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天然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醫院腫瘤外科,內蒙古赤峰 024000
胃腸道腫瘤是腸胃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其包括的類型較多,主要分為腸胃的良性腫瘤與腸胃道的惡性腫瘤。臨床上腸胃道腫瘤良性比較少,而惡性腫瘤情況較多,對患者早期診斷與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胃腸道腫瘤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由于傳統的手術治療創傷過大,且患者手術預后不佳,嚴重影響了其正常工作與學習。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基于內鏡黏膜下切除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微創手術,不但可免除傳統手術治療的風險,而且可以一次性全部切除大的病灶,并進行完整的病理學檢查[1]。雖然該手術治療胃腸道早期病變效果較好,但操作難度大,需要給予護理配合來確保手術順利完成。該次研究回顧性分析2017 年2 月—2020 年2 月該院腸胃科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患者60 例的臨床治療,探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腸道腫瘤患者的臨床護理要點,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該院腸胃科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患者60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護理方法分為參照組(n=30)與研究組(n=30)兩組。其中,參照組患者中男性17 例(57.8%),女性13 例(42.2%);年齡35~80 歲,平均(52.7±8.9)歲;病程1~6 個月,平均(2.3±0.7)個月。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6 例(55.6%),女性14 例(44.4%);年齡37~82 歲,平均(53.6±7.5)歲;病程1~8 個月,平均(3.3±0.9)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與病理證實為消化道腫瘤;②參與患者有齊全的病歷資料;③該次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會批準,且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④均具有正常的凝血功能[2]。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②合并嚴重心臟、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很障礙者;③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④不同意參與該次研究者[3]。
1.3.1 參照組 該組患者圍術期給予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內容為嚴密觀察患者治療期間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囑咐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積極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積極疏導患者不良心理,給予飲食指導與健康宣教等。
1.3.2 研究組 該組患者圍術期給予高質量護理配合,主要內容為:①術前護理配合。護理人員術前要主動與患者交流與溝通,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手術方式、優點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內容詳細告知患者,并將該手術治療成功相關案例介紹給患者,緩解患者對手術治療存在的不安情緒,提高患者手術治療的信心與應對能力,促使患者以最佳狀態配合治療。同時,準備好患者手術治療期間所需要的止血帶、血液及相關器械設備等,在進入手術室前取得患者治療手術同意書。②術中護理配合。在手術操作開始前,護理人員需要檢查內鏡前端安裝透明黏膜吸帽是否牢固,囑咐患者做好入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入手術室后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固定好咬口。在手術過程中配合醫生囑咐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的變化,保持患者術中呼吸通暢,若患者出現嘔吐等不適癥狀,需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同時囑咐患者放松、深呼吸。在整個手術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除了配合醫生做好曲刀在病變部位的標記外,還需要遵照醫囑將所學的注射液排氣后進入活檢孔,并在患者病變周圍黏膜下注射,每次注射約2 mL,直到病灶抬舉。術中患者若出現出血、滲血情況,護理人員要配合醫生噴灑藥物,待創面檢查無誤后推鏡。其中,穿孔作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在操作過程中,若發現有穿孔跡象或存在這種危險的,應該及時使用止血夾夾閉有穿孔危險的創面,防止穿孔。③術后護理配合。術后護理人員負責患者蘇醒,待患者基本生命體征穩定后送入觀察室,將術后取得的樣本送至病理科,同時妥善處理手術所用的器械與設備,繼續監測患者的新店圖、吸氧情況。患者蘇醒后,囑咐患者24 h 內禁食水,之后可食軟質食物10 d,且食物要求清淡,避免過硬、粗糙等刺激性食物刺激胃腸道手術創面。此外,囑咐患者按時服藥,對患者進行活動指導,加速創面愈合。若患者術后癥狀加重,需要盡早開放手術修補。④出院指導。待患者病情穩定,且經檢查可出院前,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出院后合理飲食,改變以往不良的生活習慣;按照醫囑按時口服藥物,定期1個月復查。若出現持續性嘔血、黑便等情況需要盡早就診。
隨訪1 個月,觀察與記錄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情況:①手術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②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出血、腹痛、穿孔、感染;③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總分0~100 分,分為不滿意(0~59 分)、一般(60~79 分)、滿意(80~100 分)3 項[4]。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記錄與統計比較得出研究組患者高質量護理配合干預后手術時間、禁食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62.4±8.4)min、(1.4±0.6)d 及(8.5±2.0)d,參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干預后手術時間、禁食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81.2±10.8)min、(3.3±0.6)d 及(12.4±2.2)d,研究組明顯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526、12.264、7.185,P<0.05)。
經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出血、腹痛、穿孔、感染并發癥發生率6.7%(2/30)顯著低于參照組26.7%(8/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5)。
兩組患者護理后滿意度調查與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組為96.7%(29/30),參照組為70.0%(21/30),前者顯著高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8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胃腸道腫瘤患者因腫瘤發生的性質和部位不同,相應的臨床癥狀表現具有差異性。一般來說,早期良性腫瘤可無癥狀或癥狀很輕,有的惡性腫瘤早期也無明顯癥狀,由此影響對患者病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5]。臨床上,關于胃腸道腫瘤治療以手術為主,其中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技術,在臨床上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雖然該手術與以往EMR 等內鏡治療方法比較,有對患者的創傷小、可接受多個部位多次治療及使醫生獲得完整的組織病理標本以供分析等優勢,但操作難度大,且容易出現出血、穿孔等并發癥[6]。基于此,臨床需要必要的護理干預措施加以控制。在以往,患者手術治療前與治療后會給予常規化護理,其單純對患者藥物護理、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監測等,且大部分護理都是在術后進行,缺少術前、術中的護理干預措施。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護理要求的提升,高質量的系統護理配合干預手術治療患者,將加強患者圍術期患者心理護理、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等內容,保證患者手術治療效果[7]。
相關研究表明,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胃腸道腫瘤患者在護理干預后,其治療效果較好。在該次研究中顯示,研究組患者高質量護理配合干預后手術時間、禁食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參照組,而研究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并發癥發生率6.7%(2/30)顯著低于參照組26.7%(8/30)。在護理滿意度方面,研究組為96.7%(29/30),參照組為70.0%(21/30),前者顯著高于后者,該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基本一致[8-10]。可見,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腸道腫瘤患者給予護理配合干預,與常規護理情況相比不但可縮短患者手術時間、禁食時間及住院時間,還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術后預后與生活質量提升具有促進作用[11-12]。
從該研究中可看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期間的胃腸道腫瘤患者高質量護理配合干預措施為其手術治療提供較好的護理信息,讓更多的早期胃腸道腫瘤病變患者可在內鏡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對于面積較大且形態不規則腫瘤可進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減小復發概率,免除了開腹手術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保證了手術治療質量[13-14]。但是,該次研究樣本容量有限,需要進一步探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腸道腫瘤患者的臨床護理要點,以此保證手術治療的成功率。同時,護理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護理知識與專業操作水準,將臨床上豐富的護理配合經驗進行總結,從而對胃腸道腫瘤患者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期間高質量護理配合干預內容進行完善,將較高的服務信息提供給患者[15-16]。
綜上所述,胃腸道腫瘤患者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期間高質量護理配合干預更能有效促進患者恢復,保障手術治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