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琳,黃利青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眼科,廣東 廣州)
白內障為臨床常見眼科疾病,誘發因素較多,與外傷、輻射、營養功能障礙、老化、遺傳、糖尿病等因素均具有高度關聯性,以晶狀體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患者發病后伴有明顯視力降低,以老年人為常見發病人群,嚴重影響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1]。近年隨著我國人口結構改變,老年性白內障發病比例增多,是導致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因素,探究有效治療及防控對策尤為重要[2]。考慮我國老年性白內障潛在人群較大,臨床治療有效性與疾病認知、健康重視度具有高度關聯性,為提高患者就醫順應性,本研究特引入健康教育模式,特針對其臨床有效性開展如下探討。
選取本院眼科收治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為觀察對象,病例篩查時間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共計86例,依據掛號序號單雙數分組,單數43例劃為常規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范圍61-84歲,均齡(70.64±1.27)歲;雙數43例劃分教育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范圍60-88歲,均齡(71.02±1.31)歲;統計分析兩組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組予以傳統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采用口頭宣教等方式,針對臨床治療注意事項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講解,輔助患者進行術前準備,遵醫囑給予患者使用藥物,避免醫源性感染情況發生。
教育組聯合健康教育,采用多模式健康教育手段。(1)于患者入院后采用分階段健康教育,針對醫院環境、科室環境對患者進行講解,幫助患者早期適應醫院生活,避免因環境因素繼發應激反應發生,針對科室相關規章制度對患者進行講解,確保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住院環境,避免家屬探視影響患者及周圍病友休息;加強環境管理,定期采用紫外線進行消毒[3]。(2)術前教育:考慮老年患者認知功能差異性,術前極易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需針對老年性白內障疾病知識、手術治療注意事項等相關情況,對患者進行講解,幫助患者科學認知疾病,以改善內心不良情緒,客觀分析臨床最新研究、優秀施術者,以提高患者手術治療信心;加強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避免患者因緊張等不良心理狀況,繼發代謝紊亂、高血壓等情況,若患者眼壓增高,一定程度增加手術失敗率,需告知手術開展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如何自我調節內心情緒,以提高患者手術配合有效性[4,5]。(3)術后健康教育:于患者術后指導患者呈平臥位,絕對臥床休息,加強用眼衛生,避免感染情況發生,告知患者不要用手接觸眼部,遵醫囑使用抗生素眼藥水;術后12h主動詢問患者是否伴有偏頭痛、惡心等癥狀,避免激發眼壓過高,術后開展用眼衛生管理,開展抗感染治療對策[6]。(4)于患者出院前開展出院指導,加強延續護理干預,采用線上管理方式,針對患者居家治療情況,開展隨訪追蹤,以開展遠期健康宣教,及時解答患者及家屬問題。
采用臨床順應性Frankl量化評分量表對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行量化評估,評分1-4表示依從性遞增,分數越高,則依從性越好。
針對老年性白內障疾病知識開展問卷調查,主要調查指標包括基礎知識、手術知識、健康保健等,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知識掌握程度越高。
護理前兩組患者Frankl評分具有一致性(P>0.05),護理后兩組Frankl評分高于護理前,教育組Frankl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Frankl量化評分統計[(),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Frankl量化評分統計[(),分]
教育組患者于基礎知識、手術知識、健康保健的知識掌握情況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知識掌握情況統計 [(),分]

表2 兩組患者知識掌握情況統計 [(),分]
臨床針對老年白內障多采用手術治療,以改善晶狀體混濁情況,恢復視網膜光線投射,以改善視力模糊,恢復視力水平;受老年患者教育程度影響,于圍術期護理依賴性較大,為提高老年患者手術治療順應性,需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加強疾病宣教,科學認知疾病,以提高手術治療依從性及預后健康重視度[7]。本研究筆者采用分階段健康教育方式,于患者入院時、術前、術后、出院時開展多元化健康宣教,明確不同階段患者護理需求,借助有效的疾病宣教,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可有效緩解手術治療不良情緒,并于出院時開展遠程指導,加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用眼衛生,利于預后轉歸[8]。經研究比對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可知,護理前兩組患者Frankl評分具有一致性,護理后兩組Frankl評分高于護理前,教育組Frankl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研究比對兩組患者知識掌握情況可知,教育組患者于基礎知識、手術知識、健康保健的知識掌握情況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健康教育利于提高老年性白內障患者治療依從性,加強患者疾病認知,符合老年性白內障患者治療需求,可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