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克 郝身沛
摘 要:
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從基本原理到基本方法,從知識傳遞到理論認同建構,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轉型成為新時代教育現代化的內在需要。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設計及其講授和討論,既要樹立學生的“四個自信”,更要讓學生帶著教學世界的政治理論走進生活世界和走向科學世界,在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交互中研讀中國和中國道路,學會分析和運用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掌握道路探索的根本、基本和具體方法,從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建構,明確中國道路的價值選擇。要實現這一點,最為關鍵的是教學內容的中國視角和世界視野。因此,開闊世界視野,聚焦教學世界的中國視角來引導學生對中國問題的價值關懷和學理闡釋,才能真正確立研究生的科學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使其成為新時代高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中國視角;世界視野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4.021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4-0102-05
一、問題緣起: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新陳代謝
研究生思政課的課程體系建設中,無論是碩博期間的必修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和“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還是碩士階段的基礎選修課“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和“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內容具有的中國價值關懷,決定了研究生思政課的政治導向;課程設計對中國道路探索的方法論旨趣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人民立場,決定了研究生思政課的學理性期待;課程內容反映的時代意義和中國智慧,決定了研究生思政課應具有的世界視野。國內高校研究生思政課教學體系建設和內容創新呈現出價值性和思想性、真理性和學理性的相互融合,做到了政治導向性同學術學理性的統一。〖HJ2mm〗諸如吉林大學“學理性教學”[1]模式探索正是要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闡釋和傳遞,讓學生從已知的“實”,了解可知的“理”,探索將知的“是”,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
當然,研究生思政課教學最為關鍵的是緊跟時代步伐,抓實時代脈搏,找準時代方向,研究時代課題,服務時代需要。研究生思政課教師談及較多的諸如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銜接問題、學術性和政治性的統一問題、圍繞課程內容師生之間認識和判斷上的內在張力問題、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配合錯位問題、學習過程與評價體系的統一問題,等等。再加上網絡時代引發的生活方式改變,以及新時代青年人自身創新創造意識的增強,已有的共鳴問題群又多了新的挑戰。盡管有著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創新,有著教學載體和空間的拓展,有著師資結構質量和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研究生思政課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設計仍未真正走出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從基本原理到基本方法、從知識傳遞到理論認同再到思想建構的根本轉型。很多思政課教師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鉆研不夠,缺少從中國現實和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結合上做出對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解讀,仍未能夠依托于教學大綱推進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的不斷更新,做到緊跟時代的創新。
立足中國實際,扎根中國實踐,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創新的需要。[2]因此,我們認為,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著力點應聚焦于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國際關系和全球關系兩個維度,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學習研討,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進程中,樹立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價值;二是掌握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確立世界視野,準確把握中國發展大勢和網絡社會的發展規律,分析研究系列中國問題,形成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把握和系統思考;三是通過研究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和研究,為解決時代問題提供智慧和力量,增強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擔當。
三個方面的聚焦,實際上就是要讓研究生實現從中國認同到中國再思考,從中國再思考到中國使命擔當。因此,研究生思政課能否激發研究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真正自覺的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能否從中國道路的新表達來分析和探索中國智慧的根源或中國道路的方法論,厘清教學內容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才是研究生思政課教師和學生共同推進教學內容向中國視角和國際視域轉型的關鍵所在。
二、價值關懷: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的中國表達
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強化價值關懷,是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轉型的首要任務。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為要旨的研究生思政課,本質上就是要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的解放的價值關懷,確立研究生“對中國現實價值的認識、體驗和態度”,促進其對“理想價值的追求”[3]。對當下中國而言,人的解放的價值關懷就是要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要弄懂這一追求,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安排必須立足中國國情,立足中國道路,立足中國夢想。也就是說,在內容選擇上,研究生思政課的價值關懷要把黨的全面領導講準,把中國國情說透,把中國道路講清,把民族復興講明,在內容設計上,關鍵是要堅持好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做到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灌輸性和啟發性相互配合,從四個層面融通研究生思政課教學的中國現實表達。
第一個層面是規律性認知表達。規律性認知的目的是要提升研究生思政課的觀察視域,幫助其洞悉中國和世界。從方法論上來講,開闊學生的世界歷史視野,讓研究生學會思考三大規律,即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通過針對性的內容討論,提升研究生的價值關切。研究生對三大規律的認識要通過相應的顯性話題設置,把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人類實踐命題和黨史國史的發展脈絡貫穿于課堂教學。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教授基本知識和常識基礎上,從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中,從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去探討人類對文明的追求;從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革中去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國人的期盼;從當下科技創新和第四次工業革命去分析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主宰下的網絡社會;從網絡社會中世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變化中去反思過去、正視現在和面向未來。
第二個層面是中國道路認同表達。道路認同的目的是要強化研究生的“四個自信”,堅定“四個偉大”。實現研究生對當下中國道路認同是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聚焦點和發力點。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它的整個體系,要求人們對每一個原理(α)都要歷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聯系起來,(Υ)都要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4]可見,研究生思政課需要解讀好新時代中國實踐,講述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把研究生思政課教材中有關中國經驗的概念體系和知識范式,通過鮮活的案例啟發大家去思考,讓學生從案例反映的中國實踐中把握中國道路的內在邏輯,明白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性成就背后所蘊藏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中國特質。在此基礎上,更要引導研究生從中國道路實踐,或者說是中國樣本、中國奇跡中找到中國理論的邏輯起點及其系列中國問題,思考并掌握中國模式在解決中國問題時所運用的方法論以及它的世界意義。只有讓學生明白解決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學會用科學方法論去研究和回應中國問題,形成獨立、科學的中國道路思想體系,才能真正實現中國關懷,夯實“四個自信”的人才根基。
第三個層面是人生價值反思表達。價值反思的目的是要強化研究生的價值關懷,逐步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研究生要學會思考我與社會、我與中國、我與世界的關系,通過課堂議題設置討論現實生活和經驗世界,把握人生方向,從多樣性中把握統一性,從社會的整體意義上理解人生價值,從而培養出樂觀態度,通過勞動實踐創造物質和精神成果,確保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同社會生存和發展需要統一起來。畢竟,“人生價值的實現過程,就是人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5]思政課要培養研究生樹立正確人生價值,消除盲目的價值追求,讓其正確對待人生中的困難,自覺承擔時代使命,強化“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6],做到有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讓自我和社會都能從積極向上的應然中走向實然,從實然中追求更加美好的應然。
第四個層面是使命擔當表達。培養使命擔當的目的是要讓研究生在感受人生美好的基礎上,能夠直面存在的困難和挑戰,做到勇挑重擔。強化研究生的使命擔當,關鍵是要在教學上整理出能夠反映時代重大挑戰的課題和教學內容,尤其是要關注中國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依托課堂把問題帶給學生,通過討論激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興趣,主動思考和研究諸如“社會保障、醫療改革、就業收入、教育公平、生態環境”等領域的重大問題;主動學習和了解諸如“五大發展理念”“四個自信”“五位一體”“四個偉大”“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復興”“四個意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高頻詞匯的時代內涵,并把這些內容轉變成研究生思政課教學的案例,突破教材內容上存有的理論抽象,創新教學內容與現實問題的關聯性,豐富教學內容。這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參與度和對問題的思考深度,增強課程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一方面讓學生弄懂了中國成就的中國根源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生機和未來前途、現代化的中國樣板和世界意義,增進課堂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基于此,研究生既看到了中國成績,又增強了解決中國差距的自信和決心,以及實干興邦的責任擔當。
總之,價值關懷需要在顯性教育中突破抽象的說教,要在啟發學生的過程中把所討論的內容充分同中國現實相結合。從“三大規律”、道路認同、人生價值和使命擔當四個方面同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用具體的鮮活的案例激發學生主動表達觀點、交流思想、形成共識,做到面向未來去回應現實,厚植其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懷。
三、學理期待: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方法論
從基本原理到基本方法,在講解的基礎上跳出唯觀點、結論的單向度灌輸式傳授,必須提升研究生思政課教學的學理性。學理作為科學上的原理或法則,學理性就是要做到對相應原理或法則的尊重和運用,對思考或研究對象形成系統、完整的思想體系或理論體系,達到事實與哲理的交融或統一。就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而言,學理期待的本質就是要實現學術性和政治性的統一,讓政治問題在教學世界里學術化,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學術反思產生對政治結論的理性認知。實現這一點,思政課教師要自覺推動研究生思政課走上學術化軌道,推動思政課成為“研、學、教”合一型的學術性教學[7],適時注入能夠解讀教學內容的已有學術成果或最新理論闡釋,并用學術思路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過程。
實現學理性已經成為新時代研究生思政課教學的內在要求。在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上,要鼓勵思政課教師開展專題式的學術性教學,強化集體備課研討,滿足思政課教學的學理性和批判性要求,形成有針對性地學術性聚焦,為思政課教學提供方法論指導。
首先,教師要充分關懷到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學科“母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學術視域和中國旨趣,通過師生對教學內容的共同理性反思,學會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讀中國現實和世界大勢。教師要把教學內容完全置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作為理論闡釋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系統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方法論,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另一方面要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表述,對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熱點重點難點教學內容進行探究,做到用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來闡釋教學內容,用中國道路經驗來詮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此過程中,堅持灌輸和啟發相結合,做到學術性和政治性相統一,重點解讀新時代改革創新的歷史性成就和最新理論創造,引導學生在加強學理性探討中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
其次,教研內容要聚焦中國社會現實問題,不斷拓展教學內容的時代化進程及學術視域,增強思想性,讓學生養成科學的批判態度和建構性的質疑精神,賦予教學活動更高的學理標準。研究生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擺脫經驗性的感性認知誤區,就是要對討論的內容開展學理性分析,拓展教學內容學術空間,逐步消解政治性命題的簡單說教,以及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經驗性張力,達到政治性和學理性融會貫通、相輔相成。通過教學學術轉型,不斷把最新社會發展的關注點,以及全球熱點問題帶進教學內容,探查具有時代價值的研究課題,幫助學生學會全面分析國際國內社會現實問題,激發研究生對課程內容的關注度以及自身感興趣問題的關切。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把研究生的關切點和興趣點作為研究生思政課教學教研的重點內容,開展對這些問題的集中集體研討和建設性批判,通過答疑解惑,幫助研究生確立科學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提升思政課的學術性和政治引領力。
再次,教師要強化學術成果的教學轉化,涵養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理規范,化解思政課千篇一律的教學樣態或單純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的植入式枯燥。教師要用學術研究的成果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一方面要圍繞教學內容吸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納入自己的教學體系,而不是把帶有明顯世界觀、價值觀分歧的學術爭議帶進課堂,把思政課變成純粹的學術課堂。一方面要通過集體備課、團隊攻關,想方設法聚焦教學熱點和難點開展系統研究,并把研究成果有步驟、有層級地帶入課堂,實現教研成果的課堂轉化。教研成果的教學轉化,有助于激發教師教學熱情,形成對問題的深入剖析,增強思想性。同時,也能喚起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讓學生從教學世界轉向科學世界,提升學生的思想創造力。值得提及的是,在思政課教學的學理性操作上,思政課教師一定要結合各自高校特點和團隊的學術研究實際,不斷創新學理性教學觀和專題化、問題式教學模式,堅持教學內容的學術稟賦和時代特征,有針對性地深化政治性理論教學內容的學理性建構,喚醒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學術生命。
四、世界視野: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時代定位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從知識傳遞到理論認同建構,需要不斷開闊研究生及其學習內容的世界視野,“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8]。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和理論性,教學過程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是研究生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開闊學生的生活視域和科學視域。一方面促使學生鉆研教材內容,并從教材內容中回歸生活世界,找到人生位置;另一方面要讓學生關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天下風云,從天下風云中讀懂中國道路的真理力量,讀懂中國問題和方案,承擔歷史使命。生活視域和科學視域的結合有助于讓學生學會走出教材,走進日常生活,并在生活體驗中學會關注國際問題、關心人類命運、關懷中國復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能夠科學認識和系統審視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清楚中國從弱國、大國到強國的發展方位,了解中國從世界體系邊緣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國際方位,讀懂中國共產黨開啟國際政黨間對話并走向現代化的政黨方位,領悟用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文化自信的文化方位,明確通過媒體融合傳遞中國聲音的輿論方位,領悟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內涵等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的重大課題。
擁有世界視野,是研究生思政課教師強化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時代定位。在實現研究生思政課價值性和知識性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上,提升世界視域,從教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能夠發揮兩重作用。
一是能夠激活研究生思政課的教學世界同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雙元互動,即“化科學世界為生活世界”和“化日常生活世界為科學世界”[9]的統一。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應具有的結構性和體系化、批判性和導向性功能,以及彰顯的價值性和育人性,注定了教學內容既要源于生活實踐,又要體現科學的理性。而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需要研究生把獲取的知識理性和價值理性與生活體驗結合起來,找到生活世界的價值方向;需要借助教學世界對經驗生活中的人生困惑釋疑解惑,并通過科學世界獲得理性認知,達到積累知識來豐富生活,明確價值來引領人生,開闊世界找準方位,最終在實踐中完成求真求善求美的選擇。
二是能夠增強研究生的政治經驗和政治認同,即有效實現學生對中國政治理論的通俗化認知,并形成完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正確的政治經驗理解。作為高端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不具備世界視野,直接影響著研究分析政治理論問題的能力,以及社會和政治生活體驗水平。研究生在教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互動中能夠更加有效地理解、認同和接受黨和國家的政治戰略和策略,增強對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的系統把握,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除了提升研究生的世界視野,思政課教學內容選擇上同樣要有世界視野,這個世界視野必須是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統一。正如馬克思所講到的,“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0]也就是說,教學內容既要關注當下中國社會生活,又要關注人類發展大勢。關注生活世界,需要教師借鑒胡塞爾生活世界的價值理性,以及奧地利學者許茨關于作為一種方法論的生活世界理論,防止形成純粹的符號化、技術化、標準化的抽象理論世界,引導研究生真正領悟馬克思所言明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1]的深刻內涵,讓教學內容擁有社會生活的鮮活品味。
把握世界視域,不僅僅只是幫助學生用世界歷史研究方法來分析和掌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最大可能的開闊學生對當下國際關系和全球關系的科學理性的思考。讓學生讀懂中國的大國崛起和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時代使命和面臨的國際挑戰,把握住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內涵,鞏固民族和國家命運與共的思想共識和價值目標,厘清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全球意義,找準國家與國家在生存、利益、安全、文明上的國際意義,以及網絡空間中安全、共享、有序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意義。
結語
基于問題的思考和路徑假設,形成了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應具有中國視角和世界視野的判斷。在路徑選擇上,我們提出了價值關懷是研究生思政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學理期待是研究生思政課教學的內在要求,擁有世界視野是研究生思政課教學的時代定位。問題的提出源自現有教材的內容設計和思政課教師的授課體會及經驗總結;路徑的假設則是基于新時代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改革創新的目標要求。正是由于需要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思政課教師、研究生都具有更為開闊的世界視野,需要強化對中國道路的“四個自信”,需要增強研究生的使命擔當,才形成了問題導向視域下有關價值關懷、學理期待和世界視野的路徑選擇。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更加需要科學選擇研究生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推動研究生思政課教學不斷從工具理性走向價值理性,從基本原理走入基本方法,從知識傳遞走進理論認同建構,鼓勵研究生帶著教學世界的思政話題進入生活世界,在同科學世界的交互中,自覺沉浸于研讀中國和中國道路,系統把握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學會運用中國道路的方法論,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國、讀懂世界,成為新時代高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錢智勇,李蔚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實踐經驗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2):119-121.
[2] 馮剛.深化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1-5.
[3] 張建云.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范疇的深層解讀[J].學術論壇,2017(1):63-67,144.
[4] 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5] 陳新漢.論人生價值[J].山東社會科學,2010(11):16-21.
[6] 季羨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J].前線,2007(5):56.
[7] 姜超.高校學術性教學的內涵與邏輯[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64-72.
[8]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9] 南紀穩.教學世界: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雙向二重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 (3):4-5.〖ZK)〗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責任編輯:楊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