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雪
在5G時代的復雜社會背景下,線上教學面臨著教學內容復雜性與教學效果高要求之間存在張力的內在挑戰,面臨網絡技術發展與教學手段運用之間存在落差的挑戰。教育部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停課不停教、不停學”,一時間,各類在線教育平臺進入大眾視野,無疑增加了高校思政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和機遇。從長遠看,線上教學不僅是疫情期間教學的應急之舉,更是未來高校深化思政教學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如何化解與防范線上教學帶來的矛盾和困難,促進高校思政課與“互聯網+”大環境的有機融合,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實現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如何在國際國內局勢敏感多變的大背景中提升高校思政課程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成為當務之急。
一、高校思政課程線上教學現狀
線上教學,又稱“遠程教學”“網絡教學”,是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利用計算機設備和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實行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其重要特征為“打破時空限制,實現異地實時互動交流”。相比傳統的線下面對面教學模式,線上教學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時間、地點,學生可以自由合理、隨時隨地安排學習時間,并通過網絡提供的資源,及時共享信息,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教師可以面對更多的學生,不用受制于教室容量的限制而采取分班授課,節約了精力、時間,提升了教學效果。近年來,“互聯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被逐步推廣應用,成為推進思政課程改革的新趨勢。
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已經逐漸推廣到教育實踐中。以思政課程為例,其教學手段的革新主要表現在3類技術手段運用上:一是教學資源集合性平臺——慕課技術的開發運用,如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平臺”“華文慕課”等混合式教學資源已成為高校思政課在線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在特殊時期,響應“停課不停學”號召而應用的釘釘、雨課堂、騰訊會議、超星學習通等專業性云教學平臺軟件;三是微博、微信、抖音、學習強國等App媒體資源對日常生活的改變,深刻引發思政教學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課程建設、學生管理等方面的變革創新。
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在線教育的發展步伐。實踐“停課不停學”,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許多現實問題與挑戰,主要表現在內在挑戰及外在挑戰兩大方面。
內在挑戰方面,體現在教學內容復雜性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上。
思政課程與一般學科相比,其內容具有多學科、復合型、時效性強等特點,教學難度相對較高,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積極向上的愛國精神,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局勢變化趨勢。當今世界局勢正經歷深刻變動,安全挑戰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各方戰略博弈全面開展,國際秩序面臨深度調整,國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逐步增加。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大背景下,我國政治穩定,經濟、文化、科技等全面發展,如何在線上教學中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制度之優勢及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各方壓力與挑戰,充分明了世界發展趨勢,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局勢變化,正確處理國家發展與個人發展的關系,這是思政課程教學的難點。
外在挑戰方面,存在教師對于思政課在線授課水平信息化程度不高、適應度不夠,學生對思政教學情感體驗不足、獲得感不強,在線教學平臺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不夠完善等困難。
從教育治理角度來說,無論是政府相關部門的教育治理還是學校的自主管理,都不能完全做到對非常態下的線上教學等教育治理問題開展前瞻性的專題研究,應對舉措往往不盡如人意。從客觀方面來說,利用“互聯網+”開展信息化教學與智能化教學并不是思政教師的專長,思政教師對于網絡資源的利用及技術軟件的學習使用存在一定難度,需要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倉促使用線上資源,往往由于不能熟練操作軟件導致教學過程中無法有效利用資源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學生對思政課程在線教學的情感體驗不足,獲得感不強。與線下面對面課堂教學不同,在網絡虛擬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性較大,教師無法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有效掌控和監管;學習過程沒有教師在場,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不夠集中,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思政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加注重言傳身教,用高超的教學藝術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用更多的真情實感來感化學生。但在線教學實踐過程中,受多種條件影響,往往是教師單純講授課程內容多,交流互動環節不足,使得學生的疑問無法得到及時解決,最終結果可能導致學生人坐電腦前,心思早跑偏。缺乏實時有效的面對面互動成為線上教學的難點之一,思政教學效果由此降低。
在線教學平臺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不夠完善,認可度不高。開展線上教學離不開網絡以及教學平臺的支持。多年以來,我國在線教育發展一直不溫不火,雖然一些高校也在打造慕課平臺,但受制于應試體系,已經形成固有教學框架,當前慕課在許多院校并未普及。同時,由于在線教學平臺的技術支撐及服務保障不夠完善,導致思政課程在線教學認可度不高。疫情的發展致使教學模式倉促由線下向線上轉變,但由于大規模開展,網絡和教學平臺卡頓擁堵現象頻發。平臺方如果不能及時有效解決此類問題,會導致授課中斷,消磨師生對于線上教學的耐心。此外,不同教師網絡素養存在參差,教學平臺運用不同,學生學習注意力被分散,學習效果受到一定影響。
二、高校思政課程線上教學的應對舉措
要解決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現實挑戰,要求創新教學思維,借助強有力的信息媒體和改革教學手段和方式完成既定教學目標。
思政課程教學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現代信息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瀏覽社交軟件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學生作為青少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用各大社交軟件及媒體信息的時間普遍高于其他年齡階段的人。針對此,思政教師課可創建課程微信公眾號或微博賬號,通過公眾號或微博賬號發布日常學習任務,分享時政推文,設置評論區,與學生展開交流互動。公眾號的設置要保證專業性和趣味性相統一,可充分吸收學生的意見建議,如設定互動版塊“家國大事我來談”等。同時,利用媒體平臺舉辦創新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緊扣時代主題,聚焦“共抗疫情、愛國我力行”,以“踐行”為重點,突出“篤志、力行”。參賽作品凸顯中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壯舉,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同感及民族自信心。
有效整合線上資源,精心設計在線教學課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要提高思政課程在線教學的針對性及親和力,思政教師要轉變思路,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對時空資源分配的優勢,精心設計好在線教學流程。由于大多數教學平臺都有保留學生學習數據及授課回放等功能,任課教師可以及時通過平臺掌握學生動態,對學生的問題及關注點進行答疑解惑,做到學情了然于心。線上教學過程是對素材深度提煉加工的過程,也是對知識和信息處理輸出的過程。要做好課前發布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及時觀看,自主學習;課程中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難點教學;課后互動平臺布置討論,進行師生交流互動,這種預習網課+直播授課+討論互動相結合的線上“混合式教學”,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
提高院校思政課教師的技術操作運用水平。在大數據、5G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學改革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支撐”的教育觀念。思政教師為確保線上教學順利高效開展,要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平臺提供的課程資源,積極探索學習“互聯網+”背景下新的教學方式,強化自身對網絡技術操作與使用的技術水平。鞏固思政教師對教學數據信息的運用分析能力,遇到簡單的網絡問題可以獨立處理答疑。積極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提倡將信息素養納入教師考核標準中,激勵教師積極制作配備相關視頻教學課程,避免突發狀況下因信息技術欠缺而耽誤教學的尷尬。日常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提前發布預習資料,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提升學生使用學習平臺操作能力及數字化學習能力。
從思政教師角度來看,在順應大數據信息日新月異的前提下,正視線上教學面臨的問題與機遇,積極學習互聯網運用能力,避免因線上教學而帶來的思政課程缺席或減效,不斷完善教學技能,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霍靜怡,徐建軍,王喜蓮.基于網絡直播的高校在線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22):121-125.
[2]何偉,劉金娥,王強.新冠肺炎疫情下土木工程專業認識實習在線教學的局限性及探索與實踐[J].科技經濟導刊,2020(29):102-103.
[3]張玲.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實踐探索[J].大學教育,2020(9):190-193.
(作者單位 安陽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