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海
統編版教材三下中《蜜蜂》一文出自于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之手。法布爾從小迷戀昆蟲,其所創作的《昆蟲記》不僅具有嚴謹的科學參考價值,同時由于其觀察細致、描寫生動,又具備了極高的文學欣賞價值,深受小朋友的喜愛。這篇《蜜蜂》并不復雜,學生理解起來毫無難度,幾乎可以做到一讀就懂,那究竟有什么值得教的呢?編者將其設置在三下的第四單元,又有著怎樣的用意呢?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才能凸顯這篇文本的核心價值,為學生關鍵性的語文能力提升服務呢?筆者從文本解讀的視角,來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教學價值開發的相關思考。
一、扣敘述脈絡,開發概括能力的教學價值
學生對于文本的解讀,依循著從整體到部分,然后回歸整體的過程,對于一篇陌生的文本,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內在認識性規律,先從整體上梳理文本表達的內在脈絡,幫助學生進行整體性初步感知。
課文第一自然段,以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為契機,帶著一種半信半疑的心態,作者表示“想做個實驗”,為下文描寫實驗的過程統領了全篇內容。第二自然段則描寫了作者把蜜蜂裝在袋子里,帶到了四公里遠的地方。第三自然段中,則是借助于女兒之口,不僅描述了蜜蜂飛回來了,而且還細化了蜜蜂飛回來之后的狀態,比如“飛回的數量”“飛回來的時間”以及“肚皮下面還沾著花粉”等活動。第四到第七自然段,則分別描寫了蜜蜂陸陸續續飛回來的場景和過程。最后一個自然段,則是作者針對課文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針對自己具體的實驗過程以及最后的實驗結果,形成了最終的結論性認知:蜜蜂靠的不是超長的記憶力,而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
在初步閱讀過程中,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常常只能從統整性的信息層面入手,而經過了這樣的梳理,就能夠做到在整體性把握的基礎上,將思維引向具體的細節,并對文本的整體內容進行回顧和思考,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概括性能力的生長。
二、品味語言,開發言語表達的教學價值
很多教師都有一種誤解,只有散文類、寫景類或者文學性的文本,才有關注語言的必要。事實上,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要關注學生的言語生長。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就曾經明確提出過: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任何一篇文本,在語言表達上都有著其獨特之處,教師都可以從中挖掘出值得學生品味和借鑒的語言特質。
《蜜蜂》雖然是一篇科學性的實驗類文本,完全契合了科學性、實驗性文本,其語言也體現出精準、生動、嚴謹的特點。比如“二十只左右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中,看似簡單而且容易被學生忽略的是“二十只左右”,為什么要加上“左右”,包括后半句話中的“好像”一詞,更加不確定。如果教師不加以點撥和引領,學生必然不會關注到這樣的用詞,這其中就體現了科學性文本語言表達的精準性要求,不確定具體的數量,就必須要用上“左右”這樣的概數,沒有得出確定性結論,就應該使用“好像”這一類模棱兩可的詞句——看似不確定,但卻是實事求是,屬于最精準表達的體現了。
再比如“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這句話中的“大概”,就與上一案例中的“好像”異曲同工,旨在借助于模仿實現精準化表達;“它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里,肚皮下面還沾著花粉呢”,以具體的數字體現了科學實驗細致化和精準化。
只有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這一類學生極其容易忽視的內容上,才能讓學生從看似簡單的語言中獲取最具價值、最契合學生認知需要的教學價值。
三、梳理內在聯系,開發邏輯能力的教學價值
閱讀這一類實驗性文本,學生一開始都是以順帶性的思維展開,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順應作者的創作思路,感知文本的信息內容,但也容易忽略其中所設置的一些細節,導致關鍵性細節所承載的價值完全被擱置。為此,教師應該在整體性把握文本資源的過程中,進一步聚焦解讀的思維,通過多問幾個為什么,與作者進行對話,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
比如,在第二自然段中,描寫實驗的實施過程,有兩個數字看似是作者不經意間寫出來的,實際上與本次實驗的成敗有著重要的關聯。一個是“四公里路”,一個是“二十只左右”,為什么要特意交代這樣的信息。首先來看“四公里路”,這樣一個距離對于辨別“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具有較為精準的參考性價值。如果過短,即便蜜蜂能夠回到家,也不能證明其“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如果距離過長,即便蜜蜂不能回到家中,也否定不了其不具備辨認方向的能力。再來看“二十只”也是相同的道理,試想如果只有一只,無論是其回到家中或者沒有回到家中,都具有較強的偶然性,只有具備了一定數量的蜜蜂,才能顯示出其應有的價值。這些信息都需要在教師的專業解讀中,凸顯其應有的教學價值。
再比如這個自然段中,記敘了作者在實驗過程中的一個小細節,即在“它們身上做了白色記號”,以后文中第六自然段為例,第二天作者在檢查蜂窩時,發現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記號的蜜蜂”。由此不難看出,作者之所以要做這樣的記號,就是要證明第二天所發現的蜜蜂,都是自己在前一天帶到四公里之外的蜜蜂,排除其他地方的蜜蜂可能造成的干擾,由此可以相機感受到作者在準備實驗和實施實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嚴謹性,從而提升實驗典型性價值。
四、對接習作設置,開發表達能力的教學價值
縱觀單元所編選的內容,精讀課文與習作板塊的要求不謀而合,體現了文本教學的價值性和典型性。為此,教師需要在深入解讀文本的過程中,關聯單元的習作板塊,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能力的生長。
比如這個單元的習作是“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要求學生借助于圖表羅列實驗的相關信息,并嘗試運用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將實驗的先后步驟表達出來,形成自身的實驗性結果,并寫一寫自己做實驗過程中的感受以及一些新奇有趣的發現。從這些習作要求的角度再來審視這篇課文的價值,是習作范本的典型。
整篇課文所呈現出來的結構,與試驗類習作的框架非常吻合。課后第一道題,要求學生結合課文的內容信息,分別從“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論”提取相關信息。首先,這道題的價值絕不僅僅是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是要求學生在提煉文本結構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構建實驗類習作所展現出來的模型,為后續的單元習作搭建基本性的框架。其次,作者不僅僅描寫了實驗的整體性過程,同時也注重描寫了在實驗過程中的感受、收獲和相關的推理。
總而言之,文本的資源是豐富的,只有在廣泛、深入而全面的解讀過程中,才能真正洞察其所蘊藏的價值資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