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宏
山東省聊城市退役軍人醫院外一科,山東聊城 252000
在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中,腦出血是常見疾病之一,指顱內血管發生破裂而引發的出血,該疾病的發生與不良生活習慣、血管老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因素有關[1-2]。通常情況下,大多是由于過度用力、血壓波動、情緒激動等所造成,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即便患者在經過治療干預后也可能留下后遺癥。目前,臨床在治療該病癥患者時,主要以手術方式來清除患者顱內血腫,促使顱內壓力下降。手術方式不同,所得療效也不同。開顱術屬于常規手術療法,具有創傷大、并發癥多等缺點,影響患者治療效果與預后質量[3-4]。近年來,基于臨床醫療水平不斷發展背景下,微創技術逐漸完善與成熟,其具有并發癥低、創傷小、療效佳等特點,被臨床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治療中,可有效降低患者發生手術風險的概率,改善其預后質量[5-6]。鑒于此,該研究以該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90例腦出血患者為例,探討分別以微創手術與傳統開顱術治療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病例方便選取90例行手術治療的腦出血患者,根據不同治療方案將其分為為常規組與研究組,每組45例。常規組男女占比為26∶19;年齡43~75歲,平均(56.7±6.2) 歲。研究組男女比例是24∶21; 年齡45~70歲,平均(57.0±5.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院內倫理委員會的審查與批準;滿足2010年《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有關腦出血的診斷標準,經臨床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經臨床醫師詳細講解該研究內容,患者和(或)其家屬均同意加入研究,并簽署相關協議書;有完整臨床病史資料;存在高血壓病史;依從性不低。
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如心肝肺;合并凝血功能存在障礙者;意識、精神方面存在障礙者;無法正常交流者;合并其它免疫性疾病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1.3.1 常規組 以傳統開顱術治療,在手術前完善各項檢查工作,結合檢查結果明確患者腫瘤位置,取1個“馬蹄形”切口,實施骨瓣開顱,借助吸引器對血凝塊進行清除。若患者存在活動性出血,積極展開止血處理,以硬腦膜減張縫合法,結合患者腦組織受損狀況來判斷是否需要實施去骨瓣減壓處理,并留置皮下引流管,保證患者飲水順暢;在術后予以血壓、脫水控制等。
1.3.2 研究組 以微創術展開治療干預,應用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在發跡內冠狀縫前和正中矢狀線的平行位置處2~3 cm設置1個穿刺點,平行于正中矢狀線,將其作為穿刺點中心,取1條長度為3~4 cm的直切口,逐層將皮膚與皮下組織切開,完全暴露出手術視野,保留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并以弧形方式切開骨膜層,保留底部,取下2~3 cm的骨瓣,以縱行方式切開硬腦膜,借助融合圖的圖像指示,將腦組織擴張器放至理想深度,以固定擴張器將神經內鏡導入,根據固定方向進行旋轉,清除四周血腫,利用腦組織波動壓力將四周殘余血腫排出組織外,以單極電刀實施止血處理,緊貼金屬吸引器官,于內鏡指導下進行精準止血,當確定擴張器周圍并無顯著活動性出血現象或凝血塊后,沖洗血腫腔,將擴張器撤出,對患者腦組織與顱骨內板進行觀察,查看有無縫隙存在,進而判斷有無血腫塊殘留及活動性出血現象,然后對硬腦膜展開修補處理,讓骨瓣回納,依次將頭皮縫合,結合患者情況來判斷是否實施大骨瓣減壓術,其術后處理與常規組相同。
①分析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情況,主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時間與術后住院時間。②分析治療后兩組療效,結合臨床癥狀與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判定,經治療干預后,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評分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為無效;相較于治療前,患者NIHSS評分下降幅度在50%~69%,且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為有效;與治療前相比,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且NIHSS評分降低幅度超過70%為顯效。③分析術后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多器官衰竭、再出血、術后感染等。④分析治療前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GQOL-74)量表評價,共包含物質生活狀態、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及心理功能4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較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情況比較(±s)
組別 手術操作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術后住院時間(d)常規組(n=45)研究組(n=45)t值P值60.38±8.25 50.12±7.41 6.207<0.05 69.52±5.34 37.81±6.32 25.709<0.05 22.94±3.13 19.38±2.67 5.805<0.05
常規組無效6例,有效15例,顯效24例,總有效39例,總有效率86.7%。研究組無效4例,有效16例,顯效25例,總有效41例,總有效率為91.1%。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總有效率相對較高,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50,P>0.05)。
常規組多器官衰竭1例、再出血3例、術后感染4例,總發生8例,總發生率為17.8%。
研究組再出血1例,術后感染1例,總發生2例,總發生率達4.4%。術后兩組均有患者出現并發癥,但相較于常規組,研究組總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50,P<0.05)。
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指標 時間 常規組(n=45)研究組(n=45)t值 P值物質生活狀態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58.12±2.33 71.82±5.61 55.92±3.23 68.42±3.63 57.94±2.86 73.89±3.53 63.74±3.64 75.83±4.12 57.82±3.34 80.73±4.31 56.07±3.11 73.44±3.73 57.82±2.77 80.41±2.92 63.43±3.72 82.89±4.42 0.494 8.449 0.460 6.470 0.202 9.547 0.446 7.838>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腦出血疾病常發生于老年群體中,具有病死率高、病情發展較快、發病較急等特點,由于腦部出血部位所流出血液會對患者大腦組織形成壓迫,導致其發生腦水腫,一旦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干預,對患者大腦的循環系統造成影響,進而導致其大腦出現嚴重缺氧、缺血情況,增加患者死亡風險[7-13]。對于治療后存活者,通常會留下后遺癥,如偏癱、感覺障礙、活動障礙、視覺損傷、智力精神障礙等,不僅嚴重影響到患者生存質量,同時還會增加家庭負擔。目前,手術是該類病癥患者主要治療措施,包括傳統開顱術、微創術等,其中前者是一種傳統手術方法,可取得一定治療效果,創傷性及風險性較大,且患者依從性比較低,易導致其術后產生一系列并發癥,并且開顱術需實施插管操作,會影響到患者呼吸道通常性[14-18]。該類病癥患者大多為老年人,以該手術方式展開治療,對其機體造成很大損傷的同時,易出現手術失敗情況。相較于傳統開顱術,微創手術具有并發癥少、切口小、疼痛感輕、手術時間短、損傷小等特點,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發生后遺癥概率,進而有效提高手術療效,改善患者預后質量[19-21]。
程鵬等[11]經研究后發現,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比對照組85.0%高(P>0.05),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0%,低于對照組20.0%,與該研究結果相符,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1%,略高于常規組86.7%(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常規組低,分別為4.4%、17.8%,表明以微創手術展開治療干預,既可得到顯著療效的同時,且安全性較高,有利于促進患者恢復,改善其預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微創手術是基于先進技術的指導下展開各項操作,不僅能夠確保血腫被徹底清除,同時還能降低對患者腦組織所造成的損傷,促使患者的預后質量更佳。該次研究所采取微創手術為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通過借助神經內鏡,可為臨床醫師提供多個角度的視野,進而明確血腫部位與狀況,可有效提高血腫清除率的同時,以一次性的腦組織擴張器可幫助醫師對患者腦組織與血腫情況進行清晰觀察,進而實現精準操作的目的。付建春等[12]通過比較傳統開顱術與微創血腫清除術在腦出血患者中的療效,結果發現研究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 (36.40±4.36)mL、(48.76±9.14)min、(18.33±4.21)d, 優于對照組 (72.25±4.35)mL、(66.63±11.72)min、(24.49±5.32)d(P<0.05),與該研究所得結果大致相符,相較于開顱術,微創清除術還能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減少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進而降低患者經濟負擔,易被患者所接受。該研究還顯示,研究組物質生活狀態為(80.73±4.31)分、社會功能為(73.44±3.73)分、軀體功能為 (80.41±2.92)分及心理功能評分、(82.89±4.42) 分, 顯著高于常規組 (71.82±5.61) 分、(68.42±3.63)分、(73.89±3.53)分、(75.83±4.12)分(P<0.05),表明以微創術治療,還能夠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以微創手術對腦出血患者展開治療干預,可取得確切療效,既具備有效性的同時,安全性較高,適宜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