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新鄉賢文化脫胎于中國傳統社會的鄉賢文化,蘊含著傳統鄉土社會的歷史文明,作為城鎮化發展的產物承載著新時代的力量。重塑鄉村文明,發展鄉村文化,培育新鄉賢文化,可以使鄉村振興呈現良好的精神風貌并提供持續的動力。
一、從傳統鄉賢到新鄉賢:時代轉變下的鄉土精英
(一)傳統鄉賢的內涵、特質與發展脈絡
鄉賢,舊時又稱“鄉紳”,是指扎根于鄉村本土,有文化才能、高尚德行和辦事能力,并在民眾間有良好口碑與威望,對地方有貢獻的賢者。史書中多有關于鄉賢內涵的記載,如《左傳》中指明了鄉賢的標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唐代劉知幾《史通·雜述》中“郡書者,矜其鄉賢,美其邦族”,最早把“鄉賢”作為正式詞匯使用,表明“鄉賢”為鄉人推崇敬重。鄉賢具有“在鄉性”,即鄉賢的情感和責任在鄉。他們饒有資材,可以節省農業活動時間去讀書并規范知識;兼備知識和道德,不僅掌握儒家倫理、明禮數,同時作為德高望重者可以引導民眾規范自身行為。
縱觀鄉賢發展的歷史脈絡,宋代是重要轉折點。宋以后,鄉賢與鄉村發生緊密的聯系。這得益于科舉制度,使具有豐富知識儲備的人能夠成為鄉賢,說明農民群體對知識的尊崇與認可,更表明鄉賢群體的權利從受制于財富和家族威望轉變為由自身知識和能力決定。鄉賢發展歷程,也是鄉賢文化不斷積累的過程。宋《呂氏鄉約》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村規民約”,由地方鄉紳自發制定,體現儒家核心價值觀并具體化為可操作的行為規范。明代朝廷規定官員在辭官或退休后必須還鄉,逐漸發展成“落葉歸根”“告老還鄉”的傳統,這也促進傳統鄉賢文化建設與傳承。明清時期鄉賢文化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鄉賢文化體系。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侵華,鄉村受到直接破壞,鄉村經濟發展受阻、社會秩序失調,鄉賢文化的發展也因而斷裂。
(二)新鄉賢的產生與特質
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新鄉賢作為具有知識儲備、豐富經驗和發展眼光的時代精英,在鄉村現代化發展中發揮著引領模范作用。
鄉村“離土”精英,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受到城市影響,如今他們反哺鄉村,受國家呼吁和黨的群眾路線指引,進入鄉賢理事會,造福桑梓,實現人生價值。另外,在地位作用上,新鄉賢不同于作為農村社會秩序主持者的傳統鄉賢。在當代基層民主協商形式下,新鄉賢主要發揮地方政府、村委會的輔助作用,在協助聯絡、溝通民意、建言獻策等方面發揮作用。新鄉賢文化逐漸重構,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煥發生機。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文化反哺:新鄉賢文化的地位與作用
傳統鄉賢文化是本地歷代名流先賢在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對儒家倫理建設的思考結晶。作為新鄉賢文化的內核,新鄉賢群體擺脫了自身的鄉村局限性,經歷城市化后,思想覺悟、眼界視野都有深刻改變,用知識、經濟資本或先進技術反哺故鄉。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新鄉賢文化發揮著與時俱進的作用。
發展新鄉賢文化,有利于構建良性的基層治理模式。當下中國鄉村治理正面臨著鄉村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能激發鄉村自治體系的建設、重構鄉村法治精神、彌補道德治理主體的缺失。這是鄉村振興戰略下,與時俱進的新鄉賢文化對鄉村內生動力的激發,實現鄉村善治的一次有益嘗試。
發展新鄉賢文化,有利于助力鄉風文明建設。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新鄉賢文化能保障鄉風文明建設的人才和物質基礎。弘揚新鄉賢文化,可以通過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圍繞勤勞致富、崇德向善、誠實守信、遵紀守法開展各類評選活動,加強農村家庭文明建設,塑造良好文明風尚。
發展新鄉賢文化,有利于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新鄉賢除了在鄉村善治、鄉風文明建設方面發揮作用,還能成為產業興旺的帶動者,帶領廣大農民脫貧致富。新鄉賢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被認定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內驅動力,可以助推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視域下,新鄉賢文化不僅要傳承傳統鄉賢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更要突破傳統鄉村局限,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文化反哺。
三、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新鄉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鄉賢文化具有現實性,研究鄉賢文化要直面現實,為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服務。鄉賢文化作為一種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經過傳承、發展與開發利用,可以將其轉變為一種文化資本。要實現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的轉變,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入手。
(一)挖掘新鄉賢文化資源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內在動力和發展之基。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鄉土社會面臨空心化,鄉土精英本應該是鄉村社會發展的頂梁柱,但卻大量流入城市,鄉村經濟、產業發展受阻,現代農業發展緩慢,各種鄉村文化遺跡得不到妥善保護。
鄉賢文化凝聚了鄉賢的寶貴財富,發揮著讓村民見賢思齊、向善崇德的教育涵養功能。對于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宗廟、學府、故居、各種文獻資料等,需要專業團隊去發掘與研究;對于無形的精神文化遺產,可以通過新形式,比如線下圍繞鄉賢文化舉辦系列活動與講座、線上借助各種新媒體等進行宣傳。同時,鄉賢文化具有人本性,可以通過新建鄉賢紀念館、鄉賢走廊、編寫鄉賢志等形式,讓鄉賢文明成為振奮人心、凝心聚力的財富。
(二)打造高質量新鄉賢人才隊伍
當前鄉村從業人員的人才總量、文化程度、年齡結構、行業分布等方面都需改善。高質量的鄉村本土人才隊伍善于在鄉村發展方向、產業鏈布局上規劃,帶領百姓脫貧致富。因此,政府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外流人才回歸鄉土以扭轉現狀,比如建立外出務工人員信息庫,向他們發布就業信息,并通過培訓、推薦的方式,幫助外出務工人員在家鄉找到合適崗位。
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構建結構合理的新鄉賢隊伍。這就要引導鄉土精英建設鄉村,讓鄉賢在廣闊鄉土發揮自身價值,比如推行教育文化衛生“三下鄉”、扶貧志愿者行動計劃等活動。另外,在產業和資金方面,精英以個人或組織為單位通過資金參股、貿易合作等形式發展農業、加工業、旅游業等。挖掘本土新鄉賢、匯聚外來新鄉賢,發揮他們在經濟建設、鄉村治理、文明教化、民情聯絡等方面的作用,發揮模范作用,培育、引領更多鄉土人才,營造健康的鄉風鄉俗氛圍。
(三)疏通新鄉賢服務渠道
鄉情、鄉愁始終是凝聚鄉賢與故土、村民的紐帶。搭建完善、便捷的新鄉賢服務平臺,引導他們參與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暢通新鄉賢與村民的溝通渠道,增強村民對新鄉賢的認知、理解與信任。
政府出臺發展新鄉賢文化的相關政策法規,營造良好的新鄉賢文化氛圍,有利于鼓勵和帶動新鄉賢投身鄉村建設。創新新鄉賢回歸渠道和文化傳播途徑,建設鄉賢文化服務平臺,確保資金、人才、技術、投資等領域的順暢。激發新鄉賢返鄉或留鄉的積極性,解決他們切身相關的問題,確保其正當權益的實現。例如,對于由城市返鄉的鄉賢而言,配偶工作、子女教育、養老住房和配套福利等事項需得到妥善安排;對于將離退休干部或企業離、退休勞動者,以優厚的養老保險待遇和物質幫扶滿足其生活需求。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重塑城鄉關系。新鄉賢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同時具備熟悉鄉土民情的優勢,可以作為城鄉發展的連接紐帶。通過搭建完善的城鄉聯動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人才互助、市場需求互動、產業優勢互補。糅合新鄉賢文化與城市文明,創新鄉賢文化服務供給的內容,切實改善鄉風民風,凈化鄉土文化環境。
四、結語
要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首先,需要繼承傳統,保護傳統鄉賢文化資源,古為今用;其次,挖掘鄉村振興的精神內涵,結合自身地域文化風格,創新鄉賢文化內容與表現形式;最后,必須引導和搭建新鄉賢服務平臺,以新鄉賢文化為支撐、新鄉賢群體為紐帶,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胡鵬輝,高繼波.新鄉賢:內涵、作用與偏誤規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20-29+144-145.
[2]王先明.鄉賢:維系古代基層社會運轉的主導力量[N].北京日報,2014-11-24(19).
[3]李明珠,卯海娟.鄉村振興新動力:新鄉賢文化[J].創新,2019(4):98-107.
[4]劉海濤.新鄉賢文化嵌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路徑研究[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2):48-52+28.
[5]王泉根.中國鄉賢文化研究的當代形態與上虞經驗[J].中國文化研究,2011(4):165-172.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社會學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