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銀萍,劉洪利,祝雙,張萍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高血壓為發生率較高的心血管系統疾病,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特征使體循環動脈壓升高。而隨著病程進展,高血壓疾病還會累及多個器官系統,導致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如心腦血管意外、高血壓腎病等[1]。臨床中治療高血壓的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且患者需要長期堅持用藥,才能夠收到比較好的血壓控制效果。但是對于一些高血壓患者來說,如由于原發性醛固酮、嗜鉻細胞增多癥等導致的高血壓,需要接受手術治療[2]。手術都具有一定的創傷性,為了保證手術的順利開展,需要對患者采取術中麻醉措施。而在術后麻醉蘇醒期,患者可能出現躁動以及其他一些相關并發癥,影響患者的手術安全、術后康復等[3]。為此,需要加強對患者麻醉復蘇期間的觀察以及護理管理。本研究對高血壓手術患者采取了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措施,收到了比較顯著的護理效果,本文對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報道。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入選的研究對象共有60例,均為2020年1月至11月在本院接受高血壓手術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且均符合手術指征。對這些患者實施對照分組,具體如下:(1)常規組(常規護理)共有患者30例,對患者性別情況進行統計,男∶女=18:12,對患者的年齡情況進行統計,其中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8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49歲,中位值為(59.23±4.53)歲。(2)管理組(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共有患者30例,對患者性別情況進行統計,男∶女=17∶13,對患者的年齡情況進行統計,其中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9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50歲,中位值為(59.82±4.66)歲。對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情況實施統計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常規組患者按照常規模式開展麻醉復蘇護理,按照術后麻醉復蘇的工作規范,將手術后患者送入到麻醉復蘇室,觀察患者麻醉復蘇期間的各項生命體征以及異常情況,做好針對性的護理,在患者麻醉蘇醒,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將其送回病房。
1.2.2 管理組
將該組患者送入到麻醉復蘇室后,給予其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內容如下:(1)成立護理管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麻醉科護士長(副組長)、麻醉護士(組員)、護理部主任(組長),對小組成員加強專業培訓,使他們都能夠嚴格掌握工作職責、工作規范等[4]。為了提升小組成員的工作責任感、積極性,定期對他們實施專業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年終考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組員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工作中能夠更認真負責,使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得到有效提升[5]。(2)加強小組成員管理:組長和副組長負責對組員工作的安排,根據組員的專長,合理安排工作崗位,且制定合理的輪班制度,確保組員能夠有比較充分的休息時間,同時又不會影響工作[6]。可以在工作高峰期增加護理人員排班,在工作量較小時安排護理人員休息,讓其能夠在工作中保持更為旺盛的精力。同時還需要對麻醉復蘇室人員嚴格進行無菌管理,防止發生交叉感染。(3)麻醉復蘇室管理流程:在患者手術結束之后,麻醉復蘇室工作人員及時將患者接入到麻醉復蘇室中,并與手術室護士加強溝通交流,以便對手術情況有全面詳細的了解[7]。在麻醉復蘇室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進行針對性的護理管理措施的制定。(4)環境管理:麻醉復蘇室的環境、各類物品等應當嚴格進行清潔消毒,保持室內整潔干凈。對其中各類用到的物品、要求等進行定期清點、整理,保證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夠第一時間對患者展開救治[8]。
(1)對兩組患者的麻醉蘇醒時間情況進行統計對比。(2)對兩組患者中發生并發癥的情況進行統計對比。
與常規組患者相比較,管理組患者的呼之睜眼時間、呼之握拳時間、拔管時間這幾項指標用時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管理組患者得以更快蘇醒。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情況對比[()/min]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情況對比[()/min]
麻醉蘇醒期,管理組中發生并發癥的患者僅有1例,占比為3.33%,明顯低于常規組的16.67%(5/3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高血壓手術患者在手術結束之后,受到麻醉作用的影響,可能導致一些并發癥的出現,如惡心嘔吐、躁動、血壓異常變化等[9,10]。為此,需要做好患者麻醉蘇醒期的護理管理措施,以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本研究對麻醉復蘇室中的高血壓手術患者采取了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措施。結果顯示,這些患者的麻醉蘇醒時間顯著縮短,并發癥率明顯降低。該研究提示,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在高血壓手術患者麻醉復蘇室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