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萍
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以其精練的語言、深邃的內涵而深受人們喜愛。當下的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人文底蘊等六大核心素養(yǎng),本文試圖對初中的古典詩詞教學進行探究,力求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詩意盎然,激發(fā)學生對詩詞的興趣,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
一、詩聲瑯瑯,誦讀詩詞見其義
誦讀是學習詩詞的第一要義。在帶領學生學習古典詩詞之前,先要讓學生讀通讀順一首詩詞。掃除字詞障礙,正音之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學生在反復朗讀之后,詩句詞句往往能脫口而出,在這個基礎上講解詩詞的含義,記憶背誦就容易多了。
每天早晨,我組織學生進行晨讀,帶領他們大聲地朗讀詩詞;每一節(jié)語文課前,把學生安頓下來之后,也帶領他們大聲地朗讀詩詞;放學前的幾分鐘,同樣如此。“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教室里,詩聲瑯瑯,在這樣反復的朗讀中,學生對古詩詞形成強烈的語感,個別淺顯的詩詞,在多次的朗讀中其含義不言自明。
二、鋪墊背景,解讀詩詞易領悟
要讓學生理解詩詞的內涵,先要為學生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鋪墊背景之后,再引導學生去理解其內涵。
例如,我?guī)ьI學生學習《相見歡》這首詞時,學生們對于“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樣飽含愁緒的句子難以理解,而且,對該詞的作者李煜一無所知。因此,在學習這首詞之前,我花了一些時間介紹李煜,再來講詞中之“愁”,學生就能理解詞中描繪的“愁腸百結”了。
三、逐句解意,深悟詩詞速記誦
學生不理解詩詞的意思,單純地死記硬背,在進行默寫時,就會錯字連篇。因此,學生必須要對詩詞進行深刻理解,在此基礎上記憶背誦,默寫時才能把字寫對。
我在教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細致講解了全詩的意思:“城闕輔三秦”,“輔”字在這句話中是“保護、輔助”的意思;“君”字是“你”的意思;“宦游”是出外做官的意思;“歧路”是指“分叉路口,即告別的地方”;“沾巾”是指“揮淚告別”的意思。通過詳細解釋較難理解的字句,學生理解整首詩詞就容易多了,學生帶著對詩詞的理解去背誦,背誦的速度加快了;帶著對詩詞的理解去默寫,錯別字也大大減少了。
同時,通過對詩詞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培養(yǎng)其解讀能力,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
四、提煉主旨,領悟內涵鑄品德
提煉詩詞主旨,讓學生領悟其內涵并陶冶情操,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有重要推動作用。
例如,我在教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逐句解釋這首敘事詩,杜甫年邁體弱,茅屋為秋風所破,“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講述到這里,我向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是你遭遇了這種情況,你最想得到什么?”問題一提出,學生們馬上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最希望有房子”“有一床新棉被”“天晴”……此時,引出作者的最大愿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何等的胸襟!詩歌的主旨,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不言自明。提煉出詩歌的主旨,用古人高尚的品德、光輝的思想情懷來陶冶學生心靈,提升其思想層次和道德水平,這與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相契合。
五、同類對比,延伸詩詞更豐富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飛花令的環(huán)節(jié)很精彩。在初中詩詞教學中,也可以運用飛花令的方式對所學習的古詩詞進行拓展延伸。古人寫詩詞,有很多同類型的題材,如寫“月”“花”,寫“春天”“秋緒”,等等,同一類的題材,不同朝代不同詩人有不同的感悟,自然有不同的表達,在初中詩詞教學的課堂上,根據某一首詩詞進行延伸,歸納出同一類型的詩詞并進行對比,既能增強學生對詩詞的理解,也能增加其詩詞積累。
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進行拓展延伸時,我引用了“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同類的思鄉(xiāng)名句來進行對比,讓學生們深入理解“思鄉(xiāng)”這個常見于中國古典詩詞的永恒命題。
六、歌聲裊裊,唱出詩詞增韻味
每一首詞在古代都有相對應的音律,可供人們歌唱,只是年代久遠,旋律并沒有保存下來,只留下了文字,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宋詞,徒有文字而沒有音樂,不能不說是學習詩詞的一個遺憾。將音樂引入詩詞學習的課堂,既能增加課堂的趣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還原詩詞本來的面目。
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我上網搜索了王菲唱的《明月幾時有》,下載并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聽,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該詞的興趣,并讓會唱的學生跟著唱,歌聲裊裊,課堂充滿了詩情畫意。在歌唱之后,講解這一首詞,學生很容易理解,并且很快可以背誦出來。
教學李煜的《相見歡》,我先播放了鄧麗君同名歌曲,學生徜徉在音樂的海洋中,短短的一首詞,簡單點撥了字面意思之后,學生就能心領神會。
將音樂引入初中詩詞教學的課堂,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平時注意搜集一些有價值的素材,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自如地使用素材,為課堂增音添色,提高課堂教學質效。
七、妙手丹青,畫出詩詞添情韻
王維的詩畫面感很強,有人稱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對其詩最中肯的評價。其實,在唐詩宋詞中,不僅王維的詩歌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很多詩人詞人的作品都具有畫面感。將畫引入初中詩詞教學的課堂,會讓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張養(yǎng)浩的《天凈沙·秋思》是一首名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用了短短三句話、九種景物,就構成了一個意境幽遠的畫面。在帶領學生進行學習的時候,我先讓學生熟讀整首元曲。接著,讓學生根據前三句中的景物,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紙上畫畫。學生們各施所長,提筆在畫紙上畫下了自己心中想象的畫面。學生們的想象力很豐富,畫出來的畫各有不同,各有亮點,讓人倍感驚喜。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根據自己個性化的想象,描繪出具體的畫面,豐富詩詞本身的內涵,深化其對古詩詞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各施所長,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以反復誦讀為主,結合詩詞的背景,引入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理解、領悟和拓展延伸,讓他們在古詩詞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含英咀華,感受語言文字的凝練之美,聆聽古人的拳拳心語。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