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說課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強化課程建設質量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教研活動。新時代背景下,充分認識“說課”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功能,持續推動“說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與實踐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和深入探索,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含金量和發揮鑄魂育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本文以形勢與政策課為示范,針對思政課在說課過程中“說什么”和“怎么說”,圍繞教學背景、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考核方式四個方面進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課闡釋與實踐應用。
關鍵詞:說課;理論規范;價值定位;應用理路;實踐應用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4.018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4-0088-04
一、“說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的理論規范和價值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鮮明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高校思政課教師是研究、闡釋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成果,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力軍。“說課”作為教師闡釋具體課程的教學安排及其理論依據,是教師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表達教育教學觀點,講述教學設計和邏輯,以達到提高教學能力和強化課程建設質量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教研活動。自20世紀90年代在河南省試行以來,“說課”逐步被推廣和應用到全國高等院校的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效推動了思政課教師投身教學改革,學習教育理論,鉆研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經過30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說課已從一種教學研究活動提升成為評價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和推進課程質量建設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
目前,在教育界對“說課”應用與實踐不斷豐富和探索的同時,理論界逐步對“說課”的理論規范和功能定位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說課對教學主體、評價主體、互動過程和效果評價等環節的設計和實施,對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建設的重要價值被不斷發掘,說課的形式、內容和過程在思政課教學的研究中也逐漸趨于科學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首先,通過對“說課”概念和范疇的理論界定,突出了思政課說課強烈的教學指向。說課作為一種教研活動,是教師向同行和專家就某一次課或一門課的目標設定、內容理解、方法選擇、環節設計等的具體安排與理論依據,以期充分表達教師的教育教學觀點供大家交流研討的具體形式和重要載體。[1]說課在本質上并不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活動,而是處于備課和講課行為之間的一種固有教學過程,說課既是對教師備課情況的展示和總結,也是保證講課過程順利有效完成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對說課概念中的關鍵詞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說課和講課之間的實質性差別。第一,教學目的不同:說課在于對“怎樣教”和“為什么這樣教”的教學設計思想的分析和概括;講課在于通過現場課堂教學實踐來體現和實現教學設計。第二,教學次序不同:說課是教學活動中的一種課前行為;“講課”是一種教學活動中的課堂行為。第三,教學對象不同:說課對象是同行、專家或權威;講課對象是學生。第四,教學呈現方式不同:說課主要是單向的分享研討;講課更多追求雙向的互動傳遞。
其次,通過梳理分析“說課”的應用范圍和現實問題,提出了以說課提高思政課教學水平和課程質量的主要思路和具體路徑。目前,在各層次和類別思政課的說課和講課競賽過程中,教師普遍能夠說清楚“怎樣教”,卻說不清楚“為什么這樣教”;說教學背景時無法準確把握現實學情,不能有效指導和改善講課質量和效果;說教學方法不能切中教學重點和難點,對教學方法選擇的理論論證也不充分。除此之外,教師對說課的設計和安排缺乏針對性的問題導向和個性化的邏輯建構。[2]如何讓思政課教師在說課過程中在遵循結構完整的前提下,克服“空、平、淡”,需要教師將教學本質、學生思維、教學理念進行理解、融合和升華,彰顯自己個性化的設計、獨到的見解和富有個性的教學追求。所以,語言體系、教育理論知識以及個性化的設計能力成為影響說課效果的關鍵性因素。
可以看出,當前對于說課的理論研究對我們深刻理解說課在課程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尤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研究成果,也為我們進行深入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對說課的理論研究滯后于說課的實踐應用,表明深入和持續對“說課”從概念到范疇,從體系到流程,從過程到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說明努力推進說課在各級各類教學活動和課程建設中的應用和實踐亦十分迫切。
二、“說課”在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理路
“說課”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充分必要又日趨規范。根據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總體特征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目標要求,思政課教師的說課必須符合高等教育活動基本規律的同時,還要更加具有理論性、規范性、針對性和時效性。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課”首先要確定說課的基本維度和框架,即“說什么”的問題。立足新時代思政課的時代要求和根本任務,思政課教師必須對其教學背景、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考核方式四個方面進行系統深入理解和邏輯闡釋。
其一,說清新時代思政課的教學背景。2019年3月18日,由黨中央第一次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思路、內容形式和方法手段予以權威闡述,旗幟鮮明地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育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永恒使命。這種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屬性的科學定論充分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鑄魂育人的工作,新時代的思政課的說課首先要緊密圍繞“新時代”說清思政課的嶄新要求和根本任務,其次要緊密結合“新時代”說清思政課面臨的具體學情,充分關照到先進教育理念的創新、學生素質的整體提升和個性特征,以及新媒體時代教育環境的適應性變革等相關因素。
其二,說明新時代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并最終努力實現從知識傳遞到技能培養再到價值引領的知行合一。因此,思政課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過程中,首先要系統掌握和發揮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學科優勢,結合具體課程和專題教學,說明要求學生在知識層面掌握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其次要準確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要求,說明要求學生在技能層面掌握的能力目標。最后,要以思政課教學質量為依據,綜合運用和系統融入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思維方式、理論及研究方法,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導向性教學,說明期待學生在價值觀層面實現的情意性目標。[3]
其三,說透新時代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孤立的和一成不變的,各種教學方法之間更不是對立的,每種教學方法都各有所長。在實際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不同課程和專題,依據具體教學內容采用最適宜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法,唯有如此思政課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實效性才能得到增強。同時,在運用傳統的如體驗式教學、多媒體教學、導讀原著、社會實踐等思政課教學方法以外,還要注重在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近年來,在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政課教育理念的要求下,以項目帶動為理論框架的教學模式愈發得到關注和重視。項目帶動法又稱之為“PBL”,全稱為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生圍繞問題獨立收集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4]值得注意的是,在思政課教學活動中,運用 “PBL”教學法需要根據社會變化進行實時更新,尤其是一些與當前社會經濟政治密切相關的如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抗疫等時效性強的教學內容,必須緊密結合形勢發展和政策變化,實時完善并不斷更新。
其四,說實新時代思政課的評價考核。思政課評價考核部分的說課,首先應當遵從思政課的教學立意進行評價考核,一方面教師要針對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現有問題進行教學反思,另一方面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掌握程度和認知效果進行考核。其次,應當緊扣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進行系統考核。思政課評價考核的說課要針對每門課程具體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次的系統闡釋,主要說清楚從知識傳遞到技能培養再到機制引領的評價內容和考核效果,做到教學評價要真實有效,考核標準要切實可行。
三、例談“說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說課在思政課教學的應用里路,為思政課教師實際說課過程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邏輯框架,主要回應了“說什么”的問題。依循高校思政課的時代要求和根本任務,每一門思政課說課的基本要求和具體內容不盡相同。本文以形勢與政策課為示范,針對教學背景、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考核方式四個方面進行說課闡釋,對“怎么說”思政課進行嘗試性的實踐應用。
第一,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背景。“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它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引導大學生準確理解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方略的重要渠道,也是第一時間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核心課程。形勢與政策課能塑造和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形勢觀和政策觀,使其形成合理和綜合的人文與社會知識結構,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其他課程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5]首先,理論武裝時效性要求形勢與政策課要展開專題性教學,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形勢與政策觀和方法論,在教學目標和內容上適時更新,尤其是不斷推進和增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形勢與政策變化的指導力和解釋力。其次,釋疑解惑針對性要求形勢與政策課要展開專題或主題教學,面對問題設疑引思,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對國際和國內外時事政治和對國家發展方針政策的更新意識和接收能力。最后,教育引導綜合性要求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師要致力于探索和創新契合教學內容的教學表達方式,通過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互動的方式方法,實現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
第二,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標。全面開設和系統推進形勢與政策課,首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充分理解和挖掘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立意,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的實踐教學中不斷提高課程含金量,發揮鑄魂育人的根本任務。同時,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維度也要充分體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的知行合一。具體而言,形勢與政策課的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形勢與政策觀和方法論,還要系統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知識體系,包括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以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探索發展中總結出的一系列黨的理論制度。能力目標是使學生全面了解黨和國家的最新理論成果,具備國家歷史發展和時事常識,明確全球視野下國際格局的演進規律和趨勢。情意性目標是使新時代的大學生,珍惜和平和優越的學習環境,明確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堅持自己的初心與追求,并且通過樹立科學的愛國主義情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自覺的將自身的學習目標、職業規劃和國家社會發展相統一。[6]
第三,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策略。根據形勢與政策教育理論性與時效性同行并重的教學原則和專題性教學的課程特點,形勢與政策課在充分借鑒“PBL”和建構主義先進理念基礎上,探索和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導向和以邏輯建構為兩翼的教學模式,以實現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在具體的專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程準備階段一方面通過網絡教學技術和平臺向學生征集問題,另一方面以教育部辦公廳頒布的教育教學要點和時事報告為基礎,將學生們要學的問題和要學生們學習的問題相結合,實現問題向專題的轉化。面對教學主體,教師可以在課前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分組討論,并從小組分享中尋找知識的掌握程度、內容分享中了解認知的差異程度、小組互評中把握觀點的矛盾程度,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發現和生成的問題進入學習。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主要通過專題教學中從相關概念到外延的問題設計,逐一展開維度和范疇,并最終完成邏輯建構。這里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例,教師通過什么是新時代,講清楚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體目標和主要內容;通過什么是中國特色,講清楚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獨立自主與和平發展的基本原則;通過什么是大國外交,講清楚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體戰略方針和具體戰略布局。以上“三個講清楚”也構建了講好中國故事、走好中國道路、提供中國方案的專題邏輯。在課程反饋過程中,主要通過預留和推薦書目,打造書香課堂,并且以布置思考題來增強教學效果,引發學生思考。
第四,形勢與政策課的評價考核。針對知識性目標維度的考核,教師可將過程性考核(課堂參與程度、出勤)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其中過程性考核包括科學比例的課堂參與程度和出勤情況,結果性考核是指根據詳細、可供參量的評分標準設計統一書面考試。技能型目標維度的考核,要將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每學期任課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和提供經典書目閱讀,并針對現實形勢和國家政策的調整,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和基層工作調研,同時學生通過撰寫并提交讀書報告和調研報告,獲得過程性考核分數。價值性目標,要將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相結合。這就要求除了課堂教學主渠道之外,教師和學生還要充分利用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慕課、微課和公眾號等,完成征集問題、發布消息和討論答疑等在線互動,實現"互聯網+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信息共享和思維共振。
新時代的思政課不是簡單意義上黨和國家意志及價值理念的傳導,思政課教師也不是機械似的語言復讀,懂得說課,才能更自信和從容地講好課。面對新要求和新任務,思政課教師應該潛心進行理論研究,并且在此基礎上做到用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進展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實現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教師在思政課進行說課時要緊密圍繞“說什么”和“怎么說”兩個中心問題,從思政課的時代背景和教學立意出發,明確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并依據先進的教學理念,認真設計和實施教學策略以保證教學活動順利完成,并通過評價考核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從而通過說課不斷地改善和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秀麗.說課在“植物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林業教育,2019(3):58-60.
[2] 劉紅伍.通過說課比賽學習教學理論并提高教學水平——說課比賽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15 (20):71-72.
[3] 劉影碩,王鋒雷.形勢政策課宜采用多學科教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12-03(6).
[4] 柴艷萍.項目教學法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7):85-89.
[5] 郝玲玲.形勢與政策教育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路解析和實踐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4):143-146.
[6] 朱宏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提升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2):115-119.
[責任編輯:楊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