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坤 鐘麗紅
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對提高課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著重要的意義。達成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高效設計,需要在立足學情的基礎上,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增強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自信。
一、研讀教材,確立學法
讀懂教材、分析教材是一切教學順利推進的基石。統編《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是法治教育專冊,編寫的宗旨是幫助小學生初步樹立法治觀念。教師使用教材時,要在把握教材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
專冊教材強調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并駕齊驅,“良法”與“善治”是教材的價值導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突出道德教育的引導,實現法治的育人功能。
二、導引分組,匯報交流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銀河小學六年級組進行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改革,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課堂采用分小組講課的方式完成整冊書的學習,并且注重階段性的復習鞏固。
(一)自由組合,導引分組
全班同學自由組合,四人為一小組;教師根據學生組合的小組,圍繞學生特點,依據互補原則,再適當地進行個別調整,總的原則是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小組每一個成員的參與性和學習性。教師只有在課前做到密切關注并估計學情,才能順學而導,學生的“自育”方能定向進行。
(二)興趣出發,共定主題
確定小組后,瀏覽課文,從自身的興趣出發,小組討論自選主題,最后師生共同商定每小組的話題。話題的選擇既有主觀意愿的體現,也需要教師背后的方向性指引。
教師要在整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進行課時的劃分。學生選題,在形式上要給予選擇的自由,并適時予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學習內容。
(三)組內討論,教師引航
熟悉教學內容之后,四人小組交流,將彼此之間的收獲和疑問進行分享和解惑,小組共同研究,先行先學,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細節的了解,規劃教學流程,并把需要講授的知識點和教學關鍵內容做梳理和羅列。
接下來,學生需要分工領取各自的任務,并根據自己的任務來自我備課,備課結束后再查漏補缺。
(四)思維碰撞,選擇方法
備課的最后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用什么教學方法實施這些教學知識點。課后,小組之間探討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式。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要做好“引路人”,特別是組內意見相悖時,對學生的選擇進行篩選和點撥等。
整體環節清晰后,小組開始集體備課,每個學生各說什么內容,都需要認真寫下自己的發言流程,然后拿給教師批改。
(五)各司其職,分工合作
一切材料準備就緒,小組成員根據特長以及興趣進行具體分工。群策群力,完成課件制作。課件初步完成后,以小組為單位,在搜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查漏補缺。需要提醒的是,課件當中需要涉及定量的課上練習或者課后練習。一切準備就緒后,學生把課件發給教師,教師提出有關建議。課堂上1位成員負責板書,1位成員進行課堂組織,主講人可以根據小組成員的意愿選定1人或多人展示課堂內容。這就到了重要的課中落實環節。
課堂的呈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內容講授(時間在30分鐘左右)。
第一步:講課團小組成員自我介紹。
第二步:呈現課堂內容。其中,負責制作課件的同學在此環節作為助教老師,輔助主講的同學完成課堂內容的呈現。負責板書的同學要根據主講的進度做相關的板書。1位成員組織課堂,維持課堂紀律,登記同學們的課堂表現,并轉化為表現分計入班級日常表現記錄。在課程結束后,講課團成員需要感謝大家的傾聽,并懇請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幫助后續的改正和開展新的思考。
三、有效評價,反思進階
授課結束后,全班同學對講課團的表現進行評價。評價的要求是,先提出小組閃光點,再補充自己的建議。評價方向則指向授課學生的授課儀態、課件制作、講課內容等方面。最后,全班同學對小組呈現的課堂以及小組成員的綜合表現進行舉手表決評優。除授課小組成員外,舉手表決優秀的同學超過85%,則評定本次小組表現優秀。
課堂的評價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授課小組在授課時提出問題,對作出回答的同學的評價;二是所有同學對上課小老師作出評價;三是教師的小結評價。生生評價、師生評價貫穿課堂始終。
四、課后鞏固,復習深化
課后學生的內化梳理相當重要。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或技術路線圖的方式對知識進行回顧,可以更好地構建起知識的網絡或框架。與此同時,考前定量習題的訓練鞏固也必不可少,這是讓學生對學習成效進行自我診斷的可行方式。
責任編輯?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