?引言
玉米屬于糧食作物,總產量位于水稻后,排在第2位。隨著經濟發展,玉米需求量持續增加,玉米需求缺口進一步拉大。考慮到國內農業經濟結構特點,增加玉米產量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增加種植面積;二是優化種植密度。新疆伊犁河谷東南部是主要玉米生產區,相關人員應研究玉米高產種植現狀和方法。
1 ?新疆伊犁玉米高產種植現狀
根據≥10℃積溫區和無霜期將新疆玉米種植區劃分為三大產區,其中包括春播早中熟地區、春播早中晚熟區、春播夏播區。伊犁河谷東南部屬于春播中熟地區。該地區種植的玉米根據莖稈高度可具體分為高稈型(莖稈高度>2.5m);中間型(2m<莖稈高度<2.5m);矮稈型(莖稈高度<2.0m)。玉米片葉數量一般情況下在15~20片。其中早熟玉米片葉數量在14~17片;中熟玉米為18~20片[1]。
新疆伊犁玉米種植區由于光照條件充足,總體產量良好,種植密度適中。合適種植的青貯玉米品種有新飼玉2號、5號、10號11號、雅玉青貯26號、27號。其中新飼玉2號在伊犁地區屬于高產品種,適宜收割的青貯期為96d,玉米植株生長勢強、根系發達、具有抗逆性強、耐肥耐水的特點。玉米株高為350~360m,屬于高莖稈型品種,穗長達16cm,顆粒白色飽滿,平均生物產量在6335.9kg/667m2,為進一步提高畝產量,應持續優化玉米種植密度。
2 ?玉米種植密度與豐產研究
2.1 ?種植密度大問題與解決方法
玉米種植密度過大會造成產量降低,玉米種植密度的選擇與品種、種植時間和生產條件有關,同時相關人員也應考慮管理因素和產量要求對種植密度形成的影響。根據種植經驗,夏播品種且生產條件好、管理水平要求嚴格、產量指標較高的選擇種植密度上限,其最大種植面積不高于種植上限的10%。根據調研結果,目前產區內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單位種植密度較大,高產品種優勢未能完全發揮。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針對性解決策略。
鑒于玉米種植密度和品種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人員應選擇質量好的品種,使用純度高和籽粒大小均勻的品種替換較差品種,并適度降低種植密度,對相關問題作出改進,由此增加了玉米作物發芽率,使得畝產量增加,實現增產增收預期目標。在種植密度優化中,相關人員應關注均勻育苗技術合理應用,使用機械點播或條播的方式確保出苗均勻、整齊。
定苗過程中,為實現種植密度合理目標,種植人員應嚴格按照品種規定的密度要求進行定苗操作。確保密度合理性的關鍵是定苗,因此定苗操作過程中,應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去除多余的大苗、小苗和蟲傷苗,同時考慮玉米苗期的遞補性,即在缺少兩顆以上株苗的區域留足空間,采取雙株彌補方法,確保留苗大小一致,兩顆苗株之間距離適當,一般情況下距離控制在5cm。
2.2 ?密度過于稀疏與豐收增產策略
種植實踐中,也存在玉米種植密度較低問題,影響產量增加。為改善相關問題,相關人員提出適當增加玉米種植密度,根據光照、水源和土壤等條件,對玉米種植品種進行選擇。農戶方面,可根據肥力條件適當超密度種植,原則上將種植密度控制在上限值的10%之內,超過這一種植密度則增加玉米倒伏風險。總體上分析,我國玉米種植密度較低問題十分明顯,分析具體原因主要是春季旱災,降低了保苗率,影響玉米種植區單位產量。根據國內玉米種植經驗,參考國外先進技術與方法,優化玉米種植密度產生的經濟效益高于增加單位種植面積,對區域內農業生產結構優化產生重要影響。玉米單產的計算方法是每畝株數與每株穗數的乘積,因此可得到株數增加,玉米產量提高這一結論。而增加玉米株數的有效方法是優化種植密度。
美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國,也是玉米種植密度研究的主要科研基地,現階段其玉米種植密度已經達到5千株。相關生產經驗,如提高玉米種植密度、增施肥料、強化耐密性值得我國借鑒分析[2]。
在光熱角度方面分析,玉米屬于光合效益較高的產物,其單產與葉面系數、光合作用和光合時間關系較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株數越多、葉面系數則越大,產生的光合作用也就越明顯,對提高玉米產量提升更有利。此外,增加玉米種植密度是可控制的人為因素,相關人員可通過管理播種流程和定苗環節達到控制種植密度預期目標,確保單位產量穩定增長。
3 ?結論
綜上所述,玉米種植密度與單位產量之間存在正比關系,在其他條件,如光照、水源和土壤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優化玉米種植密度可實現增產增收的預期目標。未來玉米種植實踐中,相關人員應研發先進技術手段,致力于增加單位密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推廣優質高產玉米品種。
參考文獻
[1] 馬興林,徐安波,楊久臣,等.關于玉米種植密度的思考與討論[J].玉米科學,2020,138(2):100-103.
[2] 師臣,譚福忠,韓永武,等.玉米種植密度與光能利用相關性的研究[J].農家科技旬刊,2019(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