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英
聊城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山東聊城 252000
慢性胃炎胃潰瘍屬于消化科較常見的胃黏膜炎癥,其發病率較高[1]。慢性胃炎胃潰瘍疾病主要因消化液侵襲加強及受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導致,是以上腹痛、食欲差、惡心嘔吐、泛酸、飽脹感等為臨床表現,其病程綿長且復發率高,若不給予有效治療,不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會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2]。近年來,由于我國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改變,導致胃炎胃潰瘍的發病率顯著上升[3]。目前,對于該疾病臨床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相關研究表示,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接受有效護理干預,能提高其生活質量,還能進一步提升其臨床整體療效[4]。為探究患者系統化護理效果,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94 例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研究經醫學倫理相關批準,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94 例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資料。納入標準:確診為慢性胃炎胃潰瘍,簽署知情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心理障礙者,肝腎功能障礙者,資料不完整者。按隨機數表分兩組。對照組患者47 例中24 例男性,23 例女性,年齡為21~68 歲,平均年齡(45.19±7.35)歲;病程是1~6年,平均病程是(3.52±0.48)年。研究組患者47 例中22例女性,25 例男性;年齡為22~67 歲,平均年齡(46.08±7.52)歲;病程為1~5 年,平均病程是(3.15±0.2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生命體征監測,嚴格遵醫囑用藥及口頭宣教、藥物指導等基礎護理。研究組給予系統化護理:①宣教護理:主動與患者及家屬講解胃炎胃潰瘍相關知識,例如疾病發病原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通過進一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促使其養成良好保健意識;②心理疏導:多數患者受疾病影響,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態,而不良心態會加重病情,因此,護理人員需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其真實想法,若發現患者有不良心理,及時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改善患者心理狀態;③飲食指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實際情況及飲食愛好制定科學合理飲食方案,需以富含蛋白質及易消化等食物為主,患者應嚴格按照方案執行,使其養成良好飲食習慣;④用藥指導:指導患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了解藥物治療重要性,告知各藥物的治療效果、作用及禁忌證等相關知識,及時解答患者及家屬疑慮,促使其臨床依從性和配合度提高。
對比兩組護理效果,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胃鏡檢查無潰瘍和炎癥;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潰瘍縮小>50%;無效:臨床癥狀與體征無改變,甚至加重;利用焦慮自評表(SAS)與抑郁自評表(SDS)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分值越高不良心態則越重;根據該科室自制生活質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內容包括軀體、社會及生理功能、心理等情況,分值為0~100 分,分值高則生活質量越佳;根據該科室自擬問卷調查兩組滿意度,包括住院環境、護理態度及質量、護理技能等情況,>90 分非常滿意;60~90 分滿意;<60 分不滿意[5-7]。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研究組總有效率95.74%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n(%)]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SAS(32.46±3.09)分、SDS(31.88±4.37)分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分]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88.09±9.21)分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護理后,研究組滿意度93.61%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滿意度比較[n(%)]
慢性胃炎胃潰瘍屬于常見多發疾病,可發病于各個年齡段,多發于冬季及春季,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8]。該疾病主要與飲食、自身免疫、幽門螺桿菌感染及環境等因素相關,一旦病發,患者可出現上腹痛、惡心嘔吐、飽脹感及噯氣等臨床表現,若得不到有效治療,會影響其日常生活[9]。近些年,由于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及工作壓力不斷加重,導致胃炎胃潰瘍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10]。目前,臨床對慢性胃炎胃潰瘍多以藥物治療為主,但由于長期接受治療易導致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嚴重影響其治療效果。因此,臨床需對患者實施安全有效的護理措施,改善其負面情緒,提高臨床效果[11]。為探討系統化護理對患者效果及心理狀態情況,該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慢性胃炎胃潰瘍94 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
該研究顯示結果:護理后,研究組SAS(32.46±3.09)分、SDS(31.88±4.37)分比對照組少(P<0.05);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95.74%高于對照組80.85%(P<0.05),結果與陶娜等[12]研究結果[系統組患者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的63.33%(P<0.05)]相符。表明護理人員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實施系統化護理,能改善不良心理狀態,提升生活質量與滿意度情況。分析原因考慮是:護理人員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多給予常規護理,雖然該護理具一定護理效果,但護理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其基本需求,同時,由于常規護理嚴重缺乏了系統化和針對性,患者依從性和配合度低,導致護理效果不大理想[13-14]。在該次研究中,臨床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實施系統化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給予健康宣教,通過講解胃炎胃潰瘍發病原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提高其對疾病的認識,使其養成良好保健意識;由于多數患者因受到疾病的影響,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態,而不良心態會加重其病情,護理人員需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其真實想法,若發現患者存在不良心態,給予其針對性心理疏導,進而減輕其不良心態;同時,根據患者病情狀況和飲食愛好制定飲食方案,告知患者可進食易消化、富含蛋白質等食物,囑咐患者嚴格執行,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告知其各藥物治療效果、作用及禁忌證等相關知識,并詳細解答患者和家屬的疑慮,從而提高其臨床依從性和配合度[15-17]。因此,護理人員通過上述一系列護理措施,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滿意度[18]。同時,該研究還發現,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比對照組高(P<0.05);研究組患者臨床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表明系統化護理應用于慢性胃炎胃潰瘍能有效提高滿意度與生活質量。受環境、例數等原因,系統化護理應用于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對依從性的影響,有待臨床再研究分析。
綜上所述,系統化護理應用于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中,不僅能改善患者不良心態及其生活質量,提升臨床效果與滿意度,具一定臨床應用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