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江蘇省啟東市第三人民醫院外科,江蘇啟東 226200
當前,因工作原因不少人員會長時間的久坐、久站,加上不良的排便習慣與生活習慣,導致痔瘡的發生概率越來越高。作為一種常見的肛腸科疾病,痔瘡是人體肛門與直腸部位的靜脈腫脹,與靜脈曲張相類似,臨床有內痔、外痔與混合痔之分,其中混合痔是痔瘡疾病中相對嚴重的類型,無年齡段發病限制,手術切除是常用的治療方式,雖然手術恢復速度偏快,創傷性偏低,療效偏高,但是仍會因手術的創傷性、氣囊尿管的牽拉壓迫、感染等因素而引起術后尿失禁現象,進一步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其治療的信心,不利于預后改善。基于此,臨床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1-2]。現代護理模式更加關注患者本身的護理認知,而循證護理作為順應護理學時代發展而生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在現階段臨床中應用相對普遍,可進一步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3]。故該次研究嘗試對該院2019年1—12月間所收治的混合痔患者給予循證疼痛護理與提肛功能操處理,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基于雙色球分組原則,把簡單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混合痔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其中對照組共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為23~56歲,平均(40.35±2.31)歲。觀察組共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為26~54歲,平均(40.33±2.29)歲。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藥物治療無好轉,且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②術前7 d未用鎮痛性藥物;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④患者知曉研究內容,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⑤臨床資料全面。
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或者血液系統疾病者;②肝腎功能障礙或者藥物過敏者;③肛門其他病變者;④精神障礙或者語言認知障礙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與提肛功能操,常規護理包括藥物指導、飲食指導等措施;提肛功能操如下: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溫鹽水溶液坐浴,注意水溫需控制在43~47℃之間;術后3 d患者根據專業人員的指導,按照忍大便的方式上提肛門,后放松,反復提松練習,注意每次需持續2~3 s,與此同時,通過指導患者忍小便的動作鍛煉自身尿道括約肌,有效按摩患者的盆腔組織,告知患者提肛功能操的練習無場合和姿勢的要求,并對站姿、坐姿狀態下的練習方式進行指導,如站立時,可把兩腿分開,與肩部同寬,而坐立時,可要求患者雙臂自然放松,雙腳交叉練習提肛,如果感受到從下至上,并傳至腦部的酥麻感時,需繼續保持這一動作,另外,需要叮囑患者在便后增加5 min的練習時間,每天早晚各練習1次,每次持續5~10 min即可[4]。
觀察組除提肛功能操指導外,還需加入循證疼痛護理:①建立循證護理小組:小組成員需優選科室臨床經驗豐富、資歷長的護理人員,并組織系統化的循證護理知識學習。②循證問題與支持:患者的疼痛敏感程度、手術部位、創面大小、自身情緒等都與其疼痛程度密切相關,加上人體肛門部位具有十分密集的神經分布,對疼痛的感受會更加明顯,特別是在首次換藥和排便時,具有更加明顯的疼痛感。③循證實施:叮囑患者加強排便,避免患者便秘,同時指導患者家屬正確按摩的方式,督促家屬幫助患者順時針由腹部向胃部進行按摩;囑咐患者多食用流質食物或者半流質食物,適當食用香蕉,保證排便;待患者排便后,需要指導其進行硝硼散熏洗,并在創面涂抹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有效緩解疼痛,預防肛門水腫,加快創面愈合速度;及時評估患者的疼痛狀況,合理使用鎮痛性藥物,同時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術后疼痛為正常現象,讓患者正確認識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如果患者疼痛嚴重,在藥物鎮靜治療的同時,還需指導患者科學深呼吸的方式,以此緩解疼痛感;根據專業人士的指導,協助患者在術后3 h堅持提肛功能操的練習,30 s/次,呼氣時可放松腹部與肛門,慢呼吸,3~5次/d,根據患者的病情恢復狀況,可適當增加訓練時間與難度,但是在首次練習時,需要由護理人員輕輕按住患者的臀部,避免過度牽拉肛門;術后2 h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加快血液循環速度。
應用疼痛程度(VAS)評分對兩組患者術后24 h、術后48 h、首次換藥時間段的疼痛狀況,分值1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強烈[5]。
密切觀察兩組患者術后24 h、術后48 h、出院前的肛門切口水腫狀況,分值0~3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肛門切口水腫程度越嚴重。
記錄兩組患者的創面愈合時間,判斷標準是:機體肛門痔核完全消失或者明顯變小,創面干結,未見腫脹、出血與滲液現象[6]。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在術后24 h、48 h與首次換藥時的疼痛評分均顯著較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較[(±s),分]
組別 術后24 h 術后48 h 首次換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5.05±0.34 3.44±0.32 21.809<0.001 3.58±0.65 2.36±0.75 7.774<0.001 5.27±1.45 3.43±1.12 6.352<0.001
觀察組患者在術后24 h、48 h、出院前的肛門切口水腫程度評分均較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水腫狀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水腫狀況比較[(±s),分]
組別 術后24 h 術后48 h 出院前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2.37±0.44 2.07±0.36 3.337<0.001 2.03±0.35 1.62±0.43 4.677<0.001 2.12±1.04 1.13±0.27 5.827<0.001
觀察組患者的創面愈合時間是(5.85±0.78)d,對照組患者的創面愈合時間是(7.10±0.61)d,相比之下觀察組更優,與對照組數據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984,P<0.001)。
據調查:超過3/4的成年人患有痔瘡疾病。不良的排便習慣或者生活習慣都會增加痔瘡的發生風險,但病癥發生的真正病因,臨床尚未明確[7]。手術切除混合痔雖然操作簡單便捷、利于恢復,但是術后仍然存在諸多并發癥狀,尤其是尿失禁的發生風險最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加重家庭經濟負擔,大大降低其生活質量[8]。提肛功能操的出現為混合痔患者術后改善尿道收縮、提高肌肉張力、增強尿道關閉功能帶來了福音,可有效獲得控尿效果[9]。但是不少患者術后會遭受肛門切口水腫、創面炎癥以及劇烈的疼痛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護理積極性與配合度,導致術后恢復相對緩慢[10]。因此,臨床選擇一種科學、有效地護理方式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改善切口水腫、促進創面愈合十分重要。
疼痛不僅是混合痔患者術后心理與精神負擔的重要因素,還是手術的應激性反應,會大大影響患者創面的愈合速度,增加感染、出血的發生風險,嚴重阻礙患者的康復速度,增長住院時間[11-12]。而循證疼痛護理作為新型現代醫學護理模式,是通過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并制定全面系統化的護理方案,針對患者實際病情所實施的護理服務過程[13]。這一護理服務的實施,可保證每位患者接受針對性、專業化的護理服務,而提肛功能操具有經濟實用、簡單便捷的優勢,亦可殺菌、避免感染,是增強機體肛門組織修復能力的重要鍛煉方式,這兩種服務模式同時應用,可進一步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感,改善機體肛門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肛門肌肉擴張力,降低術后肛門切口的水腫現象,促進創面的愈合與收縮[14-15]。在該次研究中,與對照組各項數據相比,觀察組術后24 h疼痛評分(3.44±0.32)分,術后48 h疼痛評分(2.36±0.75)分,首次換藥時段的疼痛評分(3.43±1.12)分更低,術后24 h肛門切口水腫評分(2.07±0.36)分、術后48 h肛門切口水腫評分(1.62±0.43)分、出院前的肛門切口水腫評分(1.13±0.27)分也更低,創面愈合時間(5.85±0.78)d也更短(P<0.05),這充分說明循證疼痛護理與提肛功能操聯合應用于混合痔圍術期護理過程中的效果十分明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術后疼痛、切口水腫現象,促進創面愈合。在亓永玲等[16]文獻中,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疼痛(3.45±0.34)分、術后48 h疼痛(2.35±0.78)分、首次換藥(3.44±1.13)分低 于對照 組(5.03±0.35)分、(3.59±0.63)分、(5.28±1.46)分(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水腫(2.08±0.38)分、術后48 h水腫(1.61±0.44)分、出院前(1.14±0.29)分與對照組(2.35±0.43)分、(2.01±0.37)分、(2.11±1.03)分相比更低,創面愈合時間 (5.96±0.81)d短于對照組 (7.09±0.60)d(P<0.05)。這一文獻研究與該文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循證疼痛護理聯合提肛功能操在混合痔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尤其是在改善患者術后疼痛、切口水腫與促進創面愈合方面,效果更佳,可在臨床中加以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