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潔
摘要:目的 分析在陰道分娩產婦護理的過程中將預見性護理干預進行運用對于降低產后出血的作用。方法 研究在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所接診的患者中抽選80例為對象,結合組內盲選的方式,取其中的40例,在分娩的過程中展開常規性護理,即對照組,余下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則接受預見性護理,即觀察組。分析干預效果。結果 ?結合兩組出血量以及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均存在優勢,P<0.05。結論 ?在對陰道分娩產婦進行產期護理的過程中將預見性護理干預展開運用可以有效降低產婦產后出血量,有助于產婦恢復。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陰道分娩;產后出血;護理
產后出血屬于婦產科最為常見的病癥類型,將直接影響到產婦恢復,若產后出血癥狀未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更可能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對于進行陰道分娩的產婦,在為其進行產期護理的過程中,更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有效降低產婦產后出血量,保障產婦健康并幫助產婦在產后較短時間內進行恢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在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所接診的患者中抽選80例為對象,結合組內盲選的方式,取其中的40例,在分娩的過程中展開常規性護理,即對照組,余下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則接受預見性護理,即觀察組。在患者組成方面,對照組年齡在24—34歲間,對應均值為(27.12±1.38)。而觀察組年齡在25—35歲間,對應均值為(28.99±1.37)。對比以上數據,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在接受產期護理的過程中,各方面護理干預工作均遵照臨床規定進行展開。在產前,對應護理人員需做好對應的評估工作,分析產婦出現產后出血的風險性,并提前制定針對性的處理措施。而在對觀察組產婦進行產期護理的過程中則需要將預見性護理干預展開運用,干預措施如下:(1)產前護理。在產前,護理人員需要針對產婦的脈搏、心率、呼吸等方面指標進行密切的觀察,并做好對應的記錄工作,及時評估是否存在有異常的情況。此外,更需要做好對應心理疏導工作,在分娩前產婦出于對分娩順利性等方面的擔憂,難免會存在有一定的負面心理,需及時展開針對性的疏導工作,促使產婦能夠以樂觀的心理。同時,在產前護理的過程中可以指導產婦做一些自己所喜歡的事情,達到對自身注意力轉移的目的。(2)產中護理。在產婦進入到第二產程后,則需要丈夫全程陪伴產婦并給與對應的鼓勵,促使產婦緊張的情緒能夠得到緩解。同時需要對產婦的胎動情況以及宮縮等密切進行觀察,分析是否存在有異常。在觀察到產婦進入到第三產程后,護理人員則需要準確評估胎盤的剝離情況,并做好對應的助產護理工作,促使胎兒能夠順利娩出。(3)產后護理。在胎兒娩出后,產后2h為出血的主要時間段,護理人員則需要密切關注產婦的出血情況,并分析產婦是否存在有面色蒼白等情況。做好常規的心理輔導工作,以免產婦存在有較大的負面心理,影響到恢復。
1.3 觀察指標
在本次研究中需對兩組產后出血量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過程中和兩組有關的數據都借助SPSS19.0進行處理,按照百分數對計數數據表示,卡方檢測,而計量數據則按照均值±標準差表示,t檢測,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產后2h出血量上,觀察組為(92.38±2.83)ml,對照組則為(143.72±9.23)ml,對比t=10.811,P=0.001<0.05。在產后24h出血量上,觀察組為(156.28±10.38)ml,對照組則為(245.42±8.37)ml,對比t=12.772,P=0.001<0.05。在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為97.50%(39/40),對照組則為80.00%(32/40),對比X2=7.301,P=0.001<0.05。
3 討論
產后出血存在有一定的風險性,會直接影響到產婦恢復。在對產婦進行產期治療以及護理的過程中,更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有效降低產婦產后出血量,為產婦在產后迅速恢復提供有利條件。
預見性護理在當前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有較高的實施率,該護理模式的宗旨就在于為產婦在產期及時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以此達到降低產后出血量的作用。結合本次觀察可見,在該護理方式的作用下,可以有效減少產婦產后出血量,有助于恢復。
總之,在對陰道分娩產婦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可以將預見性護理干預進行運用。
參考文獻:
[1]周政寧. 預見性護理對降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護理效果分析[J].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20(1):58-59.
[2]王一紅, 林琳, 徐程. 降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模式的價值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43).
[3]秦麗芳. 預見性護理應用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護理中方法及效果分析[J]. 心理月刊, 2020, v.15(10):135-135.
[4]孫聰敏. 預見性護理在降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護理中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藥指南, 2020, v.18(13):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