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壯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期,因為這一階段的繁榮與穩定,將中國古典詩歌推向巔峰,唐詩得以發揚、流傳下來。唐詩素來以題材寬廣、流派紛繁、風格多樣著稱,受到后世推崇,成為文學史標桿。當然,唐詩發展與唐朝歷史息息相關,想要了解唐詩就必須對唐朝歷史有所了解。探究唐朝歷史對唐詩發展的影響,有助于梳理和認清唐詩發展脈絡,對加強唐詩的認知和把握,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唐詩的雛形與發展背景
唐朝歷史與唐詩發展相輔相成,可以說,唐詩是在唐朝歷史的肥沃土壤中孕育與成長起來的。關于唐詩的雛形及發展背景,需從多個角度去剖析、闡述。
(一)唐詩雛形概述
唐朝之前,古體詩發展體系已經初步完善,古詩詞類型多種多樣,包括四言詩、五言詩、雜言詩、樂府詩等,其中以樂府詩更為鮮明和突出。漢朝開創的樂府詩在唐朝之前就已經發展壯大,包含歌、行、曲、辭等多種形式,實現了樂律與詩詞的融合,稱得上詩歌發展中的創新。樂府詩在之后的魏晉南北朝得到傳承與發揚,五言古詩被大力推崇并迅速走上巔峰,借此機會,駢儷形式的漢賦被激活并發揚,我們熟知的《觀滄海》《停云》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南北朝詩詞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古詩詞的潛力,也為今后唐詩的出現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唐詩的發展背景
唐詩的發展汲取了魏晉南北朝古詩詞的營養,也試圖從文學作為學術的范疇中脫離出來,致力于探尋文學的特點、分類、創作規律等,并為此付諸較多努力,相關著作有《典論·論文》《文心雕龍》《文選》等。
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體系建立的前提下,詩歌創作開始出現新的苗頭和可能。同時,《詩經》也在唐詩發展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影響,開啟了“儒學與文學匯合”的新時代,加快了文學思潮的涌動。
除了以上描述的基礎背景外,也可從政治背景和軍事背景兩方面來闡述。政治方面,唐朝以詩賦進仕,且唐代君主好詩歌,為唐詩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較好的外部環境。作詩的濃郁風氣,無疑助推了唐詩的快速發展。軍事方面,唐朝社會局面穩定,所以,初代唐詩也被稱為“太平文學”。唐朝開元之后雖有些許動蕩,但是也為唐詩創新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使得唐詩伴隨唐朝歷史的發展而有所發展,促成唐詩風格多樣、情感萬千。
二、唐詩形成的歷史動力因素
唐詩的發展與成熟,與唐朝歷史的推動不無關系。現如今,“唐詩宋詞”這一說法也反映出唐詩的重要地位及重要影響,其地位之高很難超越。有關唐詩的形成,還需從歷史中尋找動力因素。
(一)經濟富足因素
唐朝的繁榮和昌盛是人所共知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將唐朝推向了鼎盛位置,唐朝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且物質充裕,如此繁榮與安定的格局足有兩百年,為更多文人安心創作提供了較好條件,間接推動了唐詩的形成與發展。
(二)政策寬松因素
唐朝建立后,尊儒重道、廣開言路,頒布經詩賦取仕等一系列國策,對內政策寬松,對外則奉行“中國既安,四夷自服”,內外一視同仁,很多外域文化得以涌入,形成多民族文化的開放局面。政策的寬松與開放為唐詩的形成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文化教育普及因素
唐朝是一個以文治國、大興科舉的朝代,即使是平民也可通過科舉踏入朝堂。在穩定的社會環境及穩定的經濟環境下,廣大平民開始安心學習,加上嚴格的選拔機制,使得唐詩很快走入千萬家并成為進入仕途的根本。唐朝在中央設立國子監總管六學,地方設官學,頒布《孝經》《論語》各一冊,勒令勤學苦讀,也為唐詩的快速形成添了一把力,推動了全民教育格局的快速形成。
在全民教育格局下,唐朝上至官員、下至平民,都積極學習詩歌、創作詩歌,當然,唐詩作者的階級層次分外明顯,生活視野的多樣性使得唐詩炫麗繽紛,唐詩得以空前壯大與繁榮。
三、唐朝歷史對唐詩發展的影響
唐朝各階段的歷史,都為唐詩的多樣性發展提供了素材和推動力,使得不同時期唐詩的風格、情感截然不同。
(一)貞觀之治時的宮廷題材與詩風
貞觀之治出現在唐太宗執政時期,唐太宗年幼隨父到處征戰,征戰版圖遍布四面八方。因此,唐太宗深知連年征戰對國家的危害,故對文人格外重視,他開館修史重儒學,開創科舉取仕先河,還頒布了一些棄武修文的政策,為唐詩的興起與發展補充了必要條件。
在唐太宗的大力鼓舞下,唐初宮廷詩得以流行開來,以南風為主要格局,但后期也受到北方風格影響。唐太宗反對宮廷詩“浮夸”,鼓勵“有益勸誡”“詞理切直”等。
在帝王的鼓動下,宮廷詩杰出人物不斷涌現,包括以寫宮廷詩為主的褚亮、南方詩人王珪等。南北方唐詩方面的風格存有較大區別,其中,北方詩作大多豪放、氣勢恢宏且胸襟開闊,釋放出質樸、渾厚之風。
(二)初唐時的市井之詩與格律詩
唐初,初唐“四杰”得以發現,并被推上了至高無上位置。“初唐四杰”中的王勃為杰出代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體現了詩人的從容與大氣。唐詩的革新人物陳子昂,其詩風格激昂、悲涼,標志著唐詩風格從魏晉時期的奢華之風中脫離出來,為唐詩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初唐四杰”拓寬了唐詩的發展空間,奠定了唐詩的五律、七律發展基礎。在“初唐四杰”的努力下,詩歌從高高在上的宮廷走向民間,風格也從卑弱走向了明亮輕快,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廣泛流傳。受“初唐四杰”的影響,唐詩轉向更廣闊的塞外,為邊塞詩和田園詩的產生與發展埋下了重要伏筆。
(三)盛唐時的邊塞詩及田園詩
初唐時期,政權并不穩定,突厥、吐蕃等外域族群頻繁騷擾,給當時的唐朝造成了不小威脅。唐太宗積極防御、積極攻取,方止住戰亂,邊疆才得以安寧。開元(713—741年)、天寶(742—756年)時期,邊境持續騷亂,為保邊境安定,唐玄宗派遣眾多士兵駐守邊塞,使得當時的軍旅文化得以發揚,這便是邊塞詩得以出現及發展的根本緣由。邊塞詩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齡、岑參等,“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就充分體現出邊塞的境況與風光,對邊塞的軍旅生涯描寫得入木三分,凸顯了邊塞詩人對祖國山河的強烈熱愛以及對邊塞風光的欣賞、對征戰沙場的戰士的欽佩。當然,一些邊塞詩中不乏透著悲涼色彩,讓人感受到身為邊疆駐守戰士的無奈、孤單。
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田園詩應運而生。這一時期的詩人可以賦閑在家,享受自然風光,陶醉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過著與世無爭的恬靜生活,于是,形成了一種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獨立的文化心態,使得唐詩突出一些田園愜意感。盛唐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維等,田園詩作品既凸顯了我國山河的優美,也描繪了清新秀麗的田園,使唐詩得以豐富。
(四)盛唐時的批判主義和現實主義唐詩
盛唐時,批判主義及現實主義唐詩得以發揚,最著名的有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這兩人開創了批判主義和現實主義唐詩盛行的格局。李白建功于朝廷的抱負不得實現,看清了官場的黑暗與腐朽,寫出較多抨擊性的唐詩。他蔑視腐朽權貴、沖擊封建禮教,他創作的唐詩有強烈的向往光明之意、有強烈的反叛精神,同時不失豪邁、自由與飄逸,如《蜀道難》《將進酒》等。
杜甫見證過安史之亂,也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歷程,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且敢于面對殘酷現實。他的詩文中有抨擊之意,也有痛恨之意,相關作品有《春望》《哀江頭》等。
(五)晚唐時的哀傷唐詩
晚唐時期,唐朝國運衰弱,社會動蕩。面對此情此景,不少詩人的心境發生了不小變化,由當初的激昂轉變成了哀傷,創作的作品多有這種思緒。代表人物有李商隱、杜牧等。杜牧的作品《過華清宮》《泊秦淮》和李商隱的作品《重有感》《安定城樓》等,都對國運產生深深的擔憂與悲哀,具有濃郁的悲情色彩,也是對當時唐朝國運的真實反映。
四、結語
綜上所述,唐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要想對唐詩有更全面、更透徹的了解,需要了解唐朝歷史,因為唐朝歷史對唐詩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唐朝不同階段,唐詩迸發出不同的風格與情感,值得關注。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使唐詩的魅力及發展歷程更加鮮明,為唐詩的流傳及傳承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坤.淺談唐朝歷史對唐詩發展的推動作用[J].今古文創,2021(23):45-46.
[2]尚永亮.近二十年唐詩研究述論[J].文史哲,2021(3):168-183+255.
[3]張素麗.《唐詩三百首》選本發展歷程述評[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8(2):148-151.
[4]梁毅.從唐詩宋詞中管窺唐宋女子體育發展特點及啟示[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6):122-124.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