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9日,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會在拉薩隆重舉行。這是一場間隔70年的檢閱,也是一次奔向未來的歷史重溫。70年過去了,它在歷史的坐標軸上仍然熠熠發光。今天,再次回望這段歷史:我們為何紀念西藏和平解放?
8月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眾兩萬多人歡聚在布達拉宮廣場,熱烈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賀匾上題詞“建設美麗幸福西藏 共圓偉大復興夢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代表團團長汪洋出席慶祝大會并講話。這是一場間隔70年的檢閱,也是一次奔向未來的歷史重溫。
1951年5月23日,這一天,是社會主義新西藏的起點。70年過去了,它在歷史的坐標軸上仍然熠熠發光。今天,再次回望這段歷史:我們為何紀念西藏和平解放?
有力維護了國家主權、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以下簡稱《十七條協議》)的簽訂,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從此,西藏人民永遠擺脫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與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在祖國大家庭里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
以和平解放為起點,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奮進,貫徹執行《十七條協議》,有力維護了國家主權、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
舊西藏,政教合一,神權至上;等級森嚴,踐踏人權;貧富懸殊,阻礙發展。同時,帝國主義勢力在西藏的侵略活動,極盡挑唆和滲透,誤導西藏上層統治集團的一些人對中國共產黨產生誤會和隔閡,給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造成巨大危害。
在新中國成立當天,十世班禪致電中央政府:“速發義師,解放西藏,驅逐帝國主義勢力。”西藏各界也紛紛盼望解放軍早日進藏。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極其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高瞻遠矚、英明決策,通過和平談判,簽訂《十七條協議》,實現了西藏和平解放。
“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讓幸福的花朵開遍全西藏”的誓言從那一天成真。從此,雪域高原上演了一次次義無反顧的奔赴、視死如歸的捍衛、氣沖霄漢的偉績。歷史證明:西藏和平解放,維護了國家主權、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是社會主義新西藏的起點。
西藏社會制度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以和平解放為起點,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奮進,進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當家作主,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西藏社會制度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習近平曾深刻指出:“西藏和平解放,不僅粉碎了外部勢力妄想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而且開辟了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道路,開啟了西藏走向繁榮進步的光明前程。”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再到成立西藏自治區,一次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大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西藏的社會生產力;從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建成到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再到拉林鐵路正式開通運營,迢迢“天路”通高原,搭起了高原人民通往幸福的道路;從農奴分得土地到全國支援西藏,再到消除絕對貧困,西藏實現跨越千年的巨變,雪域高原換了人間。
7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西藏各族人民,歷經民主改革、成立自治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推進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創造了彪炳千秋、利澤萬代、亙古未有的歷史功績。
極大改善了西藏各族人民生產生活條件
以和平解放為起點,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奮進,扎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西藏各族人民生產生活條件。
和平解放前,西藏連一條公路都沒有。如今,西藏建制村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1.88萬公里,鄉鎮、建制村通暢率分別達94%、76%。高速及一級公路通車里程約700公里。青藏鐵路和拉日鐵路建成通車,川藏鐵路開工建設。國際國內航線達到140條,通航城市66個。
和平解放前西藏僅有一座只供少數上層貴族享受的小電站,目前已經形成以水電為主,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多能互補的綜合能源體系。2020年,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正式投運,西藏實現主電網全區覆蓋。
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沒有自己的住房,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如今,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已邁進全面小康。2020年西藏農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達41.46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達33.4平方米,幸福指數大幅提升。2020年西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均居全國第一。
在紀念西藏和平解放之際,我們深切緬懷為西藏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為保衛和建設祖國邊疆貢獻了青春、智慧、力量乃至寶貴生命的先烈和英雄們,他們的豐功偉績和崇高風范將永垂青史。
在關鍵的時間節點回望歷史,是擁抱未來的最好姿態。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已經開啟,西藏發展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從歷史中收獲智慧和力量,闊步向前,奔向未來。
(《解放日報》 孫健/文)