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代清,王小軍
(宜城市中醫醫院,湖北 宜城)
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常見骨損類型,以中老年患者為主要發病人群,因老年患者隨著年齡增加,骨密度及骨強度降低,于日常生活中伴有不同程度骨質疏松情況,極易出現骨折情況,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因橈骨生理結構特異性,繼發骨折后嚴重影響患者功能活動,骨折端伴有明顯疼痛情況,對老年患者身心健康具有嚴重影響,針對橈骨骨折開展有效的治療對策尤為重要[1,2]。基于臨床醫學發展限制,現階段針對橈骨遠端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保守治療主要借助石膏外固定手段,以促使骨折端自然愈合,臨床操作簡單,治療費用較低,但由于石膏外固定影響因素較多,極易導致骨折端位移,繼發愈合不良或畸形愈合情況,骨愈合周期較長,臨床應用安全性較低[3,4];手術治療主要以切開復位內固定方式,以獲得最佳復位,加強骨折端穩定性,利于骨愈合,可有效縮短骨折端愈合周期,臨床開展需滿足一定手術指征,針對老年患者,因其手術耐受度較低,手術開展風險較高,嚴重挑戰骨科醫生臨床操作技能,針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探究高效、安全的治療措施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5]。
共計收入102例患者進行平行比對,均為筆者單位骨科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接收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依據患者入院時間均分小組,實驗A組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齡58-71歲,均齡(67.88±2.01)歲;實驗B組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齡55-74歲,均齡(68.01±1.99)歲;兩組患者入組資料做統計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研究開展指征。
納入標準:(1)102例觀察對象均符合《骨折臨床診治指南》中對橈骨遠端骨折的評估依據[5],遠端繞腕關節面臺階、對位不佳>2mm,尺傾角度≥10°,橈側掌傾角度≥5°,患者均伴有外傷史;(2)所選患者均對本研究項目知情,授權病歷資料進行數據分析。
兩組患者均由骨科相同手術小組實施,于術前借助C型臂X線透視下,對其病灶情況進行客觀評估,以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實驗A組患者采用保守治療,于C型臂X線透視下,進行手術復位,待獲得滿意復位后,采用小夾板進行外固定,合理調節固定松緊情況,避免壓迫局部血液循環,觀察骨折端腫脹情況,叮囑患者定期進行復查;
實驗B組患者采用手術治療對策,客觀評估手術病灶情況,制定手術入路,依據老年患者機體耐受度情況,選取合適麻醉方式,指導患者呈仰臥位,對手術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及鋪巾,適當將其患肢外展,確保最佳手術視野后,開展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于患者掌側圍麻醉入路,逐層分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后,加強動脈保護,避免手術入路損傷屈肌腱、橈動脈及正中神經等,逐層深入后,暴露骨折斷端,借助克氏針及手法牽引等,促使骨折端復位,采用2.0mm規格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并于床旁透視機的輔助下,明確復位情況,以確保復位穩定性,待獲得較好復位結果后,借助梯形鎖定鋼板進行內固定;針對伴有骨折斷端骨缺損患者,可采用自體骨植入的方式,依據其骨損情況,制備成適宜的規格,置入缺損部位;所選患者術后均開展腕關節功能鍛煉,由相同康復醫師開展康復指導,要求以患者機體耐受度為宜,避免追求康復效果,導致骨折端位移情況發生;于術后開展有效的切口管理,避免切口感染;針對術后疼痛嚴重患者,遵醫囑給予患者止痛藥物,開展有效的飲食管理,確保患者機體營養均衡。
統計比對治療后橈骨高度、尺傾角度、橈側掌傾角度等指標;統計分析治療后不良反應。
實驗B組橈骨高度低于實驗A組,尺傾角度、橈側掌傾角度高于實驗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骨折治療情況統計()

表1 兩組患者骨折治療情況統計()
實驗A組8例繼發不良反應,5例表現骨折端腫脹,3例表現為骨折移位,發生率15.69%,實驗B組2例繼發不良反應,1例表現切口感染,1例表現內固定松動,無內固定脫落情況發生,發生率3.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橈骨遠端骨折以老年患者為主要發病人群,因老年人伴有不同程度骨質疏松情況,骨密度及骨強度降低,于外力作用下,極易繼發骨折情況發生,影響老年患者晚年生活質量;因老年人骨自愈能力降低,骨折發生后,需開展有效的治療對策,以促使骨折端復位良好,避免畸形愈合情況發生[6]。臨床學者針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治療尚無統一論證,部分學者認為,因老年患者機體耐受度較低,手術開展風險性較高,依據其橈骨遠端骨折情況,對患者生命安全無不良影響,可采用保守治療的方式,借助石膏外固定的方式,促使骨折端自然愈合,有效降低手術操作等對患者機體健康的影響,為最佳治療方案;同時保守治療操作簡單、費用低廉,無二次損傷情況,臨床治療不會導致腕部血管、神經損傷等,臨床開展安全系數較高;但于臨床治療中發現,因老年患者機體自愈能力降低,保守治療周期較長,受生活、運動等影響,極易出現骨折端位移、腕部畸形愈合等情況發生,嚴重影響老年患者機體健康,易導致不良醫患糾紛[7]。部分學者針對老年患者機體狀況及橈骨遠端骨折治療需求,建議開展手術治療對策;隨著手術技術的完善,手術安全系數提高,針對手術風險性,于手術可控范圍內,促使骨折端達到最佳解剖復位效果,最大程度降低畸形愈合情況發生;同時于術后配合有效的功能鍛煉,可顯著縮短橈骨遠端骨折愈合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手術治療同樣具有一定弊端,因手術為侵入性操作,手術風險性較大,于手術開展期間,借助有效的麻醉阻滯,對老年患者機體負擔較大,極易導致麻醉阻滯不良反應發生[8]。同時,臨床治療費用較高,老年患者接受程度較低;本研究筆者為探究適配的治療方案,特選取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為分析對象,分別采用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方案,經平行比對數據顯示,保守治療、手術治療于橈骨遠端骨折應用中均具有顯著療效,手術內固定療效更佳,可于臨床深化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