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璘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院超聲科,云南大理 671000
皮膚腫瘤屬于一種常見的腫瘤疾病,而腫瘤以實 性腫瘤為主,一般情況下,皮膚腫瘤性病變也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惡性腫瘤是以后總不斷繁殖,并且能夠引起轉移,直接威脅到患者生命,簡稱皮膚癌[1-2]。目前,皮膚腫瘤在臨床治療上有諸多困難性,其中良性腫瘤包括脂溢性角化癥、色素痣或血管瘤等,而惡性腫瘤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大多數患者在出現皮膚腫瘤時,如果是良性腫瘤,可以見到腫瘤邊緣比較整齊,表面比較光滑,一般沒有比較明顯的臨床特征,惡性腫瘤相對來說邊緣不清,表面還可能會出現一些潰瘍、出血等情況。因此,對皮膚腫瘤患者越早治療,越能夠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3]。對于皮膚腫瘤患者的臨床診斷中,用于輔助檢查的方式有很多,包括CT、超聲、病理學檢查等方式。但該次研究,對皮膚腫瘤性病變患者采用高頻超聲進行檢查,相對來說,傳統的超聲檢查在臨床上已經應用多年,對皮膚腫瘤性病變的臨床診斷也能夠提供相應的數據,但是,傳統超聲在顯示腫瘤內部及周邊的微循環和硬度時、在對良性及惡性腫瘤的辨別上存在一些模糊的信息,并不能夠為醫生準確的診斷病情提供可靠的依據。為了更好地反映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區別,并能夠更準確地反射出它們的影像學特征[4]。該文方便選取該院在2017年2月—2019年2月確診的皮膚腫瘤性病變患者70例進行研究,采用高頻超聲對皮膚腫瘤性病變的患者進行檢查,并研究其對臨床診斷的意義和價值,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確診的皮膚腫瘤性病變患者70例進行研究,依據檢查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成傳統組和對照組,其中傳統組患者男17例,女18例;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為(38.52±2.63)歲;體質量52.8~80.5 kg,平均體質量(63.28±5.34)kg。對照組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齡24~58歲,平均年齡為(38.64±2.82)歲;體質量53.5~78.6 kg,平均體質量(62.86±5.26)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次研究的所有病例均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在知情的前提下簽署協議,并自愿加入該次研究。
傳統組患者采用普通超聲進行檢查,具體由醫護人員協助患者采取對應的體位,對皮膚表面出現腫瘤的位置進行超聲掃描。
對照組患者選擇高頻超聲儀進行檢查,超聲儀器選擇LOGIQE8型號進行掃描,醫護人員告知患者采取臥位、坐位等對應皮膚位置的體位,將皮膚表面的腫塊充分暴露出來,在探頭處涂抹一定量的耦合劑,再將探頭放在包塊表面處,對患者的腫瘤內部進行全面的掃描,將腫瘤處的回聲情況、血流情況、大小、邊界、形態等情況進行掃描并觀察,再由彩超記錄人員將其詳細記錄。
觀察惡性腫瘤及良性腫瘤應用高頻超聲進行檢查后的影像學特征,對發生病變的部位及腫瘤最大徑線情況進行對比和記錄。對傳統組和對照組患者采用不同檢查方式檢查后的檢出率進行對比,其中檢出率越高,說明超聲檢查的效果越好。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應用高頻超聲檢查后的檢出率情況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超聲檢出率情況對比
由該院的專業醫師對患有皮膚腫瘤性病變的患者進行診斷,確認該院70例皮膚腫瘤性病變患者中有38例為良性皮膚腫瘤,有32例為惡性皮膚腫瘤。經高頻超聲檢查后,發現38例良性皮膚腫瘤患者中有20例腫瘤位置在頭面部,有8例在頸部,有7例腫瘤位置發生在四肢,僅有3例患者腫瘤位置發生在軀干部,而惡性腫瘤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腫瘤部位發生在頭面部,有1例患者腫瘤部位在頸部,有1例患者的腫瘤位置在四肢,剩余的25例患者腫瘤位置均發生在軀干部,由此可見,良性腫瘤患者的腫瘤位置多發生在頭面部、頸部、四肢部位的人數多于惡性腫瘤患者,發生在軀干部的人數少于惡性腫瘤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病變位置情況比較[n(%)]
良性腫瘤患者中腫瘤的最大徑線明顯小于惡性腫瘤的最大徑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患者腫瘤最大徑線對比[(±s),mm]

表3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患者腫瘤最大徑線對比[(±s),mm]
腫瘤類型腫瘤最大徑線良性腫瘤(n=38)惡性腫瘤(n=32)t值P值20.22±2.51 48.58±1.43 56.607<0.01
臨床上,皮膚腫瘤性病變多以良性腫瘤為主,而惡性腫瘤一般比較少見,但是良性皮膚腫瘤的患者一般比較容易忽視這種疾病,往往有些惡性腫瘤就是通過良性腫瘤慢慢過渡和發展過來的,病程相對較長,所以極容易忽視,待病情惡化或發生轉移后,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因此,臨床上,對于皮膚腫瘤的檢查和辨別特別在重要,尤其是對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辨別,間接影響到醫生對皮膚腫瘤性病變治療的效果[5]。一般情況下,傳統超聲檢查對皮膚性腫瘤性病變的臨床診斷并不十分準確,因傳統超聲的分辨率和敏感性并不是特別突出,對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鑒別上,存在一些差異。而高頻超聲,能夠準確地分辨出腫瘤發生的位置,良性腫瘤一般都會以頭面部、頸部及四肢部位較為多見,惡性腫瘤的病變位置一般都會發生在軀干部,如鈣化上皮瘤多發生在頭面部,毛細血管瘤、皮膚纖維瘤等好發于軀干部,血管瘤好發于四肢[6-7]。該次研究發現,一些惡性腫瘤多發于軀干部,該文通過對惡性腫瘤和良性腫瘤患者應用高頻超聲檢查后發現,良性腫瘤患者的腫瘤位置發生在頭面部、頸部、四肢部位的人數多于惡性腫瘤患者,發生在軀干部的人數少于惡性腫瘤患者(P<0.05)。另一方面,高頻超聲對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最大徑線能夠清晰的計算出,一般情況下,皮膚良性腫瘤患者的腫瘤最大徑線都比較小,并且邊界比較清晰,而相比皮膚惡性腫瘤而言,邊界不清晰,而且腫瘤的最大徑線相對比較大,而該文通過對惡性腫瘤和良性腫瘤患者應用高頻超聲檢查后發現,惡性腫瘤患者的腫瘤最大徑線明顯大于良性腫瘤患者的腫瘤最大徑線(P<0.05)。與此同時,該文選取其中35例皮膚腫瘤性病變的患者選擇傳統的超聲進行檢查,而傳統超聲相比高頻超聲來說,敏感性和準確性均比較低,定位情況并不十分清晰,但對皮膚腫瘤性患者的檢出情況相對較高,只是效果并不能夠超過高頻超聲,該文通過對比傳統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超聲檢查檢出率情況,對照組患者檢查出的陽性人數為34例,占比97.1%,對比傳統組患者檢查的陽性人數27例,占比率77.1%,更高(P<0.05)[8-11]。鐘琳等[12]《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皮膚實性腫瘤診斷價值的初步研究》的研究結果顯示惡性腫瘤的平均最大徑線大于良性腫瘤組,良性組腫瘤多位于頭面部、頸部和四肢,而惡性組腫瘤多位于軀干部(P<0.05),通過超聲對皮膚腫瘤的診斷得出,527個病灶中共發現524個,檢出率為99.43%,檢出率較高,這與鐘琳等人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皮膚實性腫瘤診斷價值的初步研究》研究的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皮膚腫瘤性病變患者應用高頻超聲進行檢查后的發現率比較高,對比傳統超聲來說,檢出率更高,能夠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準確的數據,值得被推廣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