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飛



近年來,我國綠色信貸發展良好,綠色信貸規模逐年提升,綠色金融成效開始顯現。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12.5萬億元,可再生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節能環保等成為綠色信貸投放的主要領域。
但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產品較為匱乏,創新性不夠,未能充分滿足市場的綠色需求。同時,綠色信貸投放周期較短,資產質量、投放效果均有待觀察。如何進一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產品創新,是擺在各家商業銀行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的現狀
我國綠色信貸規章制度不斷完善。1995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貫徹綠色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首次就綠色信貸提出要求。這是初步的探索階段。2007年7月,國家環??偩帧⒅袊嗣胥y行、銀監會(現銀保監會,下同)共同出臺《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環發〔2007〕108號),將綠色信貸管理上升為一項政策制度,是綠色信貸政策發展進程中的一項重要舉措。2012年1月,銀監會發布《綠色信貸指引》(銀監發〔2012〕4號),對綠色信貸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6月,銀監會印發《綠色信貸實施情況關鍵評價指標》(銀監辦發〔2014〕186號),旨在為銀行綠色評級提供政策指導。2015年1月,銀監會、發改委聯合發布《能效信貸指引》(銀監發〔2015〕2號),鼓勵商業銀行以能效信貸為準繩,不斷調整信貸結構的授信方式,完善綠色信貸的政策體系。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銀發〔2016〕228號),明確了綠色金融的范圍,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指導意見。這一年也成為我國綠色金融元年。2017年6月,國務院批準浙江、廣東、江西、貴州、新疆5?。▍^)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這一舉措標志著我國綠色信貸業務已由政策層面的頂層設計向實踐層面的具體落實上轉換。2019年3月,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以及解釋說明文件,為綠色信貸發展提供了產業指引。2020年5月,人行組織建設的綠色金融指標體系可視化系統成功上線,該系統有助于降低綠色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性,擴大綠色金融服務的范圍和覆蓋面。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規模不斷增加。截至2020年末,我國主要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為11.95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93%,占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88%。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幣綠色信貸余額已超過13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并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2.3個百分點;其中,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12.5萬億元,同比增長4.6%,我國綠色信貸發展形勢良好(見圖1)。
目前,我國綠色信貸規模為世界第一,國有大行及大型股份制銀行是綠色信貸供給的主體。2019年,我國六大國有銀行綠色信貸余額總額為4.96萬億元,綠色信貸比率平均為6.93%(見表1、表2);在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浦發銀行2019年的綠色信貸余額達到2260億元,位居同類型銀行第一,綠色信貸比率為5.69%;在地方性銀行當中,江蘇銀行2019年的綠色信貸余額達到859.59億元,位居同類型銀行第一,綠色信貸比率為8.26%??傮w上,國有大行及大型股份制銀行成為我國綠色信貸的主要貢獻者,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中堅力量。
綠色信貸產品創新成效逐步顯現。一方面,綠色信貸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越來越多的產業開始走綠色發展之路。截至2020年末,國內清潔能源產業信貸余額首次突破3萬億元,超過同期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三個主要高耗能領域的貸款總量。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通過綠色信貸間接促成節能減排的實現,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程度。依照綠色信貸資金占綠色項目總投資的比例計算,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每年可支持標準煤節約超過3億噸,二氧化碳減排當量超過7億噸。以農業銀行為例,綠色信貸支持下的節能環保項目每年可節約標煤超過26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當量接近6000萬噸。
我國綠色信貸資產質量整體較好。近五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不良貸款率保持在0.73%以下,遠低于同期各項貸款的不良水平,綠色信貸平均不良率為0.47%;截至2020年末,綠色不良信貸余額為390億元,不良率為0.33%,比同期企業貸款不良率低1.65個百分點(見圖2)。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實踐路徑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全面推廣落地的時間并不長,可復制、成熟型的綠色信貸業務模式較少。總體而言,綠色信貸的創新發展由高到底可劃分為四個層次:戰略層、產業層、產品層以及外在輔助的政策引導支持層。
戰略層面:綠色信貸成為全行戰略。以興業銀行為例,該行結合信托、證券、基金等多項金融業務,創新推出“綠色金融集團”發展模式,并建立了一整套先進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推出了排污權抵押貸款、碳資產質押貸款等產品,在綠色信貸領域獨樹一幟。2008年,興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為33.04億元,綠色信貸比率為0.66%;到2019年,其綠色信貸余額達1.01萬億元水平,綠色信貸比率達29.37%(見表3)。
國有大行中,農業銀行較早啟動綠色金融業務。該行從總行戰略角度出發,制定全面的綠色信貸政策,并通過不斷完善綠色信貸政策、構建綠色信貸指標體系、加強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強化環境和社會風險治理等措施促進全行實現綠色發展。目前,農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指標已經涵蓋鋼鐵、水泥、石化等18個行業,涉及客戶8000多戶。截至2020年末,農業銀行綠色信貸整體余額達1.51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2%,成為綠色信貸領域的佼佼者(見表4)。
產業層面:從區域特色產業出發,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助力區域生態修復和經濟轉型。以晉商銀行為例,該行在綠貸通、綠直融、綠創融、綠融通等“綠系列”金融產品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綠色信貸業務。一方面,逐步退出“兩高一?!碑a業,支持舊產業升級改造項目(見表5);另一方面,不斷向清潔能源生產、能源環保類等產業傾斜,大力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截至2020年末,晉商銀行綠色信貸余額為52.15億元,同比增長39%;截至2021年3月末,該行各類綠色產業提供資金支持余額已達92.41億元(見圖3)。
產品層面:以綠色信貸產品為抓手,從自身所熟悉的領域打開突破口,逐步深入到綠色領域。以武漢眾邦銀行為例,2021年7月,該行以“鄉村振興貸”為綠色信貸的拳頭產品,率先在湖北潛江小龍蝦產業鏈實現落地,并逐步向隨州香菇、湖北楚茶、三峽柑橘等特色農業鏈延伸,成為民營銀行陣營中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典型(見圖4)。
政策引導支持層面: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培育綠色金融樣本。以福建省為例,該省轄內各大商業銀行與三明市、永安市、南平市合作,通過銀政合作、銀企合作的方式,為地方產業實現綠色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并創新推出了具有可復制的綠色金融發展模式,形成了綠色金融創新成果,如綠色金融服務中心、電力綠色貸、VCS林業碳匯交易、綠色轉型貸、林業碳匯貸等(見表6)。
以三明市“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為例,多家銀行推出了系列綠色信貸服務。其中,農業銀行推出了“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綠盈鄉村”服務模式;興業銀行推出了“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綠色制造”服務模式(聚焦轄區傳統制造業以及石墨烯、稀土新能源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能效、水效和環保提升改造);郵儲銀行推出了“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綠色創業就業”服務模式(支持綠色就業、創業);三明農商銀行推出了“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綠色消費”服務模式;建設銀行推出了“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綠色建筑”服務模式;農合機構推出了“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綠色特色農業產業”服務模式(見表7)。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的發展瓶頸
對綠色發展理念認識不到位,社會責任意識不足。部分銀行迫于政策壓力投放綠色信貸資金,并未真正意識到開展綠色信貸的長遠意義,社會責任感不足。一些銀行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既缺乏頂層規劃,也缺少相應的考評機制,綠色發展積極性欠缺;一些銀行機械地執行監管要求,僅注重短期效益,未做長遠考慮,在執行標準上缺乏專業度,導致綠色金融流于形式。
綠色信貸專業人才缺乏。綠色信貸多涉及節能環保、綠色農業、綠色建筑等專業性強的行業,銀行在業務開發、信貸審批、風險評估、貸中監管、貸后管理等諸多環節需要配置專業的人才。同時,有必要組建專業的綠色信貸部門以從事專業化的綠色信貸業務經營工作,并以敏捷組織和創新機制為保障,建立模塊化、組件化項目作戰單元進行業務開發。但是就目前來看,部分商業銀行在此領域并無特別耕耘,相應的人才較為缺乏,相應的組織結構也難以保障項目的順利開展。結果是,在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綠色信貸領域大多由非專業人才兼任,對項目的評估容易產生偏差。
綠色信貸產品種類不全、創新不足。我國綠色信貸以產業、企業的綠色項目為主,主要集中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熱力、燃氣等生產領域,有關個人及家庭的綠色信貸、綠色信用卡、綠色理財等產品不夠豐富,無法形成全方位的綠色金融發展氛圍。
風險緩釋措施不足,綠色信貸擔保機制不健全。綠色信貸面向的產業前期資金投入規模大、見效慢、周期長,且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而商業銀行現有的風險管理機制主要是基于傳統業務模式,還未就綠色信貸業務建立起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同時,綠色信貸擔保機制有待建立,增信措施有待完善,特別是基于未來收益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等無形資產權利質押制度有待梳理完善,與之相關的技術標準制定、擔保制度建設、評估框架搭建、監管指標設置等一系列基礎性工作需要加速推進。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的因應策略
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綠色信貸發展,促進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某一家銀行的責任,而是需要全社會各個層面協同合作、共同推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政策與監管層面
加強構建綠色信貸政策體系和明確的監管要求。一是要加快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指引,明確綠色信貸、綠色標的的統計口徑、考核標準等,做到“實質重于形式”;二是要聯合環保、司法、商務等部門共同制定綠色產業目錄和聯合懲戒機制;三是可嘗試建立企業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并與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進行對接,為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決策提供環保評價依據。
進一步完善綠色信貸擔保機制。不斷完善綠色信貸擔保機制,降低綠色信貸業務風險。一是創新推動并豐富綠色信貸抵質押物品種,同時推動配套法規制度建設工作。二是推動碳排放權、排污權、專利權等作為增信手段納入綠色信貸產品創新活動當中,提高綠色信貸的風險管控質量。三是在業務模式上加強創新,融合擔保公司、保險機構、政府基金、投資機構等外部主體,加強銀保、銀政、銀擔、銀企等合作,建立風險共擔機制。
制定綠色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金融最終要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并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會影響甚至決定金融資源的配置。因此,要不斷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考核偏向,將綠色發展原則引入到政績考核體系中,將綠色政績作為考評政績的重要尺度,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實現綠色發展,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綠色領域。
商業銀行層面
提高認識,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理念。商業銀行需要將綠色發展理念上升至銀行戰略層面,摒棄短期利益考量,注重長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內部信貸政策制定、風險管理要求、組織架構設計、人才晉升路徑等不同層面進行統一部署。加強理念教育和政策宣導,在銀行內部前、中、后臺之間達成綠色共識,為綠色信貸業務的開展奠定基礎。
增強商業銀行綠色產業投研能力。綠色產業涉及領域廣闊,專業性強,商業銀行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才能持續推進綠色金融服務。為此,商業銀行可組建綠色信貸部門,集市場調研、產品研發、業務推廣、信貸管理等于一體,實現扁平化管理。同時,配套建立快速市場響應機制,提高組織溝通效率,組建敏捷化項目團隊,以提高產品和業務的開發效率。此外,要加強綠色信貸領域的人才培養:一是注重復合型人才選拔和培育;二是可通過行業溝通、產業調研等方式提升員工的洞察力和專業能力;三是要加強銀行內部的跨部門溝通,增進專業互信、專業互通。
完善商業銀行內部綠色信貸業務標準。商業銀行應結合法規政策和監管要求,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完善內部信貸政策,制定更加細化的綠色信貸投放標準和統計口徑,將綠色要求落實在信貸投放之前,保障資金真正流向綠色領域。同時,部署完善綠色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在風控環節嵌入環境與社會評價因子,搭建科學的風控模型。此外,要設置合理的綠色信貸考核評價機制,提高相應的獎勵措施。
不斷加強綠色信貸產品創新。一方面,促進原有的“非綠”轉“綠”;另一方面,開發出新的綠色業務。要在原有的對公綠色信貸產品體系基礎之上加強產品的多樣化開發,以滿足不同行業、不同主體發展所需。尤其要注重產業鏈思維,深入到產業鏈中探索綠色信貸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在個人綠色信貸產品領域加強創新,豐富個人綠色金融產品體系。例如,開發個人綠色消費貸、綠色信用卡、綠色個人經營貸等產品,充分發揮個人群體的力量,打造全能型“綠色銀行”。
環境治理層面
加快制定綠色產業目錄和綠色評判標準,解決“何為綠”的問題。由于缺乏一個統一的評價體系,社會各界對綠色標準掌握的尺度各不相同,綠色信貸最終的投放效果無法合理評估。因此,需要從環境治理的層面出發,分產業、分行業、分鏈條、分區域制定更為明確的綠色標準,解決“何為綠”的困擾,為綠色信貸提供參考。
完善環境治理體系,科學執法、嚴格執法并重。“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確保環保執法的及時性、有效性和權威性,結合綠色目錄和綠色標準開展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通過專業、科學執法保障綠色發展,實施合理的獎懲措施引導產業走綠色發展之路,與金融部門的綠色金融發展形成協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福建華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