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劍
蒙古族民歌充分反映了北方草原音樂文化,通過歌曲將人們熱情奔放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且歌曲中對于蒙古人民生活風貌的描述十分生動形象,為此蒙古族民歌也得到廣泛的關注。蒙古族民歌的音域相對較寬、結構相對龐大,意境極其深遠,這些音樂特點對演唱者的技巧要求相對較高?!陡赣H的草原母親的河》是蒙古族民歌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曲風悠揚豪邁,創作手法與演唱技巧獨特。
詞作者席慕容,著名詩人、當代畫家、散文家、作家,于1934年出生于重慶、長于臺灣,就學于臺灣師范大學,畢業后去到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在此期間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藝術創作風格,其中《七里香》及《一棵開花的樹》等文學作品享譽海外。觀其文風可知,其作品大多走舒緩及柔美路線,作品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愛情及思鄉為主,也常見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其個人文學創作功底較強、創作風格較為獨特,作品內容透露出的情感細膩動人。
曲作者烏蘭托嘎,蒙古族作曲家,自幼便顯示出過人的音樂天賦,先后求學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及中央音樂學院,是我國一級作曲家,不僅在作曲方面天賦突出同時在指揮方面也深有研究,其代表作為《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及《草原在哪里》,由此可知其創作題材大多為草原歌曲,曲風格外悠揚與豪邁,其創作風格獨樹一幟,情感表達較為直接,飽含深情且易達成共鳴。
20世紀90年代末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以民族聲樂為代表的文化藝術得到快速發展,且聲樂作品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解放戰爭后席慕容舉家至臺灣避難,90年代末兩岸加強溝通交流,在此契機下他回到日思夜想的草原故鄉。著名歌唱家德德瑪因紀錄片了解到席慕容的傳奇經歷并邀請他編創《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歌的歌詞。席慕蓉用文字表達出離鄉背井的苦惱與惆悵,歌詞感人至深,題材立意深遠,同時邀請著名作曲家烏蘭托嘎作曲,為此具有不凡的藝術價值。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曲式結構為A+B+C:

A部分共有13小節,主題相對鮮明,11~13節為第一樂句,突出了主功能和弦;14~16節為第二樂句,雖無明顯的旋律跳躍但也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以變化八度音程這一獨特手法來強調濃重的情感色彩,這一樂句的主和弦反復出現并以其五即音作為結尾;17~19節為第三樂句,和聲主要以下屬功能和弦為主;22~23節為第四樂句,以屬和弦為主,且作為第一樂段的結尾部分采用了敘事的手法,隨著旋律的推進其情感色彩越發濃厚,這一部分雖無起伏變化的旋律但情感尤為真摯。第24小節為B部分的開端,以下屬和弦為主,故事情節隨旋律進行得以開展,此時下屬和弦以及主和弦交替出現,加強了音樂沖突,至情緒頂點時延長結束音,同時在和弦伴奏處做了急促的上行變化,從而順利將情緒帶進副歌,歌曲的整體張力也得以加強,為后面的部分做好了鋪墊工作,旋律十分流暢,將聽眾帶入歌曲的高潮部分。C部分即歌曲的結尾部分,由16小節組成,從主和弦向下變為屬和弦過渡再返回主和弦,進而形成循環式運動,運用了七級的大跳音程來表達副歌的情感,并因此升華突出了蒙古音樂的特色,最后落于調式主和弦主音,成為這首作品的點睛部分。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音樂作品為A羽調式,主旋律部分主要含有38個小節,調性調式相對單一,也沒有明顯的音階變化,創作時并沒有運用過于繁瑣的作曲手法,以6/8拍為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蒙古族傳統民族聲樂作品的局限性。作者為了能夠更加生動的表現音樂形象及激動的思鄉情緒,在第一部分以緩慢的速度推進來逐漸加強情緒表達,而中間只有一處做了旋律上的細小變化,以此來凸顯情感的轉折,而第二部分樂曲的整體速度相對稍快,用于表示激動的情緒十分適用,創新采用了分節歌式的旋律寫法,直至第38小節處予以速度放慢處理,以此來達到更好的渲染情緒效果,第三部分的結尾處以為長音音程為主,整首曲目的調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音樂作品以突出民族性特點為主,采用了傳統民族性調式手法對旋律予以更好的設計,賦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作曲家充分運用了現代和聲技法,對核心音調予以延伸處理,以此來體現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弘揚。蒙古族歌曲中運用長調,使獨特的音樂形式字少腔長,且旋律呈現反復變化的特點,整首作品中的情感基調是由弱變強。《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充分展現了豐富的內容、獨特的曲風、簡單明了的歌詞及深遠悠長的情感表達,其音樂結構緊密、前后呼應且層次分明,每個章節都存在新的音樂素材且主題各不相同,歌者在演唱時會適當加入波音,更加突出民族性特點。歌曲采用了大量的跳躍音程來烘托生動形象的歌曲意境,同時采用離調進一步強化主題并升華情感,在和聲的襯托下鋼琴伴奏織體越發豐富,向“一曲多調性”的方向不斷發展。
作曲家在創作《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音樂作品時,巧妙的應用了6/8拍節奏,希望通過輕盈的節奏形式來充分表達蒙古族音樂中獨有的豪放色彩,同時以大跨度的音程跳躍來突出情感變化,通過精巧設計以減緩因局促音程而帶給聽眾的不適感受,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連綿且悠揚的音樂風貌,音樂作品中還適當聯合了小跳及級進的寫作手法,節奏及旋律特點較為突出,其中大跳綿延而小跳細膩,歌曲的旋律以波浪式不斷推進,再配合變化與重復處理,成為烘托情感基調的更為重要的方式,進而體現出蒙古族民歌創作中所遵循的平衡原則。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音樂作品為蒙古族風格,主要凸顯了鮮明的民族性,作曲家采用了創新的敘事創作手法,以此來契合歌詞內容,歌曲由敘事逐漸過渡為情感表達,將作者對草原家鄉的熱愛娓娓道來。歌曲中不乏蒙古族特有的長調風格,表達時大量使用襯詞:“啊”、“哈”及“嗬咿”等較為常見,給人以遼闊壯美之感,其意境之深遠較為突出,且為突出民族性特點,部分歌唱家還會在其中加入波音技巧。平鋪直敘的方式配合音程的大跳處理,對突出情感的復雜及變化均具有重要與意義。
對于演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音樂作品,對咬字及吐字方面的要求相對較高。整首歌曲以敘事及抒情為主,其歌詞內容來看分別有三個主韻,即“ang”、“u”與“e”,而在押韻及歸韻時最大的要求即為準確。我們以“ang”為例,歌曲開始部分“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可愛的家鄉”,“香”、“鄉”演唱“ang”韻腳時有賴于口腔的打開狀態,演唱時非常容易出現吞字的情況,當演唱時字咬不清楚時,就無法準確的表達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演唱時應當將發音位置靠前。以“唱”字為例,本身口腔打開已經相對較大,在演唱時要更加注意對字頭的控制。再以“曾經”一詞的閉口音很容易因口腔空間不夠而無法產生有效的共鳴,幾個字連續進行時口腔應當處于放松且自然的狀態,當延長音為閉口音時,更應該將口腔打開,尤其是“i”韻,為避免字音僵化,演唱時應當注意頭腔的使用。對于歌曲中常常出現的情感語氣詞而言,咬字切不可太靠前,需要保持相對柔和的情緒,以“啊”字為例應當捎帶嘆氣感,以輕輕訴說來完成這個字的演唱,在歌曲高潮部分即情感最為強烈之處,押韻時應當將口腔充分打開從而獲得較深的氣息支撐。
對于演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音樂作品,音色音量的控制應當以輕柔為主要原則,將音量進行有效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情感的表達,以輕柔的音量為來進一步體現回憶、遐想及感懷等復雜心情。第一部分中“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這一句應當以小音量為主,弱聲起唱,由于這里并沒有實景描述而只有對話中的草原形象,為此可以看作是作者的遐想部分,下一段中“如今終于見到這遼闊大地”一句出現了實景描寫,為此語氣應當轉為訴說,音量漸強直至情感變化處,語氣詞相對較多,由訴說逐漸轉為宣泄其音量也從減弱逐漸轉變為堅強,當情緒點達到高潮時,音量應當逐步增強,既有宣泄又有哭訴,內心活動十分豐富。在這里演唱者應當注意的是,演唱時音量的強并不代表唱重音,這首歌的情感基調為抒情,高音部分以吶喊的方式進行,雖然音量不好控制,但為確保敘述及抒情之間的完美過度還應當對最強音的音量予以控制,且不可以爆發的形式予以表現,否則就會與這首歌所要表達的基本情緒背道而馳。音色與這首歌的整體風格密切相關,演唱者應當以柔美的音色為主,在凸顯內蒙古風格時應當遵循由弱到強的發音規律,注重長調式裝飾音的使用,字少而腔長用于凸顯歌曲的磅礴氣勢,演唱者在演唱“父親的草原”的“草”字時還可以適當增加波音,在表達敘事元素時并不需要太多的裝飾,盡可能貼近自然去訴說即可,而在表達抒情元素時應當以飽滿的音色來打動聽眾,在情感宣泄處,應當采用柔和的音色來表達對草原的依戀。
對于演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音樂作品,演唱者在處理情感表達時應當以故事背景為前提,深入了解作者的經歷以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調,貫穿于整首歌曲的元素始終為“愛”,有第一次見到草原的興奮與激動,同時又有背離家鄉的無奈與感傷,開頭部分為講述故事,為描繪景象采用了敘事手法,但情感表達以興奮及激動為主,隨著故事的進展,感情也由激動變為欣喜再逐漸轉為遺憾與悲痛,為此演唱者在演唱時應當站在女性的立場上進行情感的表達,溫柔似水的訴說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對情感的細膩處理才能達到與聽眾的思想共鳴。
技巧的靈活應用是情感表達的重要手段,對于演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首音樂作品時,為突出民族性特點,演唱者需要掌握蒙古族風格的演唱技術同時運用好氣息,演唱者應當把握長調風格,注重延長音的處理,同時注重裝飾音的有效表達,尤其是在一些凸顯情感的語氣詞上,根據不同的樂段及不同的情感變化在不同的節拍處加入裝飾音,從而保證聲斷氣不斷,以此來營造蒙古族民歌的遼闊意境,且波音的演唱尤為重要,數量應當適中,從而確保整體意境,足夠的氣息支撐體現在延長音上,開頭處不可使用較強的氣息去推動,反而應當緩緩流動,以此維持整首歌曲的溫婉風格并實現音色上的高度統一,如果說某個字的時值為12拍,演唱者在第10拍或11拍處即可換氣,有效避免因換氣倉促而影響下一句的正常演唱同時確保演唱的流暢性。
蒙古族音樂以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所以在演唱時更加需要注意唱腔咬字,否則會失去作品應有的風格和韻味?!陡赣H的草原母親的河》作為典型的蒙古族民歌,因其明了的歌詞、優美的旋律、質樸的情感及創新的手法而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喜愛,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內蒙古民歌的獨特性及民族性。本文通過對其調性調式及節奏旋律等為代表的藝術特征的分析來加強對歌曲本身的了解,同時結合其音樂特征進行深入的演唱詮釋,無論是咬字吐字的準確,還是音色音量的柔美,亦或是對情感表達及技術難點的把握,都應當成為演唱者的具體理論指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