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雄
【中圖分類號】R81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6-010-01
髖關節置換術的主要材料為人工髖臼以及人工股骨頭,過去由于醫療水平不夠發達,兩者的材料均為金屬材質,并發癥較多,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了。髖關節置換術并發癥除了人工股骨頭置換的并發癥外,還有人工髖臼的松動、脫位以及負重區的超高分子聚乙烯面磨損后引發的局部反應。
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并發癥有哪些
①髖關節脫位: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較為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案,但在術中依然會有風險的發生,在術后也會引起一些并發癥,髖關節脫位就是其中一個,也是髖關節置換術術后較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髖關節脫位主要包括前脫位和后脫位,主要發生在術后早期一個月至三個月之內,術后的頻繁活動也與脫位有關,下床時過度伸腿也有關,當然手術過程中的復位不當也有一定聯系。
②術后感染:有研究表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約為4%左右,術后感染很容易造成術后恢復緩慢,也有可能存在較高的病殘率。引起術后感染的原因較多,手術環境、傷口清潔不當、術后傷口處理不當都有可能造成術后感染的發生。針對這種情況,必須要合理的使用預防性的抗生素,術前和術后都需要進行合理的干預措施,盡量減少感染的發生率。
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一旦出現可能造成致命性的肺栓塞。由于手術人群老年人居多,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大,術后的康復以及活動會逐漸減少,更加增加了血液的凝固,從而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④假體磨損:人工髖關節的假體磨損,墊跟頭之間磨壞或碎了,這是假體磨損和碎裂的并發癥。還有假體松動,髖關節置換術后,因為活動太早或不合理的運動,在骨頭跟人工假體之間骨頭沒長好,過度暴力會引起假體松動,松動就出現關節疼痛、不舒服,這樣的患者可能需要做翻修手術來治療。
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時間
在臨床上醫生常喜歡將髖關節置換術術后的康復分為短期和長期兩部分。短期康復包括在極少或沒有輔助器械的情況下行走,放棄使用止痛藥,轉而服用簡單的非處方藥物,一般在10至12周內就能康復。長期的康復包括手術創傷和內部軟組織的完全愈合,以及恢復正常的生活活動。影響康復時間的因素有很多,但通常情況下,患者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活動。
髖關節置換術的短期康復,包括早期的康復階段,比如從醫院病床上下來并出院的能力。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第1天或第2天,大多數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都需要一個助行器來穩定病情。每個患者出院的標準都不一樣,一般手術部位切口愈合良好,肌力及運動恢復情況可以的時候,醫生才會考慮讓你出院。短期的康復還包括擺脫主要的止痛藥,一般術后鎮痛使用處方藥與非處方藥聯合,當患者在不吃止痛藥的時候也能睡個好覺時,或者一旦患者不再需要拐杖,除了休息的時候不痛外,還能夠繞著房子走個幾百米而不感到疼痛等,所有這些都被認為是短期康復的跡象。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平均短期恢復時間為10-12周。
長期髖關節置換的康復包括手術創傷和關節內部軟組織的完全愈合。當患者能夠回到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活動時,他們就走上了完全康復的道路。另一個指標是當患者最終感覺自己的生活已經恢復如初。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平均長期康復時間約為6個月。
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康復訓練
髖關節置換術后不同于其他手術,髖關節手術后最怕的一個問題是“關節脫位”,不僅患者怕,醫生也怕。一般的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平均脫位率在1%,在技術實力比較強的醫院做這個手術,脫位率可能會低一些,但是仍舊無法百分之百避免,這個和髖關節本身的關節結構有關,髖關節的解剖結構決定了其穩定性較差,主要是依靠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軟組織張力來維持,沒有充分的骨性結構的限制,因此較易發生脫位。因此,髖關節置換手術后的康復訓練就顯得更為重要,以避免手術后的關節發生脫位,以及關節周圍肌肉拉傷。按照當今快速康復的理念,通常情況下,當髖關節置換的手術做完,髖關節的康復訓練就已經開始了,這個時候很多患者都會害怕而不敢動,其實沒有那么恐怖,只要了解了相關的知識,就可以做到動而不痛,既做到鍛煉了關節,又可以最大程度得保護關節及其周圍組織。
術后應采取平臥位,患側髖關節外展20°-30°,踝關節中立位,防止髖關節脫位,被動主動活動膝、踝關節,并開始進行下肢肌肉收縮練習;術后第1天,應主動活動健側關節并進行患側踝關節和足趾的主動背伸和跖屈練習,以及股四頭肌的等長、等張收縮鍛煉,按摩髕骨周圍、膝關節及小腿后部,同時進行深呼吸、引體向上運動,防止肺部并發癥,此階段主張多休息少訓練,以免造成關節過多壓力;術后第2天應在醫生的嚴格指導下進行髖關節輕度屈伸練習,髖關節屈曲應控制在<60°,以防活動角度過大導致髖關節假體脫出,時間控制在30min之內效果較好;術后3-7天可進行加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并保持10秒,重復10次,膝下墊枕以膝部為支點,小腿抬離床面做伸膝動作,保持10秒,重復10次,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關節持續被動運動,從0°-60°開始,逐日增加5°-10°,直至90°,甚至更大角度,期間可在家人幫助下進行床上移動訓練,訓練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下進行;術后第2周可在外力幫助下行全下肢抬高30°,保持10秒,重復20~30遍,逐漸過渡到主動抬高患肢,健腿支撐站立平衡練習,平行杠內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及轉體,扶雙拐行走,以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前進為主;術后第3周可漸進下肢肌肉抗阻力訓練,此階段患者開始下床站立,練習行走,行走需扶拐杖或者步行器,家人密切配合照顧,防止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