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 周志勇



摘要:立足于立德樹人目標和一流課程標準進行《產品造型設計》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創新實踐。將課程的傳統線下課堂與線上教學平臺結合,通過制定教學目標、架構教學環境、組織教學過程、實施考核評價有序展開教學,激發了混合教學的活力,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效。本研究成果為我校上海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其他相關課程提供了可參考范本。
關鍵詞:產品造型設計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雙鉆模型問題導向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9-0082-03
Abstract: Innovative practice of blended teaching in product form design course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standard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offline classroom with the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the teaching is carried out orderly by setting teaching objectives,constructing teaching environment,organizing teaching process and implement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the vitality of blended teaching has been stimulated,and remarkable teach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model for other related courses of Shanghai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ite.
Keywords: Bronze wares in Ordos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Emotional designCultural productsBronze decoration
引言
《產品造型設計》課程是我校上海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工業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承擔著培養應用型設計人才的重要任務。課程教學內容緊緊圍繞“產品造型”這一核心,綜合研究形態與材料、結構、工藝、色彩、肌理等因素的有機聯系。課程教學創新立足于立德樹人目標和一流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中心,幫助他們在知識、能力和思想層面得到全方位提升。
一、課程教學現況與面臨的問題
《產品造型設計》課程總學時為128學時,面向本科二年級學生開設,他們是00后,思維活躍,有濃厚的設計興趣和線上學習的習慣,喜歡實踐和探索,但是也存在造型設計意識有待提高和能力訓練不足的特點。傳統模式下的課程教學面臨著一些問題:
(一)授課方式的局限:傳統的授課方式是依托班級組織學生展開學習,課堂講解結合板書與PPT,設計實踐由老師展示案例先示范,學生再沿著固定流程展開設計,教學全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較少,學生的參與度較低。
(二)學生個體的差異:教師為了照顧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整體接受度,會制定適合班級平均水平的授課內容。但現實情況是學生在學習同樣的課程內容時,顯著存在表達、認知和綜合能力等差異,導致有的學生學有余力,而有的學生學的吃力。
(三)評價體系的單一: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性評價非常重要。現有評價體系主要聚焦在對學生出勤、課堂表現、設計成果這幾個方面的考評,重結果而輕過程。
二、課程教學創新理念與思路
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入教學創新實踐中,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以彌補傳統線下授課的不足[1]。課程的教學創新理念圍繞三方面展開: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育、對固有知識結構有所觸動、與未來職業生涯建立聯系。
具體思路是教師轉換自身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設計問題、指導研究、解答疑問和評價成果的人。教學過程重在探索性學習訓練,讓學生通過體驗尋找答案,在問題為中心的過程中教與學。讓學生在發現和解決問題中鍛煉思維和開拓創新,將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
三、課程混合式教學創新的實踐探索
基于對《產品造型設計》課程教學現狀和問題的分析與總結,圍繞教學創新理念和思路,將課程的傳統線下課堂與線上教學平臺結合,按照圖1所示路徑逐步展開混合式教學創新的實踐探索。首先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確定課程教學目標;接著架構教學環境,規劃線上與線下教學學時和內容,確定教學實施方法;然后基于雙鉆模型理論并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混合式教學過程,并實施線上和線下綜合的過程性考核評價。
(一)制定教學目標: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圍繞“產品造型”這一中心,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這三個層次確定如表1 所示的教學目標。在此目標指引下,梳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育人要素,探求這兩類育人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如圖2所示,由此確立本課程的課程思政育人要素重點內容,以開展下一步的教學活動。通過案例和現實引導,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分析與設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的產品造型技法,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擔當意識,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導向,運用產品造型設計手段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服務民生,傳播時代審美,傳承中華文化,助力國家形象塑造。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實際,在社會發展、國家戰略和全球視野的大背景下將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進行有邏輯的結合。
(二)架構教學環境:教師充分發揮傳統線下課堂與線上教學平臺各自的特點與優勢,合理規劃線上線下教學的學時、內容,具體如圖3所示,線上和線下學時比約為1:2,線上課程內容以基礎知識和設計能力的訓練為要務[2],圍繞知識模塊和產教融合教學案例視頻展開,讓學生通過觀看課件與視頻、閱讀導學資料、自測習題和發帖討論完成自主性學習過程。線下課程內容以職業標準為導向開展產教融合多元化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設計實踐能力,圍繞企業實戰項目展開“兩條腿”走路,即讓企業專家進校與校內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進行設計實踐和讓學生出校到企業真實的設計與生產環境中完成企業項目,通過教師面授、學生演示、互動答疑、設計實踐、拓展學習、知識回復和學生反思等多個環節完成師生協同學習過程。
(三)組織教學過程:在《產品造型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培養,就必須以解決問題為終極目的,讓學生“從學中做”來體驗設計,反思自己的實踐經歷。“雙鉆模型”理論最早是由英國設計協會首先提出的[3],其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階段。教師遵循課程教學目標,基于“雙鉆模型”理論組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以問題為導向,圍繞探索、定義、發展和實現這四個行動步驟所對應的需求研究、問題聚焦、設計實施、測試評價四個階段來組織教學,讓學生經歷從興趣喚醒,到自主探索,再到設計實踐和知識體系構建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下文以實踐項目中新農盲盒文創產品設計課題為例,詳細說明基于“雙鉆模型”理論實施問題導向學習的過程,圖4為具體教學組織過程。
1.課前:這一階段的核心行動是探索,主要是需求研究,是發散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問題的本質原因。
線上教學實施:教師在課程平臺中發布預習要求,從中收集學生普遍集中的疑問,使備課更有針對性。學生通過探索行動進行需求研究,運用線上視頻、案例分析、學習工具以及線下書籍等資源完成基礎理論知識的線上自主學習,回答自測習題和在答疑討論區發帖[4]。
線下教學實施:教師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先行參觀上海市閔行區馬橋綠色生態現代農業片區,了解中國農業的發展歷程與新農業文創產品的現狀,深刻感受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教師與上海漫農文化公司聯合舉辦新農業文創研討會,師生與企業專家共同探討新農業品牌塑造與文化提煉。學生針對目標對象,列舉可能遇到的真實場景元素,包括地點、時間、人物、故事等,梳理整個設計流程和節點。研究則是針對具體問題開展,例如用戶畫像、問卷調查、競品分析、行業分析等等,最終得到一系列的分析結果。通過這樣多維度、多途徑的信息輸入方式使學生建立整體概念框架,對新農文創產品設計的目標與定位更加清晰,為接下來快速進入課程學習狀態做準備。
2.課中:這一階段的核心行動是定義,主要是問題聚焦,是知識內化的深度學習階段[5],學生逐層展開設計實踐,教師則通過拓展性知識講解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與課程目標。
線下教學實施:線下教學以指導為主,教師系統梳理與新農文創產品相關的知識點,針對課前學生自學后尚未解決的疑問作重點解答,并向全班學生展示往屆學生優秀設計作品,講解設計思路和創作技巧。學生分組進行創意構思的頭腦風暴,繪制思維導圖,如圖5所示,洞察是把存在的問題、結論看透徹,這是一個深入觀察的過程。把問題歸類成為一個主題,或者說是把問題歸類成為一個系列,不同的設計主題及可能存在的機會領域,以便更明確接下來的問題聚焦點在何處,以及該怎么做。
線上教學實施:線上交流以互動答疑為主,學生將自己在課題深入探究中遇到的問題發帖在互動討論區,教師和其他學生都可以參與答疑解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學生把自己分析結果圖上傳到課程網站展示,可以打破之前的分組界限,在全班同學間進一步交流碰撞思維的火花。
3.課后:這一階段的核心行動是發展,主要是設計實施,是構思方案的研究性學習階段,這個階段需要把問題具體化,這是一個發散、迭代的過程,細節和方案仍然會不斷推翻和重構。
線上教學實施:教師通過在線課程平臺發布實踐課題,學生在線下完成。構思過程是把問題具體化的過程,學生在線上搜尋參考資料,如流行的設計方向、好的設計方案等并構思自己的方案應該如何實施。
線下教學實施:學生在線下進行設計實踐,運用課程所授方法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評估過程是針對如果構思過程產生了很多想法與方案,那么學生可以進行自我評估篩選方案,這是一個反復迭代不斷測試和更新的過程,經過多輪淘汰后保留最終的方案,圖6至圖8所示為部分優秀作品,教師在線上和線下同步展開指導。學生通過設計實踐貫徹了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即積極響應國家的鄉村文化振興設計戰略,以設計創意和文創策略將新農資源轉化為文創產品,有助于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農業品牌影響力、培養知農愛農的新型設計人才、提升新農業整體設計力。
4.評價:這一階段的核心行動是實現,主要是測試評價,在設計完成的交付階段,學生按照教師講授的設計方法和標準設計流程輸出既定的成果[6],學生在線下課堂對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結果進行面對面的口頭發表,交流設計心得與體會,教師答疑、指導、討論和點評。學生同時將自己的設計成果圖片和演示視頻上傳到課程平臺,可供后續學習交流以及教師進一步整理優秀成果數據庫。
至此,完成一輪完整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按照此模式可以在整個課程的教學周期內不斷循環。課程結束后教師持續更新在線學習資源,線上課程平臺仍然對學生開放,提供給他們后續學習的通道。
(四)實施考核評價:整個學習過程中強調知識強化后的靈活應用,教師根據成果的規范性進行過程考核評價,采取線上加線下的綜合考核模式。
線上考核主要以學生觀看視頻時間、參與線上話題發表次數、在線習題得分、拓展內容的學習情況等各項數據來綜合評定成績,在線課程平臺的學情報告可以全面輸出這些數據。
線下考核主要以學生完成的成果質量為評價觀測點,實行由校內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評審是雙軌評價,校內教師從設計方案的構思與創意、設計成果的制作與表達效果等方面考評,企業專家尤其注重從設計方案與市場需求、職業標準的對接方面考評。圖9為作品評審會現場,我校黨委副書記李曉軍、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湯學華、設計與藝術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劉博敏作為嘉賓應邀出席,本課程教師團隊與企業領導、專家共同參加評審。校內教師與企業教師會評后,推送了一批優秀作品參加新農業文化創意原創設計大賽,獲得包括一等獎在內的多個獎項,豐碩的成果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教學效果分析
本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創新實踐始于2018年,于2019年被認定為校一流課程,出版了藝術設計專業規劃教材《產品造型設計》。課程面向四屆共計110名學生實施了混合教學實踐,教師將混合教學模式學習班級設為實驗組,傳統教學模式學習班級設為對照組,以音箱的幾何形體造型演變設計作為對比測試,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當場完成,來考察兩組學生完成相同設計任務時的成績是否存在顯著差異。設計方案由四位教師共同評判,取均值為最終得分。實驗組110人、對照組85人,將成績統計結果匯總如圖10所示。實驗組90分以上人數比例增加,80-90分的人數比也大幅提升,70-80分的人數占比下降,60-70分的人數下降了一倍。統計結果顯示,混合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學習效果更好。
五、教學創新特色
《產品造型設計》課程教師團隊圍繞產品造型的基礎知識與原理技法,深入挖掘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元素,將思政元素如春風化雨般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到“無縫連接,絲絲入扣”,使教育教學更有溫度、思想引領更有力度、立德樹人更有效果。學生通過設計實踐中的情感體驗升華了愛國情懷,實踐課題的設計凸顯生活性,每一個選題都來自于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學科與其所處社會的關聯,突出設計學科在道德層面的育人價值。
教師團隊基于雙鉆模型理論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同時發揮了兩種教學環境的優勢。相比在線下課堂舉手提問,學生更偏愛在網絡平臺答疑討論區中與教師交流,且探討氛圍活躍而熱烈。網絡平臺實時直觀的作品展示方式,也形成了學生之間交流學習的良性競爭環境,促使學生能反思自己設計方案中的不足,并主動反復修改方案。線下教學中,學生分組完成項目實踐,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強。實踐項目采用產教融合教學貫穿整個過程,由校內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指導和評審,使得創新度高和實現性強的設計方案更容易脫穎而出獲得好評,學生的優秀方案中標后被企業投入生產制作和銷售,對于學生是非常大的肯定和激勵。
結語
《產品造型設計》課程成為教學改革創新的先行者,實施模式和經驗給其他專業課程提供了可參考的范本。近年來,課程教學中的多項設計實踐成果獲得上海市級設計競賽一等獎,轉化為多項專利和多篇論文。教育領域的改革探索其成效往往會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有些改革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看到成果。榮譽只能代表過去,學生的變化才更令人備感欣喜,主要體現在:第一,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很多;第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探究意識、合作解決問題能力均有了顯著提升。第三,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今世界的加速變革給大學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深刻改變了現有的教學方式、思維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高校教師應該勇擔教學改革的歷史重任,讓更多學生在學習中成長、享受樂趣并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Z].教技〔2019〕2號2019-02-27
[2]虞紫英,劉建鉛,蘇海林基于“兩性一度”的混合式課程PBL教學模式研究[J].設計,2020 (11):113-115.
[3]葛菲.“雙鉆模型”下設計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11):194-196.
[4]周穎,田惠怡,孫林《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J].設計2020 (07):133-135.
[5]馮赫.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數字繪畫實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 .設計,2020 (05):112-113.
[6]秦曉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景觀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設計,2020 (08):110-112.
[7]邱燕芳.產品造型設計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美術教育究,2015 (07):100-101.
[8]易曉湘.設計專業實踐課程分組教學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7):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