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云
(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江蘇 南京)
血常規分析是臨床常規開展的檢驗項目,主要通過對外周血各類細胞的比例及細胞內組分的分析以獲取相關的病理信息,從而協助疾病的臨床診斷[1,2]。在臨床實踐中,一般實驗室進行血常規分析采用抽取靜脈血的方式對患者的血常規指標進行分析,這樣獲得的結果相對穩定[3]。然而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實驗室也會采用采集手指末梢血的方法來進行血常規的檢測。由于采血方法的不同末梢血與靜脈血的結果存在偏差[4,5],為此,筆者選取120例患者,分析其性別與年齡對二者結果一致性的影響。
從本院選取住院的120例患者,依年齡階段<30歲,40-50歲,>60歲分為三組,每組分男、女各20例。
由同一個采血員分別采集每個受試者抽取2ml空腹肘前靜脈血與20μl手指末梢血,采用同一種方法在邁瑞BC-5380血細胞分析儀(中國深圳)上進行分析,包括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血紅蛋白(hemoglobin,Hb)、平均紅細胞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血小板(platelet,PLT)。所有采集的血液必須在2h之內檢驗完成。分析年齡及性別對二者結果一致性的影響。
見表1。
表1 靜脈血與末梢血血常規結果比較()

表1 靜脈血與末梢血血常規結果比較()
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間的血常規結果分析()

表2 不同性別間的血常規結果分析()
(1)<30歲:兩種采血方式除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RBC、PLT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P>0.05),其他結果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依性別分組比較,男性組兩種采血方式中除MCV、MCH、MCHC外,其余指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女性組中除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MCHC、PLT外,其余指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0-50歲:兩種采血方式的WBC、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Hb、MCV、MCH、MCHC的結果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PLT、淋巴細胞結果在兩組中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依性別分組比較,男性組的兩種采血方式的結果中除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RBC、MCHC結果有統計學差異外,其他指標均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女性組中除WBC、單核細胞、淋巴細胞、HB沒有統計學差異,其他各組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
(3)>60歲:兩種采血方式的血常規結果中WBC、中性粒細胞、Hb的結果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結果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依性別分組比較,男性組的兩種采血方式的結果在WBC、中性粒細胞、HB中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現階段,醫學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常規檢驗的要求,臨床上常用到的血常規檢驗方法包括靜脈血檢驗、動脈血檢驗以及末梢血檢驗[6-8]。本研究中末梢血與靜脈血的血常規結果差距較大。其中40-50歲年齡段患者的末梢血結果與靜脈血的結果更加接近。三個年齡段中,年齡越大性別差異對兩種采血方法結果的影響就越小。推測可能是因為該年齡段的手指末梢的組織結構與組織液的分布更加利于得到靜脈血[9-11]。而從結果來看,末梢血的各項指標均較靜脈血高,可能是由于末梢采血組織液分布少的原因。本研究中WBC受到的影響最大,而RBC與PLT相對偏差較大。而RBC對于疾病的診斷往往需要與紅細胞壓積(hematocrit,HCT)、MCH、MCHC進行聯合,因此不建議采用末梢血代替[12]。同樣,PLT在實驗中發現結果偏差較大,不建議采用末梢血。
綜上所述,臨床實踐已經證實成人血常規分析以靜脈血為主,在特定情況下可以用男性,40-50歲年齡段的人群末梢血進行血常規分析WBC、中性粒細胞等結果,用于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