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慶紅
孝感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湖北孝感 432100
臨床早產兒問題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則為早產兒腦損傷,此也為導致兒童智力障礙、腦癱等經的主要病因,所以,目前我國兒科領域攻克的重點目標也包括早產兒腦損傷。早產兒腦室旁白質損傷則為早產兒腦損傷的一種,胎兒體質量越低,胎齡越小,發病危險性越大。臨床暫無特效方式治療此疾病,目前強調早期準確診斷,早期給予對癥干預,尤其是早期正規干預和后期隨訪,均需確保進行的制度性。而現確診早產兒腦室旁白質損傷的主要且常用方式為影像學,如MRI、CT、超聲等,其中超聲因其具有無輻射、無創、可移動等優勢,可動態、及時地準確地診斷病情,已在早產兒腦室旁白質損傷癥狀中取得一定認可[1]。此方面報告雖多,但大部分研究僅局限在定性診斷,缺乏動態觀察病情的相應報告。為此,該研究納入該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早產兒分組論述此點,現報道如下。
回顧分析該院收治的早產兒80例,各患兒均接受超聲檢查,根據其超聲檢查結果分組,研究組(40例<7 d超聲檢查顱腦顯示腦白質病變者),對照組(40例<7 d超聲檢查顱腦顯示為陰性者)。對照組:胎齡31~35.3周,平均為(33.2±1.8)周;女性18例,男性22例。研究組:胎齡31.1~35.4周,平均為(33.4±1.5)周;女性19例,男性21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各研討對象均為早產兒;②均向其家屬講解此次檢查、干預方式,并簽字表結果;③病歷資料齊全;④此方案經醫院倫理會審核通過實施。排除標準:①合并神經系統異常者、感染性疾病者;②腦實質出血性癥狀者;③胎兒分娩前宮內窘迫者;④孕婦存在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者;⑤中途轉其他方式檢查者,如CT、MRI等。
均用超聲動態定量檢查各研討對象,均在出生后第1周、2周、3周、4周時接受檢查,儀器為彩色多普勒超聲東芝400和配套圖像處理系統,設置參數:增益條件和探頭頻率分別為100 dB、5.5~7.5 MHz,半卵圓中心區、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側腦室后角層區均采用矢狀面進行掃描。用配套圖像處理系統測量分析半卵圓中心部位回聲、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側腦室后角層面。以直徑0.3~0.5 cm為圓形方式、避開異常強回聲區域選取感興趣范圍(ROI),手動檢測平均灰度值,回聲強度量化標準為另一側同意位置平均灰度值。
檢查過程中,記錄患兒側腦室后角度旁白質區、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側半卵圓中心區灰度值、腦白質灰度值。
各研討對象此次超聲檢查均由醫院2名專業經驗豐富的影像學科醫生負責,若發生意見分歧,則商討確定結果。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出生后第1周、2周、3周、4周時側腦室后角度旁白質區平均灰度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側腦室后角旁白質區平均灰度值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側腦室后角旁白質區平均灰度值比較(±s)
組別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117.18±12.31 101.25±10.18 6.307<0.05 120.36±13.20 100.54±12.45 6.908<0.05 128.65±10.25 101.25±10.26 11.949<0.05 136.25±11.24 99.58±11.20 14.616<0.05
研究組患兒出生后第1周、2周、3周、4周時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平均灰度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平均灰度值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平均灰度值比較(±s)
組別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120.22±10.22 104.21±12.10 6.393<0.05 127.45±11.22 105.21±10.22 9.268<0.05 136.21±10.10 104.33±9.85 14.292<0.05 147.54±9.21 104.56±9.23 20.847<0.05
研究組患兒出生后第1周、2周、3周、4周時半卵圓中心區平均灰度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半卵圓中心區平均灰度值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半卵圓中心區平均灰度值比較(±s)
組別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104.22±10.21 98.25±9.23 2.743 0.008 107.25±8.65 99.26±10.20 3.779<0.05 111.25±8.65 99.25±10.32 5.636<0.05 116.25±10.11 98.32±10.32 7.849<0.05
研究組產后各階段各層面白質區平均灰度值逐步增高,見表4。

表4 研究組各層面、各時間段腦白質平均灰度值增加狀況
早產兒腦損傷癥狀中最具有特征性的一種形式則為腦室旁白質損傷,腦室旁白質軟化為白質損傷最嚴重的狀況[2]。從血管造影和病理學方面來看,此疾病病因為腦組織附近動脈邊緣部位缺血而造成,此位置白質處于腦組織供血末端位置,實質上,白質軟化指不同數量的小梗死灶液化轉變為軟化灶[3]。因此現公認為此疾病病因為腦組織中供血異常而發生缺血性損傷癥狀。近年,不少學者均認為[4],腦白質損傷受多種機制影響,如自由基損傷、細胞中鈣離子超載、介入興奮性氨基酸等。白質損傷病灶位置與血管走行、血管分布、血管發育存在直接性關系,血管造影術可顯示出腦組織中小血管成熟狀況。孕24~28周時,大腦后、中、前動脈發出的長穿支則已出現,直至腦室邊緣位置,尤其是外側側腦室角極部位,短穿支發育快速階段為孕32~40周時,皮層下白質供血需得到充分滿足。早產兒腦室旁白質軟化合并血管發育而出現,最易出現在背側白質、側腦室外側、后角附近白質、側腦室前角,偶爾可能會牽涉到皮層下白質[5]。
在陳蓓蕾等[6]報告中將965例早產兒納入到討論中,結果顯示共11例重度顱內出血,24例腦白質軟化,各患兒均接受CT或MRI確診。二維超聲檢查前囟發現,腦室附近白質軟化灶和實質出血灶的局部回聲增強部位彈性成像,與正常組織比較,病灶位置組織硬度更軟,圖像顯示為綠色或紅綠色,附近正常部位則為藍色或藍綠色。早產兒腦白質損傷因炎性反應和血管損傷造成的腦白質病變,此變化具有動態性。現臨床診斷早產兒腦室旁白質損傷多采用影像學方式,如CT、MRI、B超等,而B超因其具備無輻射、無創、可移動等優勢,已在早產兒腦室旁白質損傷疾病診斷中取得了一定地位,已發展為連續監測其腦組織變化的主要方式。馮婷等[7]報告納入新生兒腦室周圍回聲增強患兒分析后,結果顯示,對照組產后第7天(101.26±10.19)、第14天(100.41±12.31)、第21天(101.33±13.28)、第28天(99.76±11.17)時,這4個時間段異常組第7天(117.20±12.33)、 第14天 (120.35±13.41)、 第21天 (127.11±10.84)、第28天(136.63±12.26),對照組所測不同層面腦白質平均灰度值均低于相對應同層面異常組水平(P<0.05);異常組產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4個時間段所測不同層面腦白質平均灰度值前后差值均呈遞增趨勢。該研究中把腦區域黑白程度分灰度值,即256個等級,獲得平均灰度值,表示此區域組織含量和密度。已有報告顯示,腦白質回聲增強為損傷主要超聲表現。該文比較側腦室后角度旁白質區平均灰度值,研究組患兒出生后第1周 (117.18±12.31)、 第2周(120.36±13.20)、 第3周 (128.65±10.25)、 第4周(136.25±11.24)時高于對照組(101.25±10.18)、(100.54±12.45)、(101.25±10.26)、(99.58±11.20)(P<0.05); 比較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平均灰度值,研究組患兒出生第1周(120.22±10.22)、第2周(127.45±11.22)、第3周(136.21±10.10)、第4周(147.54±9.21)時高于對照組(104.21±12.10)、 (105.21±10.22)、 (104.33±9.85)、(104.56±9.23),(P<0.05); 比較半卵圓中心區平均灰度值,研究組患兒出生后第1周(104.22±10.21)、第2周(107.25±8.65)、第3周(111.25±8.65)、第4周(116.25±10.11) 時高于對照組 (98.25±9.23)、(99.26±10.20)、(99.25±10.32)、(98.32±10.32)(P<0.05),各層面、各時間段,研究組平均灰度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研究組患兒腦白質角質細胞崩解壞死后,吞噬巨噬細胞,加大組織密度,軸突發生水腫,此兩者同時出現,則會加大此部位平均灰度值。此外,該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患兒在出生后1周時,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平均灰度值的變化幅度高于對照組,表明早產兒腦室旁白質損傷,損害最大的區域為中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此與腦組織微血管從白質至灰質過程中的血管角度、血管走行、血管形態等存在關系[8-10]。該研究還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隨著出生時間的逐步延長而增高,且研究組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表現最典型,提示1周內超聲檢查存在腦室旁白質損傷癥狀者,預后較差,壞死部位在此后會出現溶解,進而演變為囊腔,甚至出現腦室變形、多發性囊腔,特別是最嚴重的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11],病變發展速度快,若不及時接受有效診治,其帶來的損害性存在不可逆性。
該研究結果顯示,臨床診治早產兒腦室旁白質損傷時,1周時接受超聲檢查,未顯示出腦白質損傷,一般來說,預后較為良好,反之病情會不斷變化,易發生腦室周白質軟化(PVL),各時間段的腦白質平均灰度值也對臨床評估損傷程度有利,若患者接受及時有效的分階段性治療,可最大程度確保其腦功能恢復[12]。此外,針對多區域腦白質損傷的早產兒,需加大關注度,特別是側腦室旁皮質下白質區損傷狀況,此部位因腦組織微血管從白質至灰質中,其變化具有一定特殊性,與其他部位白質區比較,治療難度和評估療效均存在較大難度,更需加大動態觀察力度。
綜上所述,臨床在診斷判定早產兒腦室旁白質損傷時,可采用超聲定量檢測方式,此方式對醫生判定患兒病情程度、制定診療方案的幫助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