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旋 方文楷 韋蘭超 李崇斌
摘要:本文就引起豬腹瀉的非病原性因素進行分類辨識診斷,供養殖戶參考。
關鍵詞:豬;腹瀉;非病原;因素;辨識診斷
豬腹瀉主要發生在四個階段:1~3日齡的新生仔豬,3~20日齡的哺乳仔豬,斷奶后至2月齡仔豬和2月齡以上豬。由于引起豬腹瀉的因素很多,臨床上可將其歸結為病原性腹瀉(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寄生蟲血液原蟲性腹瀉、霉菌毒素和真菌性腹瀉等)和非病源性腹瀉(生理性因素腹瀉、營養性因素腹瀉、應激性因素腹瀉、飼養管理不當因素腹瀉等)兩大類。現將筆者根據多年基層獸醫臨床實踐對引起豬腹瀉的非病原性因素進行分類辨識診斷報告如下:
1 引起豬腹瀉的非病原性因素的分類診斷
1.1 生理性因素腹瀉
1.1.1 仔豬消化機能不健全性腹瀉 由于哺乳仔豬出生時胃底腺不發達、胃液分泌不穩定且量少、消化器官未發育完善等因素,導致哺乳仔豬消化分泌及消化機能不健全。哺乳仔豬胃酸分泌較弱,分泌不足,如鹽酸分泌能力較差,胃內pH值過高,酸度不足,胃蛋白酶原不能被激活,導致胃蛋白酶減少,胃蛋白酶活性受到影響,不利于蛋白質的完全消化、吸收,過剩的飼料營養如蛋白質等為腸內致病原菌繁殖提供了營養,使其大量繁殖而產生毒素,并且乳酸菌的生長受到抑制,消化不良,腸內滲透性紊亂,導致腹瀉。胃內缺乏游離鹽酸,難以抑制病原微生物,胃腸道微生物區系易變,平衡失調。細菌產生的毒素刺激腸道黏膜,引起卡他性炎癥。仔豬消化道及消化酶系統尚未發育健全,胃腸消化酶( 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水平不足,斷奶后,含量迅速減少,活性降低,消化系統不成熟,不能分泌足夠的消化酶,或應激因素影響消化酶的分泌,消化酶差異性大,飼料轉化慢、消化不良而引起腹瀉。斷奶后由于仔豬消化酶胃酸分泌不足、腸黏膜損傷等因素,導致腸道有害菌大量繁殖和腸內容物發酵腐敗,引起腸道微生態系統失調,腸腔積水和腸道黏膜被破壞,降低了腸蠕動能力,從而導致吸收功能障礙而腹瀉。
1.1.2 日糧形態、抗營養物質和有毒物質等因素性腹瀉 斷奶后,仔豬從采食易消化的液態食物直接飼喂太硬的顆粒料,過度磨損小腸絨毛,導致營養消化吸收不全,而腸道過剩的營養、適宜的溫度和酸堿度為有害菌大量繁殖提供條件,而大量有害菌生長產生大量毒素,導致病毒性腹瀉。哺乳仔豬消化酶系統不完善,消化酶分泌不足,尤其是淀粉酶和消化碳水化合物有關酶活性較低,對植物性蛋白和淀粉的消化率較低,使用飼料中的抗營養物質(如豆粕中的大豆抗原)不能被消化而進入機體,引發仔豬發生超敏反應,導致小腸損傷,引起過敏性腹瀉。日糧中有毒物質(棉酚、單寧、芥子甙)會引起食欲減退、腹瀉、出血性胃腸炎。
1.1.3 免疫力低下,抗病力差等因素性腹瀉 胎兒時期,由于胎盤屏障,仔豬不能通過血液從母體吸收免疫球蛋白,使得仔豬缺乏先天免疫力,免疫力較弱,抗病力差。出生仔豬主要通過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而獲得被動免疫抗體,這些免疫球蛋白保證了仔豬健康成長,免疫水平在3日齡達到高峰,隨著日齡的增長而急劇下降,2~6周齡期間為被動免疫的過渡期,而主動免疫尚未起作用(主動免疫在30日齡左右才起作用),在此期間斷奶可引起仔豬體內循環抗體水平降低及受斷奶應激的影響,自身抗體的產生,細胞免疫受到抑制,抗體水平較低,免疫力低下,容易發生腹瀉、下痢、咳喘等疾病。
1.2 營養性因素腹瀉
1.2.1 母乳因素引起的腹瀉 母豬乳汁是仔豬主要營養來源。母豬過肥或飼料精料過多,乳汁過濃過多,具有高乳蛋白質或高乳脂肪、高熱量,哺乳仔豬早期小腸對高能、高蛋白的消化吸收和調節能力弱,難以消化吸收,過剩的營養成分造成血漿和腸腔間滲透壓增大,血漿中水分透過腸黏膜進入腸腔,腸蠕動加快,引起腹瀉。母豬過瘦、飼料精料過少、初產或體弱的母豬泌乳量不足,乳汁稀薄,母源抗體少、抗病營養供給不足,導致其免疫力低下,體質很差,在環境、應激、病原微生物、致病因子感染等因素共同侵襲下,導致仔豬發生腹瀉。母乳成分(糖、脂、微量元素等)的突變導致仔豬消化吸收不適應而引發腹瀉。母豬因病(尤其是母豬產后三炎)或其他應激因素引起的減食,導致乳量減少或無乳、炎性因子數量增多、仔豬饑餓等,從而引起仔豬母源性腹瀉。
1.2.2 飼料營養性因素引起的腹瀉 由于仔豬消化酶種類少,酶活性低,胃液分泌少,胃酸含量不足,所以仔豬飼料中植物蛋白的含量不宜過高,如果蛋白含量過高則易引起消化不良,導致拉稀、腹瀉。飼料中含抗營養因子,如植物凝集素、蛋白質酶抑制因子等會降低對飼料蛋白的利用、消化、吸收,飼料中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質引起腸道過敏性反應,損傷、破壞腸道組織的完整性,造成消化道和腸道吸收障礙,影響養分的消化吸收,導致營養性腹瀉。仔豬纖維素的消化能力較差,如果飼料中纖維素含量過高,會影響飼料的消化率,且極易使消化道黏膜受到機械損傷、腸黏膜萎縮、脫落而引起腹瀉。仔豬胰脂肪水解酶分泌不足,對脂肪水解能力低,特別是動物性脂肪,當飼料中脂肪含量過高時極易引起斷仔豬腹瀉。粗蛋白含量過高或過剩,在腸道腐敗分解和導致有害菌大量繁殖,產生大量的毒性物質,造成腸壁組織被損害和小腸絨毛損傷,腸道蠕動加快和分泌增加、結腸對水分吸收能力減弱而腸腔積水,易發生消化不良性腹瀉。
1.2.3 維生素缺乏性因素引起的腹瀉 多種維生素為豬體內多種酶的輔酶,維持參與生命活動,維生素缺乏可影響豬生長、組織和器官的發育,引起仔豬免疫力下降,導致腹瀉、生長發育不良或停滯。如VA有利于增強免疫球蛋白的產生,提高免疫力。VC能增強中性白細胞活性,提高免疫力。能引起仔豬腹瀉的主要有:VB1、VB2、煙酸、泛酸、吡哆醇等的缺乏,其中VB1缺乏可致糖代謝障礙進而影響能量供應,VB2作為輔酶參與氧化,缺乏時仔豬表現嘔吐、腹瀉等,煙酸缺乏可引起脂肪、蛋白質和糖的代謝障礙導致慢性消化不良性腸炎而發生腹瀉,泛酸缺乏時影響消化道正常功能和機體抗病力降低,易發生腹瀉。維生素缺乏時病仔豬排淡黃色、白色、灰綠色糊狀或水樣惡臭稀糞。
1.2.4 礦物質缺乏或過量因素引起的腹瀉 能引起仔豬腹瀉的礦物質元素主要有:鐵、銅、鈣、磷、鋅、硒等。鐵缺乏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可引起缺鐵性貧血,使得仔豬抗病力降低,易被致病菌感染,發生腹瀉、生長發育不良;銅缺乏導致紅細胞數減少,可引起仔豬貧血、生長發育不良、腹瀉,機體對致病菌敏感性增加,并發腹瀉。鈣、磷缺乏或比例失衡,可導致機體骨骼發育不良、營養失衡、代謝紊亂,導致腹瀉。鋅缺乏可使胃腸運運、分泌機能失調,胃腸黏膜發炎,含鋅消化酶活性下降,引起食物在胃腸道內蓄積,消化吸收率降低,從而導致仔豬消化不良性腹瀉;硒缺乏時胃腸黏膜易發生器質性病變,從而引起仔豬消化功能紊亂,導致頑固性腹瀉;砷缺乏也可導致仔豬腹瀉。飼料中加入過量的鈣或微量元素中鐵含量過高也會引起腹瀉。
1.2.5 飼糧電解質不平衡,pH值過高因素引起的腹瀉 飼糧中電解質不平衡,影響機體內的酸堿平衡,進而影響到營養素的利用率、豬的生產性能和免疫調控,引起豬厭食、腹瀉。飼糧中pH值過高,抑制消化酶活性,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利于腸道有害菌群的大量繁殖,對腸黏膜造成損傷,導致腹瀉。
1.2.6 低血糖癥因素引起的腹瀉 低血糖癥是仔豬由于血糖低于正常水平而引起神經系統機能和消化系統障礙的營養代謝性疾病,以血糖含量大幅度減少,出現神經癥狀、水樣腹瀉等為主要特征。主要發生于1~5周齡仔豬,由于營養、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及維生素等缺乏,母豬無乳或乳量不足,受到冷刺激,保暖不到位,為維持正常體溫增加體內糖原的消耗導致體內糖原減少,仔豬發育不良,導致低溫。臨床癥狀:水樣腹瀉、下痢,不活潑,體質虛弱,四肢無力或伸直,體溫低,肌肉震顫,運動失調,痙攣抽搐,呈角弓反張、游泳狀等神經癥狀,口角有泡沫,皮膚蒼白。剖檢癥狀:皮下組織水腫,胃空虛,肝臟橘黃色,質地松軟,膽囊脹滿,腎臟淡黃色,有點狀出血,心臟柔軟。
1.3 應激性因素引起的腹瀉
引起豬腹瀉的應激因素有:斷奶應激、心理應激、防疫應激、環境應激、營養應激和疾病感染應激等。仔豬自身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神經和體溫調節機能、防御機制等均尚未健全,對各種應激很敏感,斷奶應激、心理應激等因素促使機體產生過多的糖皮質激素,抑制胃黏液分泌,降低胃黏膜屏障功能,胃腸道損傷,引起各種胃腸消化酶活性降低,吸收能力下降,易引起發生營養消化不良性腹瀉。防疫應激包括接種疫苗、打針、灌服藥物、采血等,環境因素應激包括豬舍溫度突變或較低、通風狀況、保溫不當,相對濕度變化較大、有毒有害氣體濃度較高、氣候或氣溫冷熱變化、飼喂方式改變,母子分離、機械運輸、轉舍、合群、去勢等使豬產生應激反應,在應激狀態下,導致皮質酮分泌量增加,阻礙消化道分泌黏蛋白,腸道有機酸分泌量降低,腸道pH值升高,抑制乳酸桿菌的增殖、激活腸道內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體質和防病力降低,引起采食量降低,消化不良,造成腹瀉。仔豬防御機制不健全,易受到營養應激,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均導致消化機能紊亂、對疾病抵抗力下降、而感染性增加,易引起腹瀉。各種疾病導致豬機體免疫應變能力降低,抵抗力降低、采食量下降,易引起腹瀉。
1.4 飼養管理不當因素腹瀉
1.4.1 濫用抗生素性因素引起的腹瀉 抗生素的濫用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衡而引起醫源性腹瀉。過量的抗生素會影響小腸絨毛的發育,引起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障礙,導致中毒性和藥理性腹瀉。哺乳仔豬消化道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抗生素的使用抑制正常腸道菌群,引起條件性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引發腹瀉;抗生素也可引起腸黏膜損害、腸上皮纖毛萎縮,降低酶活性和影響脂類吸收導致吸收障礙引發腹瀉。
1.4.2 中毒性因素引起的腹瀉 豬過量攝入某種物質(如飼料霉菌毒素中毒、銅鹽中毒、汞中毒、硒中毒、砷中毒、酚中毒、有機磷農藥中毒等)和飼喂藥物過量中毒(如有毒副作用的治療藥物如四環素、金霉素、紅霉素等)等,會引起組織和器官或器質性變化,破壞了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機體發生代謝機能或解毒機能障礙,而導致仔豬發生急性中毒性腹瀉,臨床癥狀來勢猛,發病急,明顯而劇烈,群發性,厭食、嘔吐、腹瀉、行動乏力、陣發性痙攣等神經癥狀,體溫偏低,病程短,轉歸快,但重癥昏迷,甚至死亡。
2 小結
豬腹瀉是獸醫臨床上較常見的、多因素性、多發的疾病,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與流行,導致豬死亡、懷孕母豬流產、育肥豬生長期延長、飼料報酬降低、藥費開支增加、技術人員勞動強度加大等,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對于非病原因素性腹瀉,要從飼養管理、環境、飼料、飲水、營養等多個環節入手,臨床中要結合臨床實際,及時查找原因,進行辨識準確診斷,這樣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治。
作者簡介:侯旋(1981.1— ),廣西柳城人,本科,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教學等工作;廣西農牧工程學校-畜牧獸醫品牌建設項目。
通訊作者:李崇斌(1978.3— ),廣西博白人,本科,高級獸醫師,執業獸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的監測、預防、控制、凈化、消滅,動物診療,畜牧獸醫技術應用及推廣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