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平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 山西大同037000)
研究對象資料收集于2019年1月~2020年3月共60例,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5.5±12.2)歲。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3.8±10.5)歲。兩組對象的性別構成、年齡、損傷位置構成對比P>0.05,可比。
納入及排除標準:本組患者均臨床資料完整,經過CT和MRI確診,能夠參與隨訪,邏輯思維清晰。排除了資料不完整、休克、意識狀態不清晰、骨質疏松的患者。
1.2.1 對照組。后正中入路:全麻,俯臥位,X線下確定患者的損傷位置,在患者的皮膚后正中做手術切口,切口長度要至上下相鄰的椎體,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筋膜,剝離開棘突旁椎旁肌肉,充分暴露雙側關節突,用自動拉鉤將雙側椎旁肌拉開,確保進針點暴露清晰,置入椎弓根螺釘,安裝連接棒,完成復位操作,之后置入引流管,檢查完后關閉手術切口。術后使用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
1.2.2觀察組。經椎旁肌間隙入路:全麻,俯臥位,根據患者的脊柱曲度,預先為患者的折彎連接桿,將胸廓和雙側髂棘墊高使腹部懸空。經X線機定位傷椎,并做好標記。在患者的皮膚后正中做一個長度20mm左右的縱向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腰椎切口腰背筋膜,胸椎切口胸背前側肌,暴露深層肌群,見外側最長肌和內側多列肌間隙,向一側拉開筋膜,鈍性分離間隙后進入至關節突,用電刀顯露橫突上緣和椎板鏈接處,定位針放置在傷椎的上下臨椎,用C型透視機定位,如果定位針位置良好,在骨折椎上下相鄰椎體放入椎弓根釘。通過皮下通道安置連接桿,牽拉前后縱韌帶,撐開恢復椎體形態,透視傷椎高度。之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后處理同對照組。
對比兩組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時間;對比兩組康復指標:術后7天,對比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功能障礙指數(ODI)、Cobb角矯正度、VAS評分(0-10分,0分為無疼痛感,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感越強烈)。
統計學計算應用軟件包SPSS19.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n,%),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術后7d康復指標(n=30)
胸11-腰2脊柱的活動度較大,且位于生理彎曲的轉折點,所以受到外力沖擊后形成損傷的概率更高。手術是臨床治療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方式,但是后正中切口入路會損傷患者的脊柱后方軟組織,且手術切口大,出血量大,術后康復時間較長,患者在較長時間內疼痛感明顯,且文獻指出,傳統手術后患者發生頑固性腰背疼痛等并發癥的概率較高,這是因為傳統手術會造成椎旁肌肉組織廣泛剝離,且傳統手術的手術出血量較大,加重了椎旁肌肉的缺血等級,會引起患者術后背肌萎縮、無力。
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為微創手術技術,可作為腰椎的后外側融合,能夠保護脊柱結構,縮小肌肉剝離的面積,減少椎旁軟組織損傷的情況,減少出血量,能夠保護多裂肌神經支配,可以有效降低手術后遺癥發生率。經椎旁肌間隙入路的手術時間比較短,這能夠降低患者由于全身麻醉而導致的手術風險,不僅能夠保證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也能夠讓手術醫生更加放心。由于手術時間縮短,患者的肌肉及軟組織牽拉也能夠減少組織缺血和缺氧的時間,從而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并且微創手術技術的切口小,能夠降低手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疼痛感,也能夠避免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等問題,加快了患者的術后康復周期,更容易被患者認可和接受。
本次治療結果中,觀察組手術效果和短期內康復效果均好于對照組,與相關文獻中結果一致,再次表明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應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療獲得了理想的效果。
綜上所述,經椎旁肌間隙入路應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療具有安全性更高、術后疼痛更輕的優勢,術后康復速度快,短期內康復效果更佳理想,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