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本,李云霞,仲偉香,劉艷芹,李興國
壽光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山東壽光 262700
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多棲居于人和動物腸道內,屬革蘭陰性桿菌,對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和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物均表現出廣泛抗藥性,為臨床感染控制及治療帶來極大困難[1]。并且,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能夠分泌以金屬鋅離子為活性中心的B類金屬碳青霉烯酶和以絲氨酸為活性中心的A類、D類絲氨酸碳青霉烯酶[2],其中B類金屬碳青霉烯酶可水解包括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厄他培南、帕尼培南等在內的治療嚴重細菌感染的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3],進一步對臨床感染治療方法造成了干擾與限制,嚴重威脅感染者生命健康安全。所以,不斷提高對于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重視程度,并及時探索相應防治及控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4]。該研究基于此,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4月112株非重復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在該院的分布特點及其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性,現報道如下。
收集非重復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112株,納入菌株至少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厄他培南、帕尼培南中任一種耐藥。
根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5]對分離出的菌株進行篩選、培養及鑒定。采用紙片擴散法(KB法)[6]和自動化藥敏測定儀對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菌株進行藥敏試驗,并采用《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會》2017年版標準[7]判斷結果。
①統計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菌屬、標本來源以及病區分布。②統計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菌株對碳青霉烯類、頭孢菌素類、單環β-內酰胺類、復合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磺胺類、多肽類以及甘氨酰環肽類等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
對112株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菌屬展開分析,其中克雷伯菌屬54.46%(61/112),位居第一,后續依次為大腸埃希菌屬15.18%(17/112),腸桿菌屬13.39%(15/112),沙雷菌屬8.04%(9/112),假單胞菌屬5.36%(6/112),其他3.57%(4/112)。
從標本來源展開分析,其中呼吸道分泌物占比最高42.86%(48/112),后續依次為血液27.68%(31/112),尿液11.61%(13/112), 膿液8.04%(9/112), 引流液5.36%(6/112), 生殖系統分泌物2.68%(3/112), 其他1.79%(2/112)。
病區分布統計結果顯示,重癥監護室占比最高60.71%(68/112), 后續依次為呼吸科21.43%(24/112),血液科16.07%(18/112),其他1.79%(2/112)。
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厄他培南以及帕尼培南的耐藥率均為100.00%;對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耐藥性也較高,普遍在96.00%以上;對于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以及磺胺類抗生素的耐藥性略有所下降,但整體情況仍不容樂觀;對于多黏菌素以及替加環素敏感,暫可作為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治療藥物。見表1。

表1 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耐藥性分析[n(%)]
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現階段抗菌譜最廣、抑菌效果最強、抗菌敏感性最高的非典型β-內酰胺抗生素[8],因其具有腎毒性低、β-內酰胺酶高度穩定、抗綠膿桿菌活性高等特點[9],自研發以來就被設定為特殊使用級抗生素,多用于呼吸科、重癥監護室等進行抗感染治療[10],是目前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導致的嚴重細菌感染的最主要藥物[11]。但受抗生素濫用現象嚴重,化療、放療、移植等所致的中性粒細胞缺乏等因素影響,誘使部分腸道桿菌在患者體內發生突變,出現了廣泛耐藥的抗碳青霉烯類腸桿菌菌株[12],不僅會使碳青霉烯類和其他β-內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失去抗菌抑菌功效[13],同時還會對頭孢素類、復合青霉素類、喹諾酮類等多種抗菌藥物呈現出廣泛抗藥性,給臨床感染治療帶來極大困難[14]。因此,加強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探究與分析,對于指導臨床用藥,挽救重癥感染患者的生命尤為重要。該研究結果顯示: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菌屬中以克雷伯菌屬為主,所占比例可達(54.46%);大腸埃希菌屬(15.18%)以及腸桿菌屬(13.39%)比例也較高,這可能與細菌標本來源 (呼吸道分泌物占比42.86%)及病區分布(呼吸科占比21.43%)密切相關。首先,呼吸科患者多需接受引流、氣管插管、氧療等有創治療;其次,克雷伯菌屬中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對人致病性較強,是重要的條件致病菌和醫源性感染菌[15];最后,呼吸科患者普遍抗菌治療周期較長,抗菌藥物應用較多,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為抗碳青霉烯類腸桿菌菌株的突變及感染提供了條件。除此之外,重癥監護室及血液科發生抗碳青霉烯類腸桿菌菌株檢出率也較高,這可能與患者長期、廣泛應用抗生素,且機體免疫能力普遍下降有關。因此,在醫院感染管理過程中,也應格外提高對于重癥監護室、呼吸科以及血液科的消毒與質控,叮囑醫務人員及患者家屬嚴格執行手部衛生并減少與患者的不必要接觸,避免人為傳播細菌,誘發抗碳青霉烯類腸桿菌感染。從耐藥性角度進行分析,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厄他培南以及帕尼培南的耐藥率均為100.00%;
徐佳麗等[16]研究顯示,對分離的663株CRE進行分析,其中CRE檢出率4.29%,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占據75.72%;大腸埃希菌次之,占據8.14%;其余為陰溝腸桿菌、黏質沙雷菌、產酸克雷伯菌,分別占據6.64%、3.77%、3.02%。CRE復方磺胺甲噁唑耐藥率46.46%、四環素耐藥率52.03%,其余耐藥率均超過70.00%,表明對于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以及磺胺類抗生素的耐藥性也較高。因此,當重度感染患者出現耐碳青霉烯表現時,應提高對于抗碳青霉烯類腸桿菌感染的警惕性,及時采集臨床樣本進行細菌表型篩查檢測,以盡早明確診斷。調查結果顯示,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對于多黏菌素以及替加環素敏感,暫可作為其防治藥物。但在擬定臨床用藥方案時仍需重視抗生素濫用現象,以保障多黏菌素以及替加環素的抗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