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壽,麥日娟,程曉婷
(遂溪縣人民醫院,廣東 湛江 524300)
腦梗死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主要是由于大腦粥樣硬化使得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不足,導致腦組織壞死,好發于中來年人群,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壓[1]。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腦血栓等是導致腦梗死發生的重要原因,發病后患者容易出現偏癱、意識模糊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病情嚴重者還會陷入昏迷,甚至死亡,給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2]。臨床對腦梗死多采用血管介入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腦組織微循環狀態,保護患者的神經功能[3]。有研究發現,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穩定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鑒于此,本文將55例進行血管介入治療的腦梗死患者為例進行分析,試探討多元化護理干預對患者神經功能、心理狀態以及遵醫行為的影響,報告具體內容請看下文。
研究例數有55例,研究對象是行血管介入治療的腦梗死患者,研究時間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中男女的占比為14:13;患者年齡區間范圍在42歲至73歲,平均(55.89±2.18)歲。研究組中男女的占比為15:13;患者年齡區間范圍在43歲到73歲,平均(56.14±2.22)歲。對比分析兩組的各項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55例患者經CT檢查確診為腦梗死;(2)患者容易進行血管介入治療;(3)本次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研究并簽字。
排除標準:(1)患者的心肝腎等器官存在嚴重功能障礙;(2)患者的梗死部位存在血性變化;(3)患者既往服用過血管緊張素抑制劑;(4)患者的精神異常或存在認知障礙,不能配合完成治療和護理。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具體方法為:術后加強對患者的各項體征監測,包括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注意事項,叮囑患者臥床休養,指導患者合理飲食;等到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鍛煉,促使患者盡早康復。
研究組開展多元化護理,詳細方法為:①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仔細評估患者的具體情況,了解患者對腦梗死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幫助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不斷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②加強對患者的康復鍛煉。在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在床上開展肢體被動訓練與主動訓練,在康復訓練3天后結合患者的疲累感調整運動強度,為患者制定合適的訓練方案。③加強對患者的情緒疏導。術后由專業的心理醫生來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結合評估狀況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情緒疏導方法。④術后定時為患者進行按摩,對患者進行健康護理,確保患者能夠放松身心和肌肉。⑤在介入治療后,可以為患者進行音樂療法,結合患者的喜好選擇合適的音樂,每周播放3次,每次播放時間為20min,播放時間盡可能選擇在患者睡前20min。⑥仔細評估患者的運動、飲食以及用藥等方面的情況,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行為,不斷提升患者的遵醫行為。
(1)比較兩組的神經功能與心理狀態,①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的神經缺損程度,量表內容包括意識水平、肌力、失語、共濟失調和感覺等13個方面,總計42分,分數越高,評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5]。②心理狀態:評估標準參照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焦慮量表計為0~64分,抑郁量表計為0~68分,分數越高,評定為心理狀態越差[6]。
(2)統計兩組的遵醫行為,采用本院自制遵醫行為調查表進行評估,從合理飲食、規律用藥、心態平穩以及運動鍛煉四個方面進行判斷,占比越高,評定為遵醫行為越良好。
研究所得數據均錄入至Excel 2019中予以校對,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處理。()表示計量資料,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用t檢驗,而計數資料用卡方(χ2)檢驗。P評定檢驗結果,P>0.05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有統計學差異。
從表1的結果能夠看出,干預前,在NIHSS評分、HAMA評分以及HAMD評分上,兩組的數據較為相似,差異不大(P>0.05);經護理干預后,兩組的數據明顯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評價分析兩組神經功能以及心理狀態的差異(,分)

表1 評價分析兩組神經功能以及心理狀態的差異(,分)
從表2的結果可以發現,在合理飲食、規律用藥、心態平穩以及運動鍛煉的占比上,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評價分析兩組遵醫行為的差異[n(%)]
腦梗死屬于神經科比較常見的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據相關調查統計發現,在腦卒中患者中,腦梗死的占比高達75.0%以上[7]。腦梗死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危險因素較多,包括①糖尿病;②肥胖、高血脂癥;③吸煙酗酒;④冠心病等[8]。腦梗死的發病比較突然,病情進展比較迅速,常常在睡眠或者安靜的狀態下發病,在發病1個小時~2個小時內可以達到峰值,患者容易出現感覺障礙、顱內壓升高等癥狀,病情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肢體癱瘓、癲癇等情況,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9]。目前,臨床尚未研究出腦梗死的特效藥,多通過治療來改善腦部組織的血液微循環、恢復大腦的血液供應。血管介入是臨床治療腦梗死的一種新技術,可以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但是腦梗死會影響患者的后續治療與預后,需要加強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
多元化健康教育是近些年新興的護理模式,其主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類健康需求提高而形成的,目前已在臨床廣泛應用。譚娟[10]在研究中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在腦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療后實施多元化護理干預可以提升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患者盡早康復。本次研究結果也發現,研究組經多元化護理干預后,其NIHSS評分與遵醫行為明顯優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提示多元化護理的干預效果更佳,可以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追其原因是:多元化護理把患者作為護理工作的關鍵點,對患者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全程全面的護理干預,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促使患者全面康復[11]。通過了解患者對腦梗死的認知程度,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能夠加深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強化患者對疾病健康與控制的意識;加強康復訓練可以有效促進患者的腦動脈微循環,改善腦組織的血液循環狀態,防止血栓的形成,從而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遵醫囑進行干預可以規范患者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飲食、運動以及用藥習慣,從而提升患者的遵醫行為,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12]。本次研究發現,在HAMA評分與MAMD評分上,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多元化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追其原因是:為患者開展心理指導,能夠舒緩患者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促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后續治療。
綜上所述,多元化護理用于行血管介入治療腦梗死患者的效果顯著在,在保護患者神經功能以及舒緩患者心理狀態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遵醫行為,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