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星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越來越突出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其中名著思辨性閱讀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名著中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資源,它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诖?,本文以《駱駝祥子》為例,談談初中語文名著思辨性閱讀指導的路徑和方法,以期同仁參考借鑒。
一、課前激思
古典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教育部指出教師在語文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要適當滲透古典名著的內容,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但在當前的古典名著閱讀教學活動中,尚且存在許多問題,這造成部分學生不甚理解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閱讀教學效果,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诖耍P者以《駱駝祥子》為例開展具體的思辨式閱讀活動。與導讀課不同的是,學生在課前或多或少對名著有所了解,所以,如何讓閱讀體驗、閱讀能力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則要做好課前預習。在教學活動正式開始前,筆者通過攫取《駱駝祥子》中的一個情節,讓學生描繪祥子這一形象,并讓學生用語言進行敘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認真閱讀文本的故事情節,既鍛煉學生的聚合思維,又培養其結構思維和比較思維的能力。通過組織學生辨析不同文本內容,求同存異,深化其情感體驗,讓其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讓閱讀活動由淺入深,最終引導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其閱讀實效。以上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對文本內容的提煉,通過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指引其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其梳理文本脈絡。學生通過對單個語段的分析,宏觀把握文本內容,說明能從整體上來分析名著內容,并能從不同視角來分析祥子墮落的原因。
二、課中拓思
在《駱駝祥子》的思辨性閱讀指導活動中,筆者先用名著中的原文為學生創設情境:“我們所要介紹的祥子,不是駱駝,因為駱駝只是個外號;那么我們就先說祥子……”這能幫助學生迅速進入閱讀情境,同時通過展示學生的課前作品,讓其在欣賞畫像的同時,回憶文本中祥子一生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暢所欲言,不僅能迅速回憶起故事情節,更能為后續的主題閱讀奠定基礎,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人物的命運。然后,筆者提出了以下思辨性問題:不同時期的祥子在外貌方面有什么差別,祥子剛開始的愿望就是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一輛車,但為什么他最后不再拉車了,你認為這個結局合理嗎?通過設置帶有思辨性的問題,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強化其對名著的理解。文學名著的閱讀不僅是對作品中描述未知世界的發掘,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思考。在這個活動中,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聚合思維,更能培養其結構思維和比較思維能力。通過組織學生辨析不同文本內容,求同存異,深化其情感體驗,讓其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讓閱讀活動由淺入深,最終引導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其閱讀實效。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對文本內容的提煉,通過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指引其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其梳理文本脈絡。學生通過對單個語段的分析,宏觀把握文本內容,這說明其能從整體上來分析名著內容,并能從不同視角來分析祥子墮落的原因。
接著,筆者又提出以下問題:和虎妞畸形的婚姻是壓死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虎妞死于難產,祥子不得不變賣人力車來料理喪事,他的人生理念徹底破滅,在接二連三遭遇生活的打擊后,祥子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再也不能鼓起對生活的自信,難以像之前那樣以拉車為自豪,而開始厭惡勞作。祥子的一生是悲慘的,他對生活的希望一次次被撕碎,導致他悲劇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內容,并分析祥子的悲劇命運,但學生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社會原因。這時,筆者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讓其認真回味文本內容,引導其深入思辨,從而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反復品位典型片段,感悟小說中的精彩語段,這會讓學生對名著內容有更深的認識。祥子的命運結局是符合邏輯的,同時也符合祥子的性格,墮落是其奮斗歷程中隱含的消極因素。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祥子的結局只能如此。整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原因:虎妞和小福子的相繼離開成為祥子墮落的誘因,再加上當時的社會黑暗混亂,缺少法治,祥子無法接受自己的現狀。同時,祥子缺少堅定立場,自私、木訥,個人主義觀念比較強,對現代文明充滿懷疑,只能墮落深淵。祥子的悲劇不僅是因為其失去自己僅有的一輛車,還在于理想的毀滅、人性的墮落。
高質量的課堂活動是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要讓學生認真去聽、大膽去說、動腦去想、用心感悟。只有讓學生聚焦文本,形成高效的互動交流,才能實現思維的碰撞,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從而培養其思辨能力。思辨性閱讀活動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質疑文本,從而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三、課后反思
縱觀初中語文名著思辨閱讀指導活動,學生在課堂反饋中充滿了“思辨”“批判”,基于教師的思辨指引,學生在思考中能更進一步地理解文本內容。小說作為一種特殊題材,更加注重讀者的感受,《駱駝祥子》蘊含著豐富的內涵,這體現了老舍先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獨特心理訴求,包括作者對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原罪”的思考,同時映射了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控訴和批判。在思辨性閱讀指導活動中,學生的答案是在質疑活動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其思辨能力。在古典名著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沿用“灌輸式”模式開展教學,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鮮少涉及思辨閱讀。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所以教師應明確思辨閱讀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以往名著閱讀教學活動中,由于書本知識比較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所以教師應引入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比如,在《駱駝祥子》的思辨閱讀指導活動中,教師可以把電影片段制作成微課,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名著內容。與此同時,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開展思辨閱讀。學生在名著閱讀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教師要按照思辨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針對學生思辨不周之處,教師應適當補充,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名著這一文化瑰寶不應隨著時間消逝而消失,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名著資源開展導讀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活力,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性閱讀,充分尊重其主體作用,切勿全盤否定學生的質疑,應予以適當指導,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另外,教師要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拓展其知識視野,引導學生參與到思辨閱讀的各個環節,使其養成良好的思辨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此論文為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名著精讀的初中思辨性讀寫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H13-20-L04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清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