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戰略任務。智庫是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支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政府決策、社會輿論、企業發展與公共知識傳播的影響越來越深刻、作用越來越重要。當前時期,我國智庫發展水平相比世界智庫強國仍有較大差距,尚存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主要體現在核心智庫不多、智庫創新能力不強、智庫研究的科學性與前瞻性不夠等方面。
關鍵詞:新型智庫 創新能力 決策咨詢 評價機制
據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2014年1月發布的《2013年中國智庫報告》,智庫主要指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影響政府決策為研究目標、以公共利益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的專業研究機構。既然叫“機構”,說明智庫是一個組織或一個單位,而非個人。
通常的研究認為,成立于1884年的英國費邊社(Fabian Society)、成立于1907年的美國羅素·塞奇基金會(Russell Sage Foundation)、成立于1908年的德國漢堡經濟研究所(Hamburg Institute for Economy Research)分別是英、美、德最早的智庫。而成立于1906年的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則是日本民間最早的智庫。二戰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日益重視由工程師、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及社會學家合作產生的綜合研究成果,由此出現了一大批與政府簽約的智庫。成立于1948年的蘭德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智庫的資政作用逐漸加強,同時智庫的意識形態傾向日益明顯,黨派立場愈發鮮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智庫建設開始起步。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智庫有了長足的發展。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開啟了我國新時代智庫建設的頂層設計;同時,也開啟了我國高端智庫從學術導向向問題導向、從注重理論研究向注重政策和實操的轉型。在中央政策指導和試點工作帶動下,我國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迎來了發展期,一批報業集團、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紛紛向新型智庫轉型,各種智庫論壇、智庫活動接連舉辦。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隸屬于中宣部,對新聞出版行業智庫的研究本身就是其工作職責之一。從黨中央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開始,研究院就對我國新聞出版行業智庫進行了研究。第一個研究報告專注于美國智庫的方法論和工具集,它是一個內部課題,未公開發表;第二個報告就是《中國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影響力評價》一書。
通過幾年的研究,筆者對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現狀有了一些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庫建設成效顯著,為新時期黨和政府戰略決策做出了重要貢獻,有研究認為目前我國智庫數量已達到世界前三位。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發現我國智庫發展水平相比世界智庫強國仍有較大差距,尚存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主要體現在核心智庫不多、智庫創新能力不強、智庫研究的科學性與前瞻性不夠等方面。
一、智庫概念趨于泛化,提升核心功能是發展方向
自2015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來,我國智庫迎來了數量上的大飛躍。據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估算,在《意見》出臺后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國新建的各類智庫就達到5000家左右。[1]這股興建智庫的浪潮同樣席卷了新聞出版行業,報社、出版集團、傳媒集團借助信息資源和專家資源優勢紛紛創辦智庫,一批媒體智庫在2015年前后集中成立。伴隨著“智庫熱”的是智庫概念泛化、定位模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從本質上看,智庫不同于一般研究機構——智庫針對現實問題為有關機構提供策略性建議,以影響政府決策為研究目標,與理論、學術研究相比,更注重研究結果要“有用”;也不同于咨詢機構——咨詢機構為企業提供公司戰略、競爭戰略方案,幫助企業解決管理和經營問題。智庫則處于更高的格局,著眼于宏觀和長遠的公共政策問題,在研究主題的選定、研究結果的呈現等方面有一定獨立性。
智庫概念的泛化及界定不清,導致一些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客觀上并不具備政策咨詢能力。一些智庫在研究團隊及研究能力方面積累薄弱,高質量的成果產出少,決策咨詢參與程度低,將工作重點放在品牌打造上,一味追求知名度,將智庫建設停留在形式上,脫離了智庫的定位與職責。
避免智庫定位出現混亂,保證智庫生態體系健康良性發展,一方面需要有關部門的嚴格規范和引導,另一方面需要智庫建設機構冷靜思考。在智庫建立之前,機構要對自身研究領域和公共政策的相關性及研究優勢有清醒的認識,切勿盲目追逐“智庫熱”。決定向智庫轉型的研究機構,首先要明確智庫的職能和定位,在確立轉型路線時,要將資政能力建設始終作為核心發展方向,聚焦綜合性、專業性、長遠性問題調研資政,使智庫更好地服務于政府。
二、智庫創新能力不足,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主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智庫建設要把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新上?,F在我國智庫數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決策靠得住、用得上的核心智庫數量并不多。將量的發展向質的發展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目前我國智庫發展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缺乏創新性是目前我國新聞出版行業智庫的另一問題,主要體現在智庫專業性不高、問題研究不深入、研究成果不超前、對策反應不及時等方面。很多智庫存在專業特點不明顯的問題,沒有在特定領域投入長期關注,缺乏專業性研究能力的積累;在研究主題選擇上追逐熱點,研究領域鋪開面廣但研究不深入,導致研究成果出現空泛無物和低水平重復的情況。
智庫的研究應注重專精深而不在廣,應對特定領域、特定問題進行持續性跟蹤研究,持續輸出思想,逐步積累成果,力爭成為這一領域的權威,最終形成發言權和政策影響力。智庫的思想要有深度,同時也要有戰略性和前瞻性。僅在政策出臺后對政府政策進行解讀是遠遠不夠的,智庫研究不是媒體評論,不是簡單的資料分析,“馬后炮”式的研究成果對決策導向是毫無引領價值的。創新能力是智庫的核心競爭力,是決定智庫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智庫應當在政策糾偏、戰略預判、遠景謀劃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主動發現現行公共政策中的問題,提出針對這些問題的調整建議方案;對未來局勢進行評估和研判,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并對發展規劃施行結果做出評估預測;為未來發展進行儲備性研究。前瞻性研究非??简炛菐斓恼哽`敏度。此外,提升智庫快速反應能力及智庫產品時效性等也是提高智庫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三、打開信息溝通渠道,完善決策咨詢機制
政策需求雙方溝通不暢是當前智庫成果轉化面臨的一大問題。一方面,智庫對決策部門的政策需求了解不透徹,不及時;另一方面,決策部門對智庫定位不熟悉,溝通不深入,導致成果指向性不強。智庫要做到及時響應決策層需求,提供精準服務,就需要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建立資政供需雙方信息交流的渠道。政府要從政策環境上支持決策部門與智庫進行深層次合作,在政策調研、討論、制定、實施、評估全過程廣泛聽取智庫建議,鼓勵智庫與相應領域決策部門長期合作,供需雙方共同探索智庫服務管理模式,逐步完善決策咨詢服務供給體系,開放智庫研究成果政府采購,將智庫提供的咨詢服務納入政府采購范圍,建立符合供需雙方訴求的購買機制。
同時,有條件的部門,可考慮內參上報制度,這既是智庫作用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智庫黨政機關、行業內外認知的方式之一。黨政部門也可建立智庫信息檔案,準確掌握各類智庫的定位、特性與研究專長。有些政策的出臺,也可通過課題招標、政府采購、直接委托等方式,引導智庫積極承擔相關研究工作,讓智庫能夠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四、建立健全評價機制,提高智庫資政積極性
現有智庫評價體系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受政府委托進行的研究,成果大多以內部報告方式提交,第三方機構難以準確獲取智庫資政成果的產出數據和領導批示情況,這給智庫政策影響力的評價帶來了極大困難。面對這一問題,國內智庫評價體系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評價兩種方式解決,或邀請專家及同行為智庫打分、排名,或通過自建數據收集平臺、發放調查問卷讓被評價智庫自行填報數據,這兩種方法在客觀性和準確性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欠缺。
評價智庫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智庫。完善智庫成果采納應用反饋制度和智庫成果質量評價制度,建立適應我國智庫實際情況的考核評價制度,科學合理制定考核標準與評價指標體系,對構建健康可持續的決策咨詢體系將大有裨益。在專家評議及同行評議以外,智庫評價要引入用戶評價機制,讓購買和使用智庫產品的用戶發表最直接的反饋和最有針對性的評價;要以資政質量和實際政策貢獻為核心,綜合考慮智庫學術影響、社會影響、國際影響等因素;在平衡好保密性的基礎上,適當提升智庫評價的透明度,以評價促發展,發揮智庫評價“指揮棒”作用,提升智庫決策咨詢成果的質量,更好地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提供重要參考。
基于上述的分析與研究,筆者認為現代智庫應具有四大重要特征,即智庫研究方法的科學性、智庫研究內容的前瞻性、智庫研究觀點的創見性和智庫研究理論的跨學科性。
現代智庫的第一個特征是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中國古代幕僚式的師爺,多是幕后出主意的人。出主意,憑的是個人的智慧和個人對某些事物的敏感性。前面說了,現代智庫是機構,而非個人,其通過組織內部人員的分工,通過人員對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特別是通過科學方法對信息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處理,推演出結論,供決策者參考。因此,科學方法的使用在現代智庫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當下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的環境下,科學方法的創新與應用就更為重要了。
現代智庫的第二個特征是研究內容的前瞻性、預測性和預判性。通過前瞻性、預測性和預判性的研究,準確總結過去,分析現狀,預測未來,為政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v觀我國新聞出版行業智庫,相當數量的研究觀點后置,甚至只是對政府已出臺政策的簡單解讀,缺乏前瞻性的研究和建議,特別是缺少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和預判。
現代智庫的第三個特征是研究觀點的創見性。之所以用“創見性”這個詞,是因為本人對它格外偏愛。在筆者的理解里,創見性應該包括創新性、洞見性、建設性和可操作性。只有掌握了上述幾點,才可能提出有價值的觀點,才可能起到資政輔政的作用??v觀我國目前的新聞出版行業智庫,有些雖提出一些建議,但往往套話較多,真知灼見很少。我尤其不喜歡那種放之四海皆準的大話空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實際上毫無意義,不解決任何現實問題,貌似學術,實為囈語。智庫不是研究機構的簡單“掛牌”,更不是趕時髦地將一般性研究工作統統當成智庫工作。智庫的“智”究竟體現在哪里?值得研究。
現代智庫的第四個特征是智庫研究理論的跨學科性??鐚W科的前提是學科專業分類的存在。專業分類是近代人類文明的偉大創舉,對學術的深入研究、厘清真相非常重要,至今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手段。沒有專業分類的綜合是感覺和想象的產物,不一定靠譜。但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多樣性、非線性、不穩定性和模糊性往往又使專業分類難以全面反映實際,因此才有了跨學科和融合發展的空間和意義。今天,許多創新來自跨學科的研究。如果新聞出版業畫地為牢,不思拓展,甚至自說自話,那可能形不成智庫,充其量只是形成所謂的學術小圈子。從某種意義上說,給人文賦予科學精神可能比讓科學回歸人文更難。
最后,筆者還想說一點,落實黨中央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要求和期望,除上述四個方面需改進,尊重人才、愛護人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創造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靈活機制也是建設好新時代新聞出版行業新型高端智庫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荊林波,等.全球智庫評價報告(2015)[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45.
(作者單位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